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乔文忠 ​

 益博社会工作 2020-09-15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乔文忠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9月27日,周四,晴

按:老南阳城市记忆鲜活才有生命力。我们在漫步古宛城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一个的链接点,就像一个十字路口,交通着城市人、事、物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地人,你我他。看得见沉睡时的样子,不知道梦想的翅膀。就像我听文磊老兄聊起乔文忠老师,对老南阳的熟悉于心,对水的了然于胸,特别是梅溪河的窑场和大口井,那是一个时代鲜明的记忆点,至今仍然有滚烫的故事。

阴沉沉的天,顺着车站路,看似笔直的马路,站在二十二楼,那已经是弯弯曲曲的存在。昨天联络的时候,告诉我在太平庄,公安大厦对面十字路口,四楼插个国旗的位置。我到张衡路拐弯处才发现,李华庄农场,也就是农科所的家属院和实验田,早已被一幢幢老楼所淹没。杨鹤汀、冯紫岗曾在这里办农场,于荫霖曾安葬于此,还有孙葆田的碑文和府衙门口的那对狮子,十几年前不过是农地和牛场,似乎已变得不曾相识。

穿行在这些曾经的郊区,笑问客从何处来,相互找不到,那是最冷凝的存在。十年如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那是心灵深处可以依靠的港湾,无风无浪。南阳永远最年轻,每个人的心底南阳都不会老。所以,每个老南阳城市记忆便与众不同,也别具一格。看到的,听到的,体会的,永远是老南阳活的灵魂。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乔文忠:

1

我叫乔文忠,是原南阳县蒲山镇人,1947年生。我的父辈也是农民,不过有地,属中农。父亲早年在南阳商行,就是在北关,相当于百货公司,就在白衣堂,工农路丁字路口,学相公。母亲是南阳城里姑娘,在清水塘,叫任敬贤。后来在武庙前坑,老外爷是石家庄火车站站长。

外爷是南阳报社业务员,就是从上海拿板回来印,然后就再把板送到上海。那时候就有飞机场,直接坐飞机去。好像是1942年建的飞机场。我六岁之前,主要在南阳住,在农村住的极少。城里面能干个事,农村在庄上还可以,有几亩地,穷里不行。

我们在蒲山丁庄,那时候有村小学、卫生所、供销社代销点,在蒲山还是不错的。1953年后在南阳多些。我们去蒲山街比南阳还远,所以去的少一些。原来蒲山植被还好,蒲山是八几年开的,看着不显但开采量不少。特别是焦枝铁路和城市建设,开采速度快,主要是建设需用水泥、石灰、石子多 ,蒲山已开采殆尽。

2

南阳1952年前城区没有电,后来建发电厂才有电。原来市内做生意就挂灯笼。1953年建电车,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多,主街道的路灯开。那时候主街道就那几条。一是解放路,南北街,原来叫长春街。一是新华街,那时候工农路叫北关大街。光武路叫环城路。现在的仲景路叫汽车站路。后来才有人民路、中州路,然后是七一路、卧龙路、车站路,南阳原来就三纵三横。

那时候一进城,我外爷和我姨都抱着我喝糊辣汤,吃点馍。四五岁的时候在武庙前坑,清水塘房子让老日炸了。我爱吃猪肝,我外婆和我姨都用纸包一点。锅盔、火烧馍再买一点拉着回来。火烧是论个卖,锅盔是用大刀切的长条馍。

我小叔,1948年到城里参加工作,把我奶带到城里当保姆。那时候,新华路自来水厂院里,是新华剧院,演汉剧,老是看戏。白天看排练,晚上看戏,一毛钱就买个站票。瞎老旦、乔才茂唱花脸,申天章唱红脸。那时候,柏书文汉剧《王老虎抢亲》、《杨门女将》。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改成京剧团,演《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后来改成豫剧团,剧团就在天主教堂后面。人们也叫京汉豫。南阳曲剧团是南阳县曲剧团转过去的,包括牛长鑫,外号小黑,都是南阳县曲剧团转过去的。

3

南阳1969年通小火车,南阳路过方城到漯河。好多时候都是从战略上考虑的,焦枝铁路是1970年建,1971年通车。新线路和老线路是平行重合的。

划南阳市的时候,河南西南片没有市。那时候标准的市是五万人。1952年南阳城区就2.7平方公里。城外就人民路、建设路、环城路,那边白河南。七几年修长江路、兴隆路。1962年前南阳市和南阳县是一体的。1962南阳市县划分。小南阳市区就新华公社、东风公社。后来划出梅溪办事处,三个街道,还有卧龙乡、靳岗乡、环城乡、七里园乡,等于是四乡三办。原来南阳县办公在建设路。

1962年市县合并前,一个组织部长说,为了接近三农,把他们送到农村去锻炼一下。南阳县原来有九个区,文革后来一个区划分为两个大公社,共22个乡镇。南阳县是几千年的县,其他地方多是区是区、县是县。1994年国务院发了通知,以白河为界,西边卧龙东边宛城。城市以人民路为界,每个区半扎城。

4

毛主席号召大办水利。1958年的时候,打井并没有打井机,是硬挖里。那时大口井,越往下挖越小。那时候打井没有物探。那时候1958年最大的井,亚洲最大的属独山达士营,井直径七八十米。那时候也就是个取水塘。一凳一凳,总共挖了三十多米。那时候水清,挖了后抽水,引水上冈。

那些渡漕引水,岗坡上都是这样,引水自流,全部用石头或者红砖发券,大都留着,南阳县有七八十处。好多联产承包以后都逐渐废弃了。没用,没人管,浇水可以,收费不行,收个钱跟要狗肉钱一样。过去买个粮食也困难,现在粮食便宜。旱了也不浇,浇地不浇也不在乎。安皋是潦河水系,梅溪河的发源地在紫山。

有些文献里说,明朝的梅溪河能行船。南阳外面寨墙建土城墙,内城用砖,都是用船运到南阳,当时河槽宽里很。现在我们老家丁庄的窑厂走遍残留的砖和明朝城墙的砖一模一样。2000年发大水,市里调查,查到真正的河源头,我很清楚具体位置。

5

1965年到1975年,我在安皋搞水库基建,就是彭李坑,打磨石岩,开挖干渠,两个干渠4.3万亩灌溉量。我在那里十年。参加工作是临干,什么意思?干的好了转正,以工代干。当时在鸭河口水库培训150多个,留有五六十人,我又上了个大专,提拔当副局长就我一个人。好多人不愿意干,住两天就往回跑。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好多老干部、教室在两个工地劳动,我尊重教授,理论加实践。后来就当主抓业务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身份低,通过努力,曾经的同事原来是他们的兵,现在成他们领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工程搞的好,踏踏实实,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派小车,一步一步努力。

这么多年,从早到南阳市,后来在安皋搞基建也上市里汇报,后来75年又回南阳县都43年了。南阳市的人口由4万到120万,解放时南阳也就五六万人。应该说南阳的老城保护的不好,城门、城墙、城河都扒了。平遥一个古城一年旅游收入多少啊。现在就王府山、府衙、卧龙岗,其他的就是零碎的一些景点。1958年前后,停靠的帆船七八十艘,往上到皇路店,往南到新野汉水。

规划严肃性不够,前几年和襄樊一样产值,现在襄樊是湖北第二,南阳也发展了,但是老城破坏严重。开发商是城市规划者,储备用地没有,公共设施都盖成商品房,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设施没有考虑。好些房子闲置,要交税,也查的严。有钱人不敢要,城里面的房子全部消化完需要十到二十年。现在的房子越是便宜亮灯越多,越是高层亮灯越多。一个城市建设无原则、素质差真可怕。

老城区解放路历史街区要好好保护,那是南阳人的一个念想。这些年城市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小打小闹,好多古迹拆除,很可惜。自古衙门朝南开,咱们政府门朝北。好好保护,给南阳城历史文化添砖加瓦。

要说的事很多,下次再聊。

【后记】

上午十点老南阳又忙碌起来,尽管下着小雨,但是如果你穿过北关大街,走过乔老师讲过的地点再看,街道还在,房子已不是那个房子,东西变了。只是你随便问两个老年人,有的以言语不清,鲜少有人坐在门口,除了那个北河坡在葫芦藤架下来扑克牌的一群老年人。公议门短短的一节,一个已成危房的老房子坍塌了,正在拉料改造。

东马道附近的护城河看起来还算宽阔,城墙的样子还能有想象的空间,于是人们在附近立个牌子,城墙护城河遗址。秋风吹过,桐树叶子飘落,护城河的脏水随着搅拌机的轰鸣声来回翻滚,河坡两岸绿草浮地,叶子有些发红发黄,多彩了一分。这个原来人口与老城是相互适应的,人一多,自然要扩张承载这些人。

知足常乐,是老年人的长处。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们,才会什么都看得开。随便问一个老人,他居然笑着说你是镇平哪里的,听到问的一瞬间,意识到肯定也是镇平人,不过已居住四五十年,但也不能说不是老南阳。东拐街的道口,一个扎刷子的在不紧不慢的忙乎,一个磨刀的骑个电车,坐在那里埋头磨刀。老年人常常提起那些年的事,也许当我老了,也会是这个样子。只是我们聆听讲述的时候,就是累积这个城市文化精神的修复与觉醒,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灵性的存在就是爱古宛城的最好表达。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南阳地名文化大讲堂的一部分,老南阳人或者老国企譬如南纺、天冠、汽车厂甚至是木器厂等老工人口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