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看完了,大家什么感受啊?现在就一起来看“读书才致富,要苦才得吃”的真实生活写照吧! ○ “读书才致富,要苦才得吃”演绎苗族千年优良传统 文/王正委 位于中越边境的苗族聚居村寨——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镇普弄村民委员会小弄村民小组,传承着“读书才致富●要苦才得吃”的千年苗族古训,产生了一串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贫困的感人故事,成了边疆贫困群众实现自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范,演绎了苗族千年优良传统。 (一)苗族老人的教导:“读书才致富” 小弄村地处中越边境,是个苗族聚居的村寨,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山大石头多,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石旮旯里种庄稼,捧土垫着石窝窝,这是该村最显著的特点。 已故苗族老人王兴照,生前当过六年多的兵,退伍前一直在某部队当卫生员,退伍后回家务农。他中年疾病缠身,因病致穷,一家9口人家徒四壁,但他依旧坚持自制木水桶、木甑子、木柜子到集市上卖,供子女读书。 直到他病重最后时刻,还拉着妻子熊金秀的手用尽全力说:“我已经快不行了,不要告诉大儿子,怕影响他学习,我走后,你要供他读完书,读书才致富啊!” 那一夜,王兴照撒手人寰,家里的重担落在了熊金秀一个人肩上。熊金秀深深记住丈夫的临终嘱托,绝不让一个子女辍学,她熬更守夜地自己做裙子、烤小锅酒、种蔬菜、养小猪仔,背到集市上卖,供养孩子们读书,已经培养出大学本科生1人、高中生1人、初中生5人。这一事实告诉了村民们,只要培养出一名大中专生,该户就能致富,大家都跟着学。 “我家两口子的任务就是要把三个孩子都供到大学读完……”这是小弄村村民王正辉夫妇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王正辉一家5口人,以前住在一间破旧阴暗的土瓦房里,家境贫困,主要靠他一人外出做建筑支架工挣钱养家糊口,供子女上学。 大女儿王静读的是法学本科专业,现已毕业,在董干镇司法所工作;二女儿王艳读的是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现在昆明某医院实习,不久将走上工作岗位;小儿子王磊在上普岔小学读书,成绩优秀。 据了解,该村群众在熊金秀、王正辉等村民的带动下,非常注重文化教育,不管家境怎么穷,都要想方设法供孩子上学。 他们都认为:不读书不学习文化知识,寸步难行,就难于脱贫致富。截至目前,该村已培养出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学历6人,专科学历7人,中专学历7人,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作的人员累计18人,供孩子读书已成了一种时尚和习惯。 (二)贫困人口的大实话:“要苦才得吃” 王正国,幼年父亲过世,至母亲去世时还没有讨老婆成家,成了大龄剩男。 几年前,有人劝他找人帮说说话,争一个贫困户当当,他不吱声,这话说多了,他只说了一句话:“要苦才得吃,当贫困户没面子。” 随后,他硬是凭自己勤劳的双手,靠外出打工几年就盖起了两层砖混平房,现在两个娃娃都上学前班了。2018年腊月初,他把两头年猪杀了,掐指一算还有二十多天才过年,娃娃也放寒假,他想,这样在家闲着可不行,是在浪费生命。他赶快安顿好家里,联系好工友,背起锤子就出门,到砚山平远镇做了11天建筑工,300元/天,老板管吃管住,回家过年时,兜里揣着3300元钱,心里乐滋滋的。 他告诉充满羡慕神情的乡亲们说:“人,要苦才得吃,这是我们苗族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传统,别人能建盖新房,我们也能,别人能脱贫致富,我们也能,只要你不懒,就好办,大家看我现在,一家4口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好的很嘛。” 现在,由于娃娃要读书,学校距离家远,王正国要送娃娃读书,不能出远门打工了,几乎回到了靠地吃饭的年代,但他决心不变,坚持在附近做零工。他时常对身边的弟兄朋友说国家政策好,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他要趁年轻,赶紧苦点钱,把家里环境整好,舒舒服服过日子。目前,为响应政府号召,美化亮化人居环境,他准备投入20000元,正修缮自己的厨房。 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正津,原来是孤儿,他不等不靠,通过外出打工,盖起了一栋双层小洋房。 由于在外打工增加了见识,自己的房屋设计相当上档次,二楼正面一侧咖啡屋精巧别致,屋顶阳台微风扑面,房间壁画错落有致,家具摆设得像一幅画,屋里屋外干净得让人舍不得下脚踩,让人看后爽心悦目。 乡亲们点赞说:“王正津变成城里人了,太让人羡慕。”他引导乡亲们说:“人,只要不懒,在农村也可以过城里人的生活。”他说:“我这房子是2018年上半年搞好的,投入了20多万,是我俩口子自己设计自己搞的。”他接着说:“现在房子建好了,还要继续出去打工,多攒点钱,好好培养娃娃读书。” 据了解,该村群众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就开始外出打工了,随后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一年比一年多,有的举家外出打工。 他们有的在昆明、文山等省内从事建筑业,人均月工资约8000余元;有的到广东、江西等省外打工,从事制造业,人均月工资约6000余元。王正书、王波两家人全部外出打工,每家月纯收入高达1.2万元,年纯收入高达10万余元。杨增辉、杨永光两家人外出打工,回来不仅盖好了新房子,还购买了小汽车;王正友、王正团两家人外出打工,回来不仅盖了新房子,每家都有一个孩子在外地读大学。 小弄村现在在外打工的人,家家户户都建盖了漂亮的砖混小洋房,全村有小汽车11辆,摩托车平均每户有1辆,外出打工成了该村群众致富的法宝,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外出打工,这个家庭就能脱贫。 76岁的老党员王兴周时常告诫年轻人说:“我们山里人,不苦是不得吃的,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光荣传统。”他说:“村里的老百姓都很勤快,为建设好村子,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出工出劳,修通进村公路,拉通高压线,硬化了主干道和入户路,拉通了各家各户的自来水。”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幸福生活等不来,只有苦干实干、勤思好学才会赢得美好生活,这就是脱贫致富的“根”和“魂”。小弄村的发展实践,带动了边疆各民族村寨,“读书才致富,要苦才得吃”被边疆社会各界赞誉为“小弄精神”。 图文来源:文山苗族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