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西山最后居住地谢草池问题解析

 璇琮坑 2020-09-15

【转存】 曹雪芹西山最后居住地谢草池问题解析

包世轩

【提要】张宜泉《春柳堂诗稿》提到的谢草池,是曹雪芹在西山的最后居址。本文通过对元代道士谢草池的西宫秘祠遗址、敦敏等人诗文以及现存文物遗迹的解析,认为曹雪芹谢草池故居在平坡山双泉寺村东黑龙湾溪谷内,曹雪芹西山住地黄叶村则指荐福山下的隆恩寺旗民村落; 两者各是一地,时段有先后,皆与卧佛寺正白旗下老屋、白家疃没有任何关联。多年来曹雪芹西山故居研究多将二者混而论之,其乱象即源于此。

 

【关键词】谢草池双泉寺黑龙湾敦敏张宜泉

 

前言

曹雪芹西山故居问题,一直未能获得共识。究其原因,在于囿于以往研究认知的局限。据实讲,除传说外,曹雪芹故居与卧佛寺正白旗下老屋、白家疃并没有任何关联。

笔者长期从事北京历史文物史迹研究,从研究积累与考证经验出发,熟知敦敏、敦诚、张宜泉诗文语境的指向。曹雪芹西山住地最初在隆恩寺( 黄叶村) ,其后迁居双泉寺村( 谢草池) ,并在双泉寺村谢草池故居结束了生命的最后旅程。

黄叶村与谢草池并不是一地。分析敦诚、敦敏诗文可知,约在乾隆十五年( 1750) ,曹雪芹出城到西山黄叶村著述《红楼梦》,“安亲王故园”、“古墩”、“野水渔航”、“清磬一声黄叶村”、“不如著书黄叶村”、“黄叶废园秋”、“秋风黄叶孤村外”等诗文,内含都与西山隆恩寺、五里坨、三家店村、永定河有关。而“黄叶村”诗文的“黄叶”,有“皇族业绩”之暗喻,即隐指西山隆恩寺山场内清代饶余敏亲王阿巴泰、安亲王岳乐家族墓地所在的旗民村落。

乾隆二十三年( 1758) 深秋,曹雪芹从荐福山下的隆恩寺( 黄叶村) 迁到平坡山双泉寺谢草池,其后敦诚、敦敏、张宜泉都曾多次来访晤面( 三年南京之行期间敦敏有怀念诗文) ,诸多诗文记载此地的景物环境与隆恩寺已绝然不同。

笔者在周汝昌先生认为谢草池在平坡山或万安山的观点启示下,在平坡山不懈寻索,终于把谢草池问题解决了。其后才有可能把涉及黄叶村、双泉寺( 谢草池) 的诗文分辨清楚,并依据地方历史及文物情况,领悟到学界苦寻多年的西山“黄叶村”,正是荐福山下的隆恩寺旗民村落。因篇幅所限,本文重点论述曹雪芹故居双泉寺即黑龙湾溪谷内的谢草池问题。

一、谢草池问题的历史由来

《春柳堂诗稿》载有《伤芹溪居士》诗,涉及曹雪芹最后的居住地与辞世地———谢草池。诗云:

伤芹溪居士  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

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铓铓。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

据此诗分析,张宜泉在曹雪芹生前曾到访过他居住的山村,这次再到谢草池已无法见到曹雪芹。造访是吊唁死者,并向逝者亲属表达慰问之情,故此诗距曹雪芹辞世时间相去不远。

笔者依据元宋褧《燕石集》多首诗文考证,认为谢草池位于翠微山西部一片石( 今陈家沟) 、双泉寺、天太山慈善寺一带,是一个久已隐匿不显的小地名。

元代宋褧《燕石集》卷七《平坡访谢草池二首》中提到“谢草池”,以往红学研究者认为是个地名,历经多年搜索寻觅,毫无线索与进展。此诗如下:

平坡访谢草池二首

仙家秘馆西山隈,石磴乘马能独来。山腰桧柏当昼暝,涧底桃杏争春开。

设棋不作空置局,贮酒常满频衔杯。道士诵诗久成听,不知斜日下荒台。

玉泉西畔昔惯徃,卢师东边今始行。山石荦确啮马足,树林隂翳藏禽声。

座上主人谈众妙,壁间图画教长生。所嗟秘境禁来徃,不敢题诗留姓名。

宋褧这两首七言律诗,提及“平坡访谢草池”、“仙家秘馆西山隈”、“道士诵诗久成听”,称“悬画八幅,皆熊经鸟伸之术”,“座上主人”所指当是道士谢草池。而宋褧还作有《天台道人歌》、《暇日小集项炼师丹房》诗,以及“不知世有熊经鸟伸吐纳炼摄之秘诀”等记载,是写给天台道人项子虚的。据此可知,宋褧造访的谢草池道士居处,与天台道人项子虚住地相近,都是元代燕京西部平坡山( 双泉山) 、天台山的道家史事。

据史籍记载,今八大处六处香界寺、七处宝珠洞,都在平坡山前。今香界寺,金元时期称平坡大觉寺。翻过平坡山北行3 里为一片石村,再经明代双泉寺( 金代的香盘寺) 约5 里可达天台山,即元代“天台道人项子虚”所居道观。而谢草池道士的“仙家秘馆”、“熊经鸟伸吐纳炼摄之秘诀”的地方,与天台山绝不是一地。

元末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卷四有“赠道士谢草池”诗:

昨日西宫谢道士,独抱古琴归洞房。

半晴半雨天气润,不出山门秋昼长。”①此诗证实,这位道士姓谢,名字叫谢草池,这为我们破解谢草池谜团提供了重要依据。毕竟寻找历史人物谢草池,比寻找不知名的“谢草池”地名要容易。

元代揭傒斯诗文明确指出平坡山道家西宫秘祠的存在,以及它大体的地理位置,为我们进一步搜寻探查这座元代道观指点了迷津。尤其是周汝昌先生早已指出,谢草池要在平坡山、万安山一带寻找———更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元代《揭傒斯全集》卷八有《送毛真人还龙虎山》诗:

手挽银章主秘祠,翩然归去忽如遗。麈湖龙井云间上,凤曲鸾歌月下吹。

香逐蘅薇深更入,气交梨枣静偏宜。南屏风雨平坡雪,争似山中梦觉时?

南屏在上都南七十里,岁扈从至上都,夏秋居之。平坡在大都西四十里西山之上,冬春居之。南屏、平坡盖皆所掌秘祠所在。

元代平坡山西宫秘祠的重要历史地位于此可知。这里当是毛真人、道士谢草池的修炼地———具体地点都是指双泉寺东北部的黑龙湾溪谷。

西宫秘祠,是相对于香山东部的五华观而言。金朝大定年间到元代中后期,道教全真派五华观名气非凡,而此时五华观旧址就在今天卧佛寺的寺址之上,笔者早年有论文及此。

《马石田先生文集》第四卷,( 台湾) 新文丰出版社1985 年版,第573 页。

 

这个元代道士谢草池,清乾隆年间被张宜泉再度提及则与曹雪芹有关———看来张宜泉与曹雪芹当时都认为谢草池是个地名。这说明乾隆时期谢草池之说是真实存在的,指向也明确,不容怀疑否定。张宜泉把谢草池当成地名,显然是他与曹雪芹的共识,当时或有元代残碑断碣留有谢草池的文字,又与溪谷景色相合,因此张宜泉诗文中才留下“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的伤感诗句。

清乾隆时期张宜泉诗文中的谢草池即在此地,这处奇山秀水的溪谷,正是曹雪芹在西山最后的居住地、逝世地。

二、元代道士谢草池的平坡山西宫秘祠旧址

2014 年10 月17 日,在祖居双泉寺的同学司嘉坡( 司志国的侄子) 、石府村青石厂厂长高雨云陪同下,笔者详细考察了黑龙湾溪谷内古庙宇遗址。黑龙湾溪谷发源于庙宇遗址处东北约5 里香山“鬼见愁”山峰西南的北马场,属海淀区地界。庙宇遗址西距双泉寺村约2 里,东北部里余上方即南马场水库,水面东西狭长不足千米,最宽处有100 米,汛期水面可长达千米。黑龙湾溪谷内溪水长流,南北山坡间林木茂盛,其东南部远处高山即平坡山主峰。

西宫秘祠旧址在双泉寺村以东2 里北坡间,坐北朝南,旧名东泉子,其北部以一座高高突起的浑圆山包为后照。东泉子坡地间茅草杂树荆棘丛生,树木茂盛,有一株400年的老核桃树。庙址处为斜缓的山坡,有台地二层,西部残存石砌围墙数段,东部是山坡。整个台地东西宽约30 余米,南北达40 余米,解放后改为村中厉家坟地,遍布坟头。考察中,笔者遇到双泉寺村民厉元志( 68 岁,1964 年五里坨中学毕业) ,由他引领终于在二层台地北部找到一块完整的紫黑色覆盆式柱础石。柱础直径约56 公分,中间已有裂痕,是厉姓人家挖坟坑时从地下掘出的。其北侧还有一块垂带石底部的条状戗石石件,台地最下部路边护墙间还垒着一块建筑石件,这些古庙石构件都是解放后挖坟坑或沿溪谷修路时从地下挖出来的。从迹象看,元代西宫秘祠地基在地表以下60公分。因秘祠地基几百年来被淤没在地下,挖出的建筑构件被埋没在茂密的荒草荆棘中,如果没有颇爱读书的司志国老人相告,这个元代庙址外人绝对没有发现的可能。

这处西宫秘祠遗址,在明清文献中尚未见记述。据此分析,这当是元代平坡山西宫秘祠所在地。司姓老者说,这是比双泉寺旧址还要早得多的老庙址。依笔者多年文物考察经验,这种直径的覆盆式柱础,绝对是元代官方庙宇建筑的石构件,而据柱础样式尺寸判断,它绝不是明清庙宇或民房使用的建筑石件。由此可以断定,此地即元代道士毛真人、谢草池的平坡山西宫秘祠所在地,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中“谢草池”的来源。

西宫秘祠遗址往东沟谷中,有两块高耸的紫绿岩石横亘谷中,状貌奇特诡异,村民俗称“鬼门关”,在历年修筑溪谷道路时都得到保护。再往东不远即南马场水库塘坝,设置水泥台阶可以登上坝顶。而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土屋四间、斜向西南”,据地势分析应该在水坝北岸的山坡下。

三、张宜泉夜宿天太山慈善寺诗与双泉寺谢草池有关

张宜泉是曹雪芹生前好友,所著《春柳堂诗稿》有光绪年间刊本,对《红楼梦》著者曹雪芹居住地谢草池的研究具有价值。

张宜泉,汉军籍旗人,大约是北京通州张家湾人,据杨兴让先生考证,张宜泉生于雍正三年( 1725) ,死于乾隆四十一年( 1775) ,享年51 岁。黄一农先生在《曹雪芹研究》创刊号发表的《宜泉先生及其所撰〈春柳堂诗稿〉》①一文中,认为张宜泉生活的时代与曹雪芹有交集,这从张宜泉的诗集内证方面也能得到印证。

张宜泉或许在内务府奉宸苑供职,这是管理皇家苑囿、行宫的机构,乾隆以来一直由傅恒家族主持。由于天太山慈善寺、双泉寺地处静宜园( 香山) 、香界寺( 八大处) 乾隆行宫范围,由此得以与曹雪芹结识交往。张宜泉《春柳堂诗稿》的真实性,以及他与曹雪芹有密切交往是不容否定的。

依据《春柳堂诗稿》诗文记载,可知张宜泉与曹雪芹关系较亲密,甚至谢草池的说法都是他和曹雪芹达成的共识。对张宜泉身世及诗文深入解析,将有助于《红楼梦》与曹雪芹研究的深入乃至扩展。

张宜泉《春柳堂诗稿》收录《同李二甥婿沈家四世兄登天台山宿魔王寺》诗,是赞诵北京西山天太山慈善寺的。慈善寺在双泉寺西北约5 里,从八大处香界寺前往天太山,一片石村( 今称陈家沟村) 、广禧寺、双泉寺是必经之地。

清乾隆初年,天台山魔王寺已正名天太山慈善寺,在京西磨石口村西北10 余里。称之为天台山、天泰山,是旧时文人记录差异形成的。

五里坨、黑石头村一带古老谣谚称: “前山有个鬼王,后山有个魔王,四王府有个阴阳。”前山的鬼王菩萨,指八大处七处宝珠洞肉身坐化的临济宗高僧桂芳海岫; 后山指天太山慈善寺,旧以供奉康熙年间肉身成佛的魔王菩萨闻名,旗民人等并有称魔王老爷即顺治皇帝者; 香山四王府,有个阴阳先生。他们三人之间,旧时有一些民间传说。

慈善寺内碑刻称魔王老爷“状若疯癫,警动四方”。本地民间传说,魔王老爷经常半夜来到寺东北突兀高峻的“三块石”山崖上,把一升小米撒到山下,也能很快收集起来,原来受佛法感召,山中小动物都来帮他的忙。这位状若疯癫的“魔王菩萨”,当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开篇、收尾部分乃至贯穿始终的疯癫僧道的来源; 慈善寺东北部高耸的“三块石奇峰”,或是曹雪芹笔下大荒山下无稽崖“通灵宝玉”构思的原型。

张宜泉诗中“岘首”碑典故,来自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于岘山为其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故有“堕泪碑”之称。张宜泉诗中用此典表述,似乎与本地秀府村康熙初年吏部尚书纳喇氏马希纳墓地、天太山慈善寺南部佟佳氏家族墓的墓碑主人有关。

复爵后的第七代睿亲王淳颖作《红楼梦》诗有“石归山下无灵气”句,或许指此“三块石奇峰”。淳颖是大学士傅恒的女婿,他的墓葬选在慈善寺南部、五里坨村北的净德寺,而阳宅建在五里坨村东街。

宗室文昭是饶余敏亲王阿巴泰四世孙,乾隆年间诗作诵及秀峰寺( 在隆恩寺山场内西部) 、五里坨、抱龙庵等。宗室永忠的祖父为恂勤郡王允禵( 康熙十四子) ,父亲是多罗恭勤贝勒弘明( 允禵五子) ,作有《红楼梦》诗。敦诚、敦敏诗文中对天太山慈善寺也有若隐若现的记录,但绝不明说,似乎有某种忌讳。

张宜泉诗文直接证实,曹雪芹密切交往的这个文人圈子与天太山慈善寺( 魔王寺)有不解之缘。以这些历史材料为凭证推断,曹雪芹与众诗友可能曾在天太山慈善寺相聚,他们与慈善寺有某种渊深未知的因缘。以上列举的宗室贵族,以及敦诚、敦敏、张宜泉诗文都有涉及隆恩寺、双泉寺谢草池,或以五里坨、三家店为题材背景的诗文。

笔者所以做此列举,皆因他们的诗文涉及到曹雪芹在西山著述《红楼梦》,以及曹雪芹在隆恩寺、双泉寺( 谢草池) 居住的史事。

四、张宜泉记述的曹雪芹旧居与辞世地———谢草池

双泉寺始建于唐代,金代章宗重修并建有祈福宝塔,章宗曾在此避暑。

双泉寺在翠微山西麓,香山鬼见愁主峰西南,位于石景山区黑石头村以北。双泉寺村地势幽隐,但山路却可四通八达。西南经一片石村可达八大处并经古香道通香山南部北辛庄一带,也可在八大处南行到西下庄、模式口; 往西10 里经黑石头达五里坨、三家店等地。往北数里达天太山慈善寺,往西北达杨坨、军庄,前往妙峰山。

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记载: “宛平县山川,双泉山,山在城西四十里许。按重修记云: 山有二泉,唐时古道场也。东北二里有黑龙湾,相传为神龙之所宅,观音殿有泉水乃龙湾潜流之一派也。大青、二青二灵物屡见于此。”①

双泉山有寺创于唐,观音殿有泉自黑龙湾潜流而来。此重修记是按金章宗时期寺院碑刻记载内容引述录入的。古道场即双泉寺,金代为寺院,明清以来供奉主尊为观音菩萨,历来是佛道二教都敬信的神祇。双泉寺东部二里即黑龙湾神龙栖息之地。

《日下旧闻考》卷104 记载: “明人香盘禅寺碑略,都城西四十余里有寺名双泉,有山名翠微。泉山幽胜,甲于他山。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 ,诣其寺潜暑,寺有双泉,因而得名,即建祈福宝塔于寺北。至明成化五年( 1469) 十月,赐名香盘禅林。宣德二年十二月,奉旨与大能仁寺宏善妙智国师为下院。嘉靖元年( 1522) ,葺而新之。”而张宜泉诗中所说的谢草池,即位于双泉寺村以东的黑龙湾溪谷内。

谢草池是否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最后的居住地、辞世地,辩论已有多年,学者多认为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是悼念曹雪芹新丧而作,曹雪芹辞世地就在北京西山谢草池。该诗首联即云“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据此分析,张宜泉在曹雪芹生前曾多次到访他居住的山村,这次再到谢草池已无法见到曹雪芹。到访是为吊唁死者,并向亲属表达慰问之情,此诗离曹雪芹辞世的时间不久。

曹雪芹卒年有多说,其中以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1764) 除夕说较为公认,即是以张宜泉此诗是为悼念新丧的曹雪芹而作为依据的。

五、张宜泉与曹雪芹所憩废寺为双泉寺

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至少还有三首诗与曹雪芹居住地谢草池有关,多作于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前后。

其一,《题芹溪居士》:

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呕。

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庐结西郊之幽所指虽较宽泛,但门外山川、堂前花鸟、白云,是地势高敞的峡谷之幽,是由翠微山西麓双泉寺、南马场水库( 谢草池) 山水地貌生发而来的,仅凭虚构是不会产生如此幽隐山居的意境。

_① 光绪年间缪荃孙从明《永乐大典》辑出顺天府历史资料,称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 1983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其二,《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聩可见补云阴。

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

诗中的废寺,即双泉寺,地处双泉寺村西部下方,地貌较弘敞。“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人迹罕到的废寺,且与谢草池有关。曳杖烟林,平地不用曳杖; 烟林荒寂,指的都是远离闹市的山村,人烟稀少,这正是双泉寺的真实写照。张宜泉诗中与曹雪芹休憩的废寺,在敦敏诗中也可得到证实。敦敏《赠芹圃》诗句“寻诗人去留僧舍”,与张宜泉诗寓意相同,指的是同一座寺院。即到曹雪芹家来访没地方住,都要在废寺的僧舍留住。

其三,《僧寺访友》:

云深居寺尘经少,人迹高踪访独难。一径漫夸行处曲,数椽犹喜坐来宽。

窥棋幢鸽飞初散,缀砚昙花罗未残。客到恰逢斋鼓候,山僧休作圣功看。

此诗写宜泉到云深之处一座小庙访友的感受,似指双泉寺南部二里的广禧寺。双泉寺南部满井村广禧寺,建于明代,康熙年间八大处宝珠洞高僧桂芳林禅师喇嘛式僧塔建于寺南。瞿昙花散落在石砚边,幢塔上看棋的鸽子飞走了,幢塔即广禧寺南部的鬼王菩萨石塔。到来时是斋饭时候,山僧殷勤待客,他们与皇家寺院住持们是绝然不同的。看来在乾隆年间也已趋于荒废。

满井村广禧寺西北一里余即双泉寺,满井村东北2 里即一片石村。满井村北部里余是黑龙湾溪谷,今称南马场水库。这处幽暗的溪谷,即张宜泉诗中的谢草池所在地。

曹雪芹生命的最后阶段当生活于此,天太山慈善寺、双泉寺、满井村广禧寺都会留下他的足迹。

六、敦敏诗文涉及的曹雪芹双泉寺( 谢草池) 住地

敦敏《懋斋诗钞》有多首诗文咏及天太山一带景物,其中可以证实曹雪芹居住地在双泉寺黑龙湾溪谷( 谢草池) 的诗文,以如下几首最为著名。

其一,《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此诗作于乾隆二十三年初春,敦敏约请曹雪芹在上巳即三月三日前三天到北京城里家中聚会,并鉴定其收藏的书画。敦敏同时作有《瓶湖懋斋记盛》一文,记述他亲到双泉寺黑龙湾溪谷约请曹雪芹之事。

其二,《访曹雪芹不值》: “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乾隆二十三年深秋某日傍晚,敦敏到双泉寺山村访问曹雪芹,逢其不在家。敦敏诗中记录的状况是: 野浦冻云、柴扉、山村,人烟稀少,即是双泉寺及谢草池景况。这是卧佛寺旗营、白家疃村都不存在的景象。从八大处步行前往双泉寺路途便捷,在七处宝珠洞往北,沿小径过一片石村、满井村即达双泉寺,全程山路约10 里。敦敏骑马造访曹雪芹,即是沿大道经模式口村往西过马迹桥,往北过石府村抵达双泉寺谢草池的。此诗与敦敏《瓶湖懋斋记盛》记载造访曹雪芹居住山村是同一件事情。

其三,《赠芹圃》: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新仇旧恨知多少,都付酕醄醉眼斜。”诗中“碧水青山曲径”、“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当是双泉寺、谢草池雪芹居处写照。古人用词讲究,诗中的寺与祠堂、道观、土地庙都不同,寺就是佛寺,别的都不是佛寺,这个概念在考证中不能乱用。敦敏的“寻诗人去留僧舍”讲的是来的人只能在僧舍里留住,这与张宜泉“憩废寺”寓意相同,指同一个地方,即双泉寺。至于“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狂歌悲遇合”等情,都是三家店、五里坨、模式口村的事情,这三个村镇以双泉寺为圆心,距离都在10 里左右,因地处西山大路之上,经济富庶,酒家、商号、店铺林立。尤其是乾隆年间的三家店村。乾隆初年以来庙碑捐钱商号记载,三里长街上的商号、店铺多达百余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妙峰山庙会期间,三家店村和煤厂是妙峰山南道总纛旗设置处,车马、香会、香客云集,在此弃车马徒步朝顶进香,半个月有数万人路过,生意更为兴隆。

其四,《古刹小憩癸未》: “柳绕山门俯碧浔,松花一径野云深。近来颇厌新弦管,古刹禅龛听梵音。”此诗作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夏。所谓古刹,即指双泉寺而言。寺前的老柳俯瞰南部下方的黑龙湾溪流,小径沿途的松树松花、野云,正是双泉寺一带景观的描述。此诗写后仅仅半年时间,曹雪芹便故去了。

其五,《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 “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此是曹雪芹逝后的凭吊之作,作于乾隆三十年( 1765) 春季清明时节。“河干”地点为永定河边,即“村落千家带远晖”的三家店村。乾隆年间三家店村具有千家规模。“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逝水即永定河。乾隆年间三家店村西街杨煤厂宅院,建有小楼,清末卖给李煤厂,遂有“李家小楼”之称。“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凭吊曾在隆恩寺黄叶村、双泉寺谢草池居住并于此辞世的曹雪芹。寒林萧寺喻指双泉废寺,柳絮纷飞似飘着残雪。而从双泉寺谢草池沟谷向西南俯望三家店村,更具“村落千家带远晖”的观感。非居高临下远眺,无由发此感慨。

七、敦敏《瓶湖懋斋记盛》记述的是曹雪芹双泉寺谢草池新住地

敦敏《瓶湖懋斋记盛》一文,较详细地记述了曹雪芹西山双泉寺( 谢草池) 住地情景:

……( 原注: 春间芹圃曾过舍以告,将徙居白家疃,值余赴通州迓过公,未能相遇。)

苦念綦切,乃往访其新居。几经询问,始抵其家。( 原注: 其地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

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扣篱至再至三,俄顷,一老妪出应曰: 客人其访雪芹耶? 余曰: 然。妪曰: 彼为人邀去,多日未返家矣。妪自称姓白,得雪芹顾恤,相处一家人。( 殷殷延余入,问所从来,余以情告。) 遂留名帖,请代致意,怅然而返。又月余,芹圃未至,渴念不已,策马再访,遇白妪于门,而谓余曰: 何不巧之甚耶! 前数日,雪芹回,见君名帖,欣然谓老身曰: 与君为知交,久拟谋面,因友人邀做臂助,未容抽身,事毕即将进城回谒也。想亦未料及君之再至,两日前又去其友人处矣。

稍坐后,假纸留书订邀,(原注: 时白妪煨芋以饷,并缅述徙此经过。初妪有一子,襁褓失怙。夫家无恒产,依十指为人做嫁衣。儿已弱冠,竟染疫死。彼遂佣于大姓,不复有家矣。去冬哭损双目,乃致被辞,暂依其甥。既无医药,又乏生资,已濒绝境。适遇雪芹过其甥处,助以药石,今春能视物矣。因闻雪芹又将远徙,妪乃挽人告之: 愿以其茔侧之树,供雪芹筑室。其工既竣,雪芹以一室安白妪。妪且泣且言,复云: 雪芹初移此间,每有人自京城来求画。以是,里中居室亦多求购者。雪芹固贫,囗囗有时不继,然非其人虽重酬不应也。囊有余资,常济孤寡。老身若不遇雪芹,岂望存活至今也! 闻白妪言,愈思与芹圃一面,以慰渴念,而动定参商,缘会不偶。) 久之,亦无裁答。

……懋斋敦敏记于乾隆二十三年( 1758) 瓶湖□庐

《瓶湖懋斋记盛》写于乾隆二十三年( 1758) 秋,是敦敏邀请曹雪芹、董邦达为他收藏的《如意平安图》、《秋葵彩蝶图》两幅古画进行鉴定之事。因此早在八月间,他数次策马到双泉寺山村约访曹雪芹。这个记述正是他亲眼所见曹雪芹故居情景。

据敦敏所记,曹雪芹曾在乾隆二十三年春季造访其家,敦敏因事在外未能见到,曹雪芹留话说他即将搬离“黄叶村”,迁往白家疃居住。但“黄叶村”正是距双泉寺仅有6里路的隆恩寺旗民村落。敦敏曾两次回访曹雪芹新居,都未见到曹雪芹,从白妪处得知曹雪芹“又将远徙”,这远徙当指曹雪芹即将有南京之行。敦敏两次造访曹雪芹新居的地理地貌状况,结合敦敏、敦诚、张宜泉诗文分析,都是人迹罕至的山村,即双泉寺村黑龙湾( 谢草池) 溪谷。故曹雪芹从“黄叶村”搬离后,并未到白家疃,而是来到双泉寺( 谢草池) 居住,直到逝世再未离开此地。敦敏所见的四间土屋,当在双泉寺东部溪谷中。

敦敏文中所记小溪,即黑龙湾溪谷,在双泉寺村东二里,是南北两山坡夹束的溪谷。山泉溪流常年不断,从黑龙湾溪谷上方自东北往西南方向下流,经双泉寺村下沟谷在万善桥下流过。敦敏记载“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此石桥即万善桥,因桥为拱券形,中间高两边低,敦敏遂有“越”即翻越的描述,正是现存万善桥的主要特征。过石桥达双泉寺村,复东行3 里余即曹雪芹的四间土屋居处。

敦敏《瓶湖懋斋记盛》称曹雪芹旧居地貌方位为“其地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所述与黑龙湾内现存水面方位走向完全吻合,非身历其境是无法编造出来的。张宜泉所说谢草池,与双泉寺前的沟谷相连,往东缓坡上行2 里余即水库大坝。溪谷汇集山泉及雨水,乃是更为幽僻之处,城内人是不易寻见的。

依据敦诚、敦敏、张宜泉诗文分析,此时至曹雪芹逝世,他们所有诗文描述的景象都是山村,即双泉寺与黑龙湾溪谷。据此,曹雪芹搬离“黄叶村”( 隆恩寺) 后,还找不到他在白家疃居住过的任何旁证。

                                                          2013 年2 月13 日京西九龙山下初稿

                                                          2015 年1 月10 日修改定稿

   (浏览网页,不经意间见到北京民协副主席、知名学者包世轩先生的这篇文字,谨作转存。包先生独具慧眼,考证详尽,认为曹雪芹从“黄叶村”搬离后,并未到白家疃,而是来到双泉寺( 谢草池) 居住,直到逝世再未离开此地。在学界未形成共识前自然属一家之言。去年,余曾游览过双泉寺、万善桥、慈善寺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