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人要用简体字?

 大隆龙 2017-07-04

简繁之争由来已久,但是“拥简派”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个事情:当年为什么要将汉字?当年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全部是汉字惹的祸,汉字必须消灭。并且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后来解放了,消灭汉字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社会上全部知识分子上书中央要求废除汉字,使用拉丁文字。所以汉字拼音应运而生(民国时期使用的是注音符号)。中央要求分步骤进行文字拉丁化,后来出来一个折衷方案:简化汉字(作为过渡性文字),后来又推出来“二简字”,折腾来折腾去,“二简字”反对声音很,废除了。(注意,反对二简的理由竟然与当年要拥繁派反对一简的理由一模一样)

实际上,文字不仅仅是工具而,它是文化的载体。拥简派经常说:你怎么不用甲骨文啊?说这样的正好突显出他的无知。文字经历了几千的发展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甲骨文是文字发展的初期,还不成熟,更没有定型。到了秦代,文字已经是非常成熟,汉化隶变之后,文字成熟定型,并稳定的传承千余年至清朝民国,这段时间文字变化不大,有一些小变化也仅仅限于民间小范围使用,例如刘、楼、宝等,叫做民间俗字,官方不承认,如果是科举考试使用俗字会取消资格的。

拥简派的人会说写100遍“臺灣憂鬱的烏龜”。他们好像是忘记了有—种书体叫做行书。

简化字最令人诟病的是多字强行合并,例如“干”字,下面合并了干、幹、乾,本来意义不同,读音不同的字竟然是合在一起,一个字的读音太多,义项太多并不好,使用时会产生混淆的。古代人都会尽量使文字义项分开,例如“然”字在古代是燃烧的意思,但后来为什么又造出了“燃”字呢,是为了使义项分开,专字专用,现在我们读词组“自然”、“自燃”时一目了然,不用结合上下文字来猜测它的意思。另外一个例子,余、餘合并成余,余在古代是“我”的意思。在现将古文翻译成简化字就出问题了,古文一句话中有“余”也有“餘”,通通变成了“余”,教授和学生们看不懂意思,只能找出原版古籍才弄清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又造出了一个简化字“馀”,并规定只能在古文发生混淆时使用。呵呵,这又是何苦呢?当初简化时不合并,使用余、馀不是很好吗?类似的还有钟、锺。

实际上,从废除“二简字”可以看出,简化是一步臭棋,是失败的。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罢了。伟大、光荣、正确嘛,哪里会有错误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