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安的这部电影,一语道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抽屉电影 2020-09-15

《推手》是李安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如果你看完了他的父亲三部曲的话,一定会对片中的情感表达,以及细节刻画不会感觉到陌生。一定意义上来说,本片基本上奠定了李安在今后这几部作品中的固定基调。

很多的细节或者是基调,其实都是共通的。当然,这也有赖于郎雄这一位好演员。他在李安的电影中基本上稳定了大环境,有他在,观众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踏实。这是好的。

《推手》说的是一个旅居海外的儿子,接自己的父亲到美国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然而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父亲与自己的美国妻子并不能很好的相处。

无奈之余,父亲只能离开了儿子的家,最终晚景凄凉,然而父亲却觉得这样挺不错,与其晚节不保,还不如晚景凄凉,倒也自在。李安在本片中想要阐述的思想是非常单纯明了的。这也是他第一部长片的原因所在。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年纪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以及客居他乡的人的认同感和排解孤独以及黄昏恋等等。因为是第一部长片,所以想要表达的思想就会显得很多。

而如何将这些东西全部融合在一部电影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站在几十年后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其实属于载誉过度了,然而在当时,这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很多人说他拍的太过于规整,但是就是这样的规整,甚至说是俗套,我们之后的很多导演们都不愿意用。这才是悲哀。

单纯讲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不是没有,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刮痧》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甚至说可以和本片形成鲜明对比。

因为“推手”和“刮痧”同样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两样文化在异国他乡一样会引发围观,同样在展示的时候,会引发震荡。

李安在本片中阐述的“推手”为什么一定意义上引发的震荡优于“刮痧”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接受程度上。推手往开了说就是一种武术,一种搏击技艺。这种技艺是显性的,通过这种显性的技艺,美国人就会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最终,我们可以看到,老父亲在后来所收的学员中,好多都是外国人。西方人强调的一直都是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理念下,自然对于任何强者制胜的东西保持着浓厚兴趣。在强者崇拜的角度来看,推手接受起来难度小很多。

而刮痧则不一样了,刮痧是传统的中医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西方人强调理论基础,刮痧能说明白用途,但是在理论基础上却没有权威性。

就好比片中的太极可以强身健体,但是你给西方人讲述气血通畅他是不会明白的。这就是刮痧所面临的难题。现代医学的基础是西医,因此,在这个大框架下,中医想要融合进去非常不容易。这就是“刮痧”所要面临的问题。

除了中西方文化理念融合问题,本片中的客居他乡的人之间的联系也是一个不错的展现点。为什么老父亲跟华裔之间的相处就少很多矛盾了,而跟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美国儿媳妇之间却有离隙。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理解和沟通。这并不是两个单纯的名词,而是真正需要花费时间去做的。

儿媳妇与自己的长辈之间几乎是没有任何的交流,两个人都没有交流的欲望,谈何理解,更别说包容了。

交流的意义,就在于将原本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弄得知道,弄得了解,最终达到包容。而第一步走出来都非常费劲,更别说最终达到包容的目的了。这也是不同年纪之间的代沟问题。隔代之间确实是缺乏普遍的诚恳的沟通,因此,才会问题不断。

而黄昏恋则是本片中非常隐忍的话题,这一个话题在三十年前与现在的普遍环境其实差不多。人们还是更愿意得一人而终老,而不是在自己年老之后,探讨陪伴问题。这是国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这个观念在人们的印象中非常深刻了,于是改变起来并不是是很容易。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事情的存在。在本片中,黄昏恋被理解为国人隐忍含蓄表达的一种方式。老父亲与陈太太之间的情愫,其实是因为客居他乡,老年孤独以及同一年龄段对于生活的理解所共同产生的。而非简单的黄昏恋。

李安对于这一点的阐述,表达上确实很独到的将国人的那种含蓄很好的表现了出来,至少在结局上是一种开放式的,只有国人或者是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人才会觉得有意义。

如果你对于含蓄一词没有很好的理解,那么就会觉得结局很突兀,怎么就结束了呢?看上去没头没尾一样。

坦率来说,1991年的这部作品,在当时确实是一部好片。但现在你可能会觉得它太过于规整。以中西方差异入手,却并非仅仅是文化差异。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片还挺优秀。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