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一文教授新著:《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

 三苗网 2020-09-14

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

——简析《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

余学军

作者简介:余学军,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吴一文教授

吴一文教授与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教授、葛融博士等讨论苗族古歌研究

史诗,无论其文化地位、内在容量、艺术形态均意重体大是传统文化遗产中的“巨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吴一文博士的《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正是这样一部研究苗族文化“巨神”——苗族史诗(又称苗族古歌)的厚重学术专著。通过这部著述作者为苗族古歌学研究领域架设起了一座国际学术交流的金桥。

《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书封

整体观察中国史诗研究领域北方史诗学术队伍庞大在朝戈金等史诗研究大家的带领下不论是史诗理论建设还是北方三大英雄史诗的个案研究都丛书不断要说论著汗牛充栋也不为过。而南方史诗研究特别是苗族史诗的探索尽管有《亚鲁王》挖掘整理成果的新一轮激活但是史诗学理研究总是零零碎碎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相比北方而言总是望其项背。尽管如此当读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对其引证的史诗文献及民俗志田野资料之扎实丰厚、苗族史诗叙事传统梳理之系统而简明、苗族史诗学理分析之精要而准确作为一名普通的民间文学发烧友过去对苗族古歌学研究领域的种种困惑因之豁然开朗。这种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苗族史诗学术研究领域而且对于苗族神话乃至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的探究,都很有范式意义。

吴一文教授与歌师王安江

之所以说《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是苗族史诗的厚重学术专著不仅仅是著者所指的该著是他历经9年先后完成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和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成果之“合订本”;更主要的方面,这是著者十五六年来在黔东南苗疆反复系统进行史诗民俗志田野作业的丰硕成就。著者出生在苗疆腹地清水江畔一个苗族古歌演唱世家和研究世家其祖父、外祖母是当地著名歌手其父今旦是马学良先生长期合作的苗族史诗研究伙伴。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给了他坚实的民族志观察和史诗理论的基奠。书中有关苗族古歌叙事语境与民俗、叙事形态与方式的时空描述和细节再现,大部分均是著者直接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因此这样的学术著作读来不觉枯燥反而感到十分生动和舒爽。由此可见,很多帕里一洛德史诗理论崇拜者眼中“口头程式”“口头编创”及“口头展演”等等这些抽象概念在这里却是生动而鲜活的。著者不仅仅是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的观察者、研究者,还是一个积极投入的参与者和传承者。其史诗民俗志田野作业是专业而规范的为此他领衔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民俗学研究基地——贵州民俗学研究所和贵州省高校首个“民俗学”重点支持学科并在不久前成功举办了一场南方史诗学术盛宴——中国南方史诗与口头传统学术研讨会。

2013年6月,吴一文(左)在剑河县大稿午采访苗族史诗歌手吴福你(中)

右为今旦先生

多年来,一文一直积极探索一条能够让苗族古歌研究与国际对话的文化通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与研究苗族古歌的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教授、葛融博士长期交流,2012年他们共同合作出版了苗汉英三语对照版的《苗族史诗》,吴一文还将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苗族古歌通解》的成果纳入书中。在《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的概念及术语规范等等方面,著者非常注意借鉴洛德《故事的歌手》、格雷戈里·纳吉《荷马诸问题》以及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等近当代西方史诗学研究成果,努力在寻求中西史诗对话的契合点。他在著述中,非常执着苗族古歌的史诗形态学、口头传统与程式理论、史诗创编与活态展演、史诗民族志等等领域的拓展研究。这是苗族古歌研究乃至中国史诗的必然趋势和共识。

吴一文教授与苗寨歌师、村民们交流

吴一文,男,苗族,贵州台江人,1970年4月生,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文学硕士,高级记者。

1992年7月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1992年7月至2001年12月,先后任贵州日报社民族部、农村部助理编辑、编辑、主任记者;2005年5月至2009年4月,任贵州日报社经济二部副主任;2005年12月晋升高级记者;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09年4月,任贵州日报社群工部主任;2011年1月,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出版出版《苗族史诗(苗汉英对照)》、《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苗疆闻见录(校注)》等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文章不代表三苗网的观点和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