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刮痧》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7-15

2001年著名电视导演郑晓龙执导并出品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刮痧》,此片主要借助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元素即“刮痧”,来讲述中西文化差异下的对立与冲突。

许大同,北京人,为了实现他的美国梦,八年前来到了美国。八年后,他通过努力与坚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打破了这个宁静的家庭,原来,许大同的父亲,因为不认识药瓶的英文标记,就采取了中国传统刮痧疗法给自己的孙子丹尼斯治肚子疼。

一天,五岁的丹尼斯独自留在家中,头部受伤,许大同把孩子送入医院治疗时,医生看到丹尼斯背上的刮痧痕迹,误以为孩子长期受到父母虐待,就立刻通知医院社区,后来儿童福利局介入此事进行调查,也认为许大同长期虐待儿童。于是法院特地为此案举行了特别听证会,许大同最终进行的两次辩护,因为证据不足,都没有获得成功,这让许大同和简宁十分崩溃,许大同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内心自责,打算自己坐飞机回家,在把父亲送至机场后,许大同非常伤心,他让父亲等他片刻后,把丹尼斯带来了,为的是让父亲再看看丹尼斯。

送走父亲后,父子两人在机场看到了自己的逮捕信息,许大同开着自己的车与警车玩起了“追车游戏”。

后来,他们开车到达福利局,为了让孩子可以回到家,许大同和简宁提出了分居。分居之后,儿童福利局也同意让丹尼斯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前提是许大同不能和他们待在一起。

知道这个事件后,许大同的上司皆好友——昆兰先生,决定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刮痧”,在刮痧结束之后,他才明白传统的中国刮痧,不是“虐待”,而是一种治疗方法。于是在圣诞节那天,昆兰先生赶到儿童福利局的负责人家中,说明了情况,与此同时,许大同因为公寓里的保卫人员的阻拦不能进入家中,决定冒着危险从一楼爬到九楼,最终误会解除,一家团聚。

借助电影,导演意在揭示几个主题。一个是借助电影展示中国文化元素,另一个是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立冲突。

1

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

中国文化元素,在这部影片里有很多的表现之处,首先就是具体物象的呈现:比如电脑游戏设计大赛的那个情节中,老霍扮演的“兵马俑”,就展现了传统的中国雕塑建筑之美;比如反复出现的“猴子”特写与许大同塑造的“孙悟空”,就代表着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杰出的人物形象;比如许大同一家吃饭时,爷爷教丹尼斯使用“筷子”,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生活行为方式;比如许大同给孩子讲的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就展现着中国文学的魅力。其次就是一些具体的语言与行为,也表现着中国文化的元素:比如许大同的儿子打了昆兰的儿子,许大同要求儿子道歉,儿子没有道歉,许大同便动手打了儿子,继续要求儿子道歉,就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好面子思想;比如许大同的父亲看到儿子在教育孩子,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与“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就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导演不仅是把具有中国文化的元素呈现在电影创作中,其实也是想更大层面的把这些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及其思想。

2

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立与冲突

整部电影以“刮痧”为导火线,由此彻底地点燃了两个处于不同文化的群体的冲突,但究其根本,确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所以才会导致各方在看待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模式上有所不同。

首先,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是以家天下为主。而西方国家是一个个人主义的国家,以个人权利为主。所以,在看待人权上,就会有分歧,比如,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教育孩子时,在必要的情况下,一定会采取武力手段,这是人之常情,而在西方,只要你是殴打了孩子,就代表着你已经违反了“家庭法”。所以,许大同管教孩子是不违法的,但是殴打孩子就为违法了。

其次,中国的统治,更多是伦理治国,以伦理本位为特征,所以在传统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就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影片中,许大同打了自己的孩子,要求道歉,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也是为了表现尊重对方。后来,许大同和昆兰先生发生了矛盾冲突,许大同辞职回家,最后说的“我把你当朋友,你却出卖我。”与“我打孩子是为了在尊重你。”就更加让昆兰先生心生疑惑:“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孩子是为了尊重我,给我面子?”因为在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的许大同看来,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出卖自己的朋友,可是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昆兰先生,又怎么会理解呢,他只是认为他自己没有撒谎,而且也在尊重事实罢了。

各国文化的思维不同,造成了两人的不理解。另外,在对待亲情关系上,中西方也有着差异,中国注重血缘的关系,也讲求儒家学说的“百善孝为先”。比如,影片中法官问到给孩子刮痧的那个人到底是谁?本来是老父亲刮的,可是,许大同为了让父亲顺利获得绿卡隐瞒事实,说是自己刮的。后来,老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后,打车去找昆兰先生,告诉他刮痧的人不是许大同而是他自己,昆兰先生在后来碰到了许大同与简宁,他问简宁为什么许大同要这么做,简宁只回答了一句——因为他是中国人。这时的昆兰先生还是一脸迷惑的表情,或许,他永远都不会明白吧!

可是,西方就不同了,在法律与人情面前,他们会选择法律,会选择说事实。比如,在特别听证会中,法官的义正言辞,尤其是在第一个证人皇家公寓的保卫,当他准备说出证词之前,法官说请你约束自己,只讲事实。如果不讲真话,就拿《圣经》砸他。都表现了西方人讲求法律与事实的特点。

电影中,塑造了很多有个性,有特点的人物,比如许大同、简宁、昆兰先生等等。

许大同是个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人。他有自己的美国梦,并为之奋斗。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只要努力,只是坚持不懈,自己的梦想就会实现的。不过,他即便在美国生活,可还是摆脱不了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化在影响他的行为与言行,也影响着他的家庭教育观念。比如教育孩子那方面与人情观念等等。这也就难免要和西方文化进行思想碰撞。同样,许大同这个人物,也有着中国人典型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易怒,这主要表现在在第二次的听证会当中,因为受不了儿童福利局律师不正当的言语,许大同控制不了自己,于是也激动的进行辩驳甚至想要动手打人,最终中了对方的圈套,被对方定义为“一个脾气暴戾,不称职的父亲”。就这样,第二次辩护失败。还有就是,在公司收拾行李,打算辞职的那场戏,因为觉得昆兰先生不够朋友,没有帮助他,就甩手走人辞职,这是他易怒的又一体现,太冲动,对于后果没有太多的设想。

简宁,漂亮,受西方文化观念要比许大同多一点,这些可以从教育孩子,处理事情中体现出来的。比如,一家人吃饭时,老父亲教丹尼斯用筷子,她要求孩子用叉子,而且必须说英文。是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语言与生活环境。当老父亲在餐桌上吸烟,她立即打开窗户害怕孩子染上二手烟。包括在听证会中,也表现的比许大同冷静,当许大同大声喧哗,歇斯底里,她极力劝告,可是无济于事。同样她也有妻子和母亲柔软的一面,比如孩子被放置在儿童福利院,失落崩溃的神情,比如不舍和许大同分居等等。

电影情节的发展历程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尾。

《刮痧》的开端来自于老父亲给孙子的一次刮痧,后来随着孩子头部受伤送入医院,情节依次发展,随后递进到第一次的听证会中,因为证据不足,法院给予第二次听证机会,高潮由此爆发,被告人与原告人各执一词,进行辩护。尤其是在戴维斯律师的辩护下,让这场戏张力十足,高潮联系到许大同的爆发就停止了。随后,老父亲回家,许大同与儿子和追捕警察抢车开车,最终在圣诞夜晚上走向结局。

另外一个好的情节也同样离不开具体的细节描写与悬念的安排和节奏的紧切把握的,比如电影中多次的出现的“猴子玩偶”的特写镜头,是在显示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在时刻暗示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正面撞击;还有老父亲口中的刮痧与丹尼斯口中的刮痧和医生刮痧的细节镜头,都在推动着这个故事向前发展。

电影悬念的安排也是很合适的,比如开头的人民游行所说的“救救孩子……”和高潮中律师抨击许大同公司设计游戏的“暴力文化”就相呼应;开头的儿童福利会的女士的身影的一闪现,也给观者一种好奇。看到后面才明白,这个人物的设置也是和情节有联系的。

电影的节奏把握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时长只有100分钟,但是就在这一个多小时内,导演还是有技术的做到了矛盾性、冲突性、张力性等等,展现文化差异,结构紧凑又不拖沓。

电影是影像与声音的集合,影片中人物语言虽然简单直白,但也通过这些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文化的对立,表现出了电影的主题。比如,许大同说:“父亲爱儿子,天经地义,还要找证据证明,真是荒唐……”在中国文化看来,血缘关系最为重要,家庭观念极为浓厚,人伦意识强烈,而西方文化法律至上,只拿事实证据说话;简宁说的一句“因为他是中国人”,展现了在法律面前,血缘高于一切,而相反的是西方即便是关系再亲,也要以理性为主;老父亲说“这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呢!”也可以表现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难以理解。

电影还巧妙的用到了“声音蒙太奇”,比如影片结尾处,把许大同,简宁,丹尼斯的声音组合起来,给观者传来了“china”、“中国”、“北京”、“长城”不同声音的碎片,带给了观者的思考,也给我们传达了中西文化需要融合沟通的讯息。

一部电影,小则故事,大则缩影。这是“刮痧”而起的一个故事,也是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现状缩影。

FOR THE TIME

寻觅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