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济渎庙考

 大河文学 2020-09-15

一、建庙时间并非隋代

有关方面一直认为,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开皇二年(582年),其实这是把国家祀典与建立庙宇两件事搅混了。1996年在济渎庙内发现了一通明代诏旨碑,有人据此称“济渎庙始建年代将前推3000多年”, 于是舆论一片哗然:在“5000年前中华开元之际”,“ 华夏祖先还处在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创建济渎庙似乎不太可能”。很明显,那篇文章以碑文“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虞)唐世”等话,就贸然断言济渎庙始建年代,不但有些证据不足,而且也没有弄清问题所在。那么,济渎庙到底创建于何时呢?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济渎庙始建年代很早,至少不是隋代,恐怕是汉代。因为那里有汉柏作证!

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产生天地鬼神之说。相传伏羲既是我国最早的部落联盟首领,又是神通广大的大巫师,他在王屋山观天察地,自然少不了祭祀活动。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也曾有在王屋山天坛峰设坛祭天之举。五千年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发现已经建有女神庙,其他文化遗址中大多也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原曾是夏代少康的都城,大禹更早曾经都阳城,夏人把济水祭祀推至尧舜禹都城于沇水,就是想通过隆重的祭祀活动借以服众。上古时候,郊祀大多采取“望祭”, 那是因遥不可及才“望而祭之”。济水在都城附近,建规模不大的庙以便于祭祀就成为可能。有人考证说:开封城摞城,济渎庙叠庙。现在济渎庙的周围至少应是大型龙山文化遗址,清源门下似乎露出一些端倪。《左传》记载,直到周代仍设立专“司大皞与有济之祀”。《史记·封禅书》说:“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祀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这里的祠官是指管理祀祠的官员,祀祠即庙堂,其中经常奉祀的首先应当有济渎庙。《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前140年)五月诏: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表明秦、汉时代,国家更是广修岳渎庙宇,“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以后历代有加,在济水流域设立济渎庙多所。宋徽宗在《封济渎诏》中说:“禹导沇水是为济源,汉祠荥阳,具载祀典。”据此确认列入国家祀典的汉祠在荥阳而不在济源。但济渎庙年代久远,并不是说国家一旦不来祭祀,济水源就没有了济渎庙,而是济水源与荥泽之阳同祈,《诏书》的内容正是如此。只是到了隋代,又将祭祀济渎神的国家祀典恢复到济源,于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把济渎庙升格为国家建设管理。那种把济渎庙始建时间定在隋代,就像今天把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定为济渎庙创建年代一样不值一驳。

二、岳渎合祭于济源

济渎庙全称为济渎北海庙,不仅祭祀济渎,也不是光祭祀水神,还祭祀岳神。隋开皇四年(584年),在济渎庙原有基础上又扩建天庆宫和御香院,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有修葺。元代《碑铭》记载:玄门掌教大宗师李志常奉旨代祀岳渎,“自恒而岱,岱而衡,衡隶宋境,公尝奏可於天坛望祀焉。既又合祭四渎於济源,终之至於嵩、至於华,皆如恒岱之礼”。至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济渎庙宇达到400余间,占地500多亩。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有御香院,右有天庆宫,甚至还陆续增建了三渎殿、广生殿和长生殿等,形成以祭祀济渎为主、迁延北海、天人合一、四渎同祭的格局, 不但成为朝廷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而且包罗万象、雅俗共赏,也是普通群众搞求子祈福、商贸庙会之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济渎庙,坐北朝南,占地130亩。中轴线上有清源洞府门(山门)、清源门、渊德门、渊德大殿遗址、济渎寝宫和临渊阁、龙亭、灵源阁等;两侧御香院有广生殿、接官楼,天庆宫有玉皇殿、长生殿等。平面布局呈“甲”字形,意为“甲天下”,在古“四渎”中是唯一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认真观察,还可以发现建筑中轴线向东南倾斜,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金龟探海”,寓意济水百折不挠东流入海。

三、享受天子之礼

上古时期,人类由山地移居平原。生产生活离不开水,最大的威胁也是水,甚至于称作洪水猛兽,因此产生对水神的敬畏而崇拜。《史记·封禅书》沿袭周代《礼记·王制》之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唐、宋时期,祭之日甚。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封济水为清源公,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颁诏改正岳渎封号,济水称北渎大济之神。祭祀五岳四渎是历代天子之礼,初始实行郊祀,后又规定立春祭淮、立夏祭江、立秋祭河、立冬祭济。但在《汉书·郊祀志》中却记:“济水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说明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历代朝廷祭祀水神常常会在中原腹地的济渎庙“岳渎合祭”, 这就是济渎庙里在祭祀济渎神的渊德大殿前增设三渎殿、泰岱庙的原因。以致济渎庙无论建筑布局还是祭祀规格,都大大超过江渎、河渎、淮渎三庙,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四、走出被动保护的圈子

济渎庙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原古建筑博物馆”。解放战争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自用双圈批示要求严加保护,才使得济渎庙躲过一劫。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应该加强保护。

清源洞府门系三间四柱悬山造木牌楼,九踩斗拱显得气势雄浑,为河南省文物价值最高的木质结构古建筑。济渎寝宫建于宋开宝六年(973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造,屋坡平缓,檐柱粗矮,斗拱雄巨疏朗,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渊德大殿原来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为济渎庙规模最大的单檐庑殿式建筑,后门与寑宫相连,外围内转82间回廊现已修复,十分壮观。龙亭面阔进深各三间,其基础是唐宋构件,柱子保留元代遗物,而顶部为明清重修,“五世同堂”甚为独特。灵源阁前置镂空“万”字石勾栏,圆雕工艺精湛,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宋代《营造法式》“勾栏”实物样品。龙亭与灵源阁中间的济渎池是济水东源,池内泉水喷涌,雾气氤氲笼罩池面,迷迷蒙蒙犹若薄纱,当晨曦初露,旭日东升,橘红霞晕大似车轮,妙如美女出浴,风姿秀逸,跳跃升腾,游者无不叹为观止,“济渎晨霞”历史上即为济源九景之一。环池亭台玲珑,古色古香,是珍贵的北方古典园林建筑。庙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现存有唐、宋、元、明、清碑碣四十余通,是研究济水、济渎、济渎庙的宝贵资料。保护济渎庙,离不开提高法律保护,更离不开通过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玉川子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