分享

【阅读悦读•记忆】醉吟烟霞《洋火》

 写乎 2020-09-14

【作者简介】醉吟烟霞,男,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一名普通農業工人。農閒時間喜歡在黑土地裡揀拾幾個文字,於夜深人靜時把它們重新排列成行,以打發北大荒漫長的冬季。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爷爷在山东老家的时候抽的是旱烟,一杆烟袋,一个火镰,一根闷杆,烟袋锅是铜的,烟袋嘴是玉的,火镰是铁的。他不抽卷烟,说没劲,他不用洋火,说那个东西太费。
(洋火,早年对火柴的称呼,也有称“自来火”。)

农民过日子要精打细算,从一根火柴一点油盐里算计,奶奶是这方面的行家,每每梳头都是小心翼翼的,梳下来的头发要缠起来,久了就有一个头发球,听到巷子里卜楞鼓香,就拐着一双三寸金莲扭搭到挑了担的货郎那里去,一个顶针儿,一网绣鞋的花线,都是这么换来的。

那个时候东丁庄还没有电灯,天黑透了,一盏煤油灯照亮,从堂屋到厨房要从院子里走,一只手端了灯碗,一只手挡了在灯捻儿的前面,稍不留神,灯捻儿上的蝇头小火就被风吹灭了。

生活用品少不了洋字,洋火、洋布、洋油、洋钉,还有洋烟,偶尔县上的邮差来,还能看见洋车。乡下是见不到自行车的,乡下人管黄包车叫洋车,管自行车也叫洋车。
17世纪,法国化学家波义耳用粘有硫磺的细木棒与涂磷的粗纸摩擦而起火,产生了火柴的雏形。18世纪,威尼斯出现像敲鼓木槌一样的巨型火柴。因价高,常出现几人合买一根的情况,使用时必须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现用白磷制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25年后,瑞典人设计出安全火柴。

洋的东西很稀奇,那是洋人的玩意,有一回外祖母带我去县上照相馆照相,真是开了眼。

外祖母家在东丁庄东面的关河村,到县上要走二十几里的路,外公那时大约还年轻,推了一辆独轮车,车上左边绑一块大石头,右边坐着外婆,我在舅舅背上悠哉悠哉。

照相馆里,外公和外婆并排坐好,我站在前面,疑惑地看着摄影师的手,“看这儿啊,看这儿”“咔嚓”“好了”,外祖母说,洋机子喝血嘞,魂都叫那洋机子吸去了。
(松江孙玉璋所撰写《异闻琐录》有这样一段文字:“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乡下的日子离不开洋货,点灯用的煤油也是洋的,乡下人用着洋人的东西,总觉得那是投机取巧,但凡谁家的孩子调皮弄出点新鲜事儿,或者有哪些与众不同就会被说成“出洋相”。六岁那年,母亲托人从上海邮来一套童装,军绿色的那种,半截袖子的上衣,裤子还有两个裤兜,不知道乡下人管裤兜叫“问题”,许是乡下不需要裤兜,有裤兜的一定有问题。我把两只手插在“问题”里,横着膀子在巷子里晃,引来无数孩子羡慕的眼光,对门的小翠一直跟在我后面,我们吃饭都忘了回家。

奶奶拐着小脚出来找:“烧包嘞,能出个洋相着哈”。
(大跃进时生产的火柴)

洋相是什么相呢?一个鬼脸,还是其它什么,抽烟用洋火不用火镰就是出洋相,日子过得比我好,用的穿的的,住的比我好就是出洋相。

洋火是家家必备的,什么牌子早忘了,反正不是呼兰和铁力,还能是沭河或者沂蒙吗?忘了,什么都不记得,沭河里早就没了游鱼,清澈见底留着记忆里,现在的水黑着,臭着呢。

洋车子乡下没有,村长家都没有,二大爷的哥哥也没有,他们只会使牛,吆喝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是东岭犁地就是西岭拉车。一挂平车是大队上的,轱辘也是胶皮的那种,印象里是驴拉着的,驴不是拉磨的吗。

洋丁钉用处大,谁家的闺女出门子都得做嫁妆,花床啊,桌椅啊,洋钉都能用的上,对了,洋红是抹嘴唇的吧,新娘子好看嘞。
(文革时生产的火柴)

去县上照相那回,外祖母指着一处四层楼说,那样的洋房,住着县太爷吧。

粘上洋的东西好,特别是洋火,做饭再也不用到旁人家引火,也不用像钻木取火舍不得熄灭,一个鸡蛋,一团头发都能换,女孩子都扎大辫儿,梳头都能梳出来绣花的花线呢。洋布比土布漂亮,做衣服穿着体面,关键还是价钱能接受,东洋的玩意儿是城里人用的,乡下人用是烧包,出洋相嘞。城里的学生说要抵制嘞,乡下人不管那个,实用就好,有本事你学生娃也给俺造一个洋火、洋布,也给俺弄个养车骑,洋楼住。

洋货用着实在,对过日子有好处,老百姓要的是实惠,爱城里还是稀罕乡下,要看你住哪儿,说哪儿的话嘞

有一天,县上的邮差骑着一台电驴子来了,排出来的汽油味道真好闻,爷爷找来村上学校的杨老师念北大荒来的信,抑扬顿挫,摇头晃脑:“父母大人见字如面,你们最近还好吧,身体好吧……”
(这种火柴可能是要被批判的,估计没生产多少。)

从洋火开始,我们开始知道东瀛,鬼子造的洋枪、洋炮比二狗蛋的鸟铳要厉害,电驴子比洋车子快,后来,又有了丰田、广本,大众、雪佛兰,有了富士佳能,三洋彩电,有了变形金刚,超级玛丽,洋货无处不在……

(再发一张现在生产的火柴,据说,只有宾馆里有,带记忆或者纪念性质的。)

(渐行渐远的洋火)

《作家洪与》微信号:hongyup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