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矿山情怀 | 作者:宗志霞

 大河文学 2020-09-15


外公是煤矿的一名老矿工,1942年大逃荒,外公肩挑两筐带着全家从徐州逃荒到济源,一路颠沛流离,一路乞讨要饭。1958年在济源煤矿找了活干才算落脚安家,四个舅舅后来也在煤矿工作成家,是矿山养育了外公一家人。在煤矿有许多几代人都在那里工作、生活,在他们心里,矿山已经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与矿山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谊。

我对煤矿并不陌生,小时候逢年过节都要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煤矿看望外公外婆,所以对煤矿很熟悉也很亲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大舅在一矿工作,从一名矿工干到队长,我们觉得大舅很威风,小孩子们都很害怕他,看见小孩子们调皮,大舅两眼一瞪,像极了电影中的日本小野。二舅在变电所上班,整天骑一辆嘉陵摩托车穿梭在矿山各个地方,检查电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当时外公他们一家人住的房子,也就是马寺街煤矿家属院,有独立的厨房,房子里面的结构跟城里的家属楼一样,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来说,我觉得条件要比我家好的多的多。

儿时到煤矿外公家,记忆最深的还有外公炒的肉特别香,至今回忆起来还直流口水。小时候家里很穷,奶奶瘫痪在床,父亲教书,每月工资十几元钱,兄妹四个上学,母亲在家照顾一家老小,还经常拉平车到煤矿家属院掏鸡粪挣工分,日子过得很是清苦。平时哪吃过肉,就是到过年,大年初一也是烩菜,那时候的烩菜可不像现在肉多,里面只有豆腐、粉条、海带,顶多豆腐多点,有时候也有几片大肥肉,就算解馋。到了外公家就不一样了,有肉吃,果盘里还有花生、瓜子一类的小吃,那时候就觉得在煤矿上班有工资,都是商品粮,住的是矿上分的房子,很是神气。

1999年,操劳一生的外婆因病去世,2005 年,80多岁的外公也驾鹤西去。每个人到老都想落叶归根,但在矿山工作、生活大半辈子的外公外婆早已把矿山当成了自己的家,临终交代身边的亲人,一定要埋葬在离矿山近的地方,这样就能天天守候在矿山,也能天天看着在矿山工作的亲人们。

我与矿山真正结缘是在2002年,由于原单位破产,我成了一名失业下岗人员,当时28岁,正是人生中的黄金年龄,工作中的我也曾激情似火,对自己的事业也曾踌躇满志,但随着企业的破产,一切美好的愿望都烟消云散,为此我苦恼过彷徨过,一时不知所措。就在我感到前途渺茫、心灰意冷时,我找到了原来的老领导,希望能够安排一份工作,就这样,我幸运的成为了矿山的一员,又拥有了一份热爱的工作。

如今,我已在矿山工作了十八个年头,在这十八年间,我深切感受到济源煤矿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艰辛与不易,也深深感受到矿山的深沉和坚毅,感受到矿山人勤勉奋斗、不惧困难的坚持。矿山也已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1953年建矿,由一个小煤窑发展成今天集煤炭、化工、房地产、有色金属、新材料、金融投资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从济源煤矿到济源煤业再到济煤能源,从豫西北到陕西革命老区再到大漠戈壁,从“建百年企业、创百年辉煌”的伟大梦想,到把济源煤业建设成为最安全、最文明、最和谐,最让世人放心最令人向往的企业的伟大愿景,一代又一代矿山人勤业精业,奋斗不辍,勤劳奋进的矿山人一步一个脚印,以愚公移山之精神,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不怕牺牲、锲而不舍。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矿山人用担当和实干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描绘出了一幅最美的时代画卷。随着公司经济效益的攀升,矿工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走到井下,一排排整齐气派的采煤设备一字排开,巷道干净明亮,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职工住房已经从矿山搬到了市区,房子面积更大,更宽敞。再看交通工具,早由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再换成了小轿车。从矿工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和满足,可以感受到作为一名济煤人的骄傲和自豪。

十八年间,矿山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感染着我,矿工兄弟们的优秀品质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十八年,我与矿山结下了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此时,我相信外公地下有知也一定会含笑九泉,因为这里曾经是他奋斗的地方,这里有他一起战斗的战友,这里有他付出的汗水,这里有他的亲人,这里永远是他的家。


作者简介 : 宗志霞,就职于河南济源济煤能源集团公司。热爱生活,喜欢文学,愿把生活中的美好化成文字去温暖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