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简字”为何普及9年就被废?外形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汉字精髓

 小男孩叫闫旗 2020-09-15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从古至今,汉字的历史已有7000年之久,汉字的起源未定,不过公认的最早的汉字体系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汉字得到了初步简化,小篆占据了文化主体。

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等各种字体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流行的汉字,演变的目的也很简单,主要是为了表达字的意思,简化汉字也是历史上的必然趋势,封建王朝时期,除了秦始皇进行一次简化大改革外,太平天国(1851~1864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也都进行了简化字体。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了文化改革,新文化运动也开始打响,1918年《新青年》杂志出现了一卷白话文稿件,鲁迅的《狂人日记》也采用的是白话文书写的,汉字改革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鲁迅是主要提倡汉字改革的一员,他说过“汉子不灭,中国必亡”,他的意思就是汉字必须要简化,繁体字是非常繁琐的,就算是读书人也要数年才能全部掌握,这一点都不利于扫盲。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都是通过不断的简化,但这种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1935年年钱玄同在《简化字谱》中选出了1300多个常用字体进行简化,这也是最早开始使用的简化字。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组拟出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对简化字进行了增加,同时“二简字”也开始出现,1964年“二简字”产量翻了几番,1977年,才正式推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法,简化的汉字也有了新名字就叫“二简字”。

“二简字”从发行到废除只经过了9年时间,短短9年,二简字的发行就出现了诸多问题,被废除是迟早的事。

“二简字”的简化力度跟传统简化也诸多不同,它将一些不必要的简化字也简化了,又将一些应该简化的字体,没有简化,一个普通的“二简字”也失去最基本的意思,常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第一时间很难接受这种新体字。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要说这种简化程度,其实有些太过头了,“鸡蛋”被简化成了“鸡旦”,“人们”写成了“人イ”,“安”简化成了“あ”这种文字简化造成用字混乱。也不利于大面积的推广。

最重要的是,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精髓,都体现在汉字当中,一笔一画都是故事,每一次汉字演变虽然字体都不一样,但从来都不失优美程度,从小篆到草书,以及现在的宋体字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魅力。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二简字”很难找到这种美感,就算临摹出书法也难以有中华传统文字的美感,专家也是认为这种“二简字”失去了汉字的精髓,加上日本字也是由汉字演变而来,“二简字”在一定程度上外形很像日本字。

就比如上文提到了“安”写成了“あ”、“迁徙”写成“辷る”,这怎么看都是日本汉字的造型,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1986年,语言文字工作组就正式废除了“二简字”。不过“二简字”还是保留了一些下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在历史上“肖”字是不存在了,它是“萧”在二简下演变而来,还有“付”、“闫”“桔子”一类的字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