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玉琨:我们还在用昨天的方式传授昨天的知识

 名师说 2020-09-15

编者按

“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说,在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时代,这个问题愈演愈烈了。

出路在哪里?我们如何通过教育变革来适合时代的变革?1月6日,深圳,65岁的陈玉琨将分享他的思考与探索经验。

陈玉琨是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这几年,陈玉琨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为中小学慕课开发与课堂教学变革而奔走。他对国内外教育包括对深圳教育均有非常精辟的见解。

今日(1月4日),南方都市报发表题为《教授陈玉琨:教师还在用昨天的方式传授昨天的知识》的访谈文章。本期“名师说”发表完整版的访谈稿,以飨读者。

1、在国内,深圳教育的声音,似乎比不上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这些年也有一些深圳教育者试图打造“深派”教育。您个人对深圳教育的发展水平及特点,有何评价?

深圳作为一个外来人口居多、年轻人居多的城市,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同样,深圳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路新,举措多,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也是大家的共识。

如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学生的创客教育等,都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深圳的教育和深圳社会经济的水平与发展速度相一致。

当然,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教育也理应有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独特的声音。

深圳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从外延还是内涵方面,确实都还有不少需有改进之处,如从整个城市而言,教育的优质均衡、绿色发展等都有改善的空间;从微观而言,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综合素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等也有进一步提升之处。

深圳的教育不用去和北京、上海去比,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打造“深派”教育是一很好的主意,不过我相信这绝非是凭一时之力就可以解决的。

2、深圳是改革创新的窗口,在教育领域也有不少创新探索。从世界和国家的发展趋势看,您认为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是什么?深圳教育又能有哪些作为?

从世界和全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今天以及未来社会是一个变化多端、知识快速增长的社会,并且,知识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人们学习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天的孩子学习哪些知识、养成哪些品质,哪些素养对学生而言是必备的、是对其一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有益的?

这些都是值得持续深入思考的课题。

为此,OECD提出了“21世纪人才十大核心技能”,不少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能力”等,我国也于2016年9月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其重中之重。显然,这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大重点。

与上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关的就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评价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克服过于重视分科教学、过于重视书本知识教学的弊病,更加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教学、强调让学生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教学。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掌握的多寡。这也是在我看来教育改革创新的第二个重点。

三是对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5年央视财经频道推出了10集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片中把当今的人群分成了三类:第一类为新世纪后出生的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第二类为:努力向互联网空间迁徙的“移民”,第三类为互联网时代的“难民”。

互联网确实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教育确实是“这场革命未能席卷的最后一块领地”。著名学者约翰.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

事实上在我们今天的教室里,教师很大程度上是用昨天的方式传授昨天的知识,然而,人们却试图以此培养能够解决明天社会问题的人。今天的知识还未能编进教材,还未能走进教室。

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互联网时代提供的机会,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真的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国家领导人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

刘延东副总理2012年9月在《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中特别强调: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谁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是上述三个方面是当前国际以及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应该说,在上述三个方面,深圳都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和尝试,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变革,中小学进行创客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初时视察深圳“柴火”空间,更是给中小学的创客教育增添了很大的动力,这些都有了很好的开头。

但是上述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都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非一日之功。我们也相信,深圳教育同仁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创造性、反思性等方面会做得更好。

3、深圳特区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曾有过大量引进名师、名校长的阶段,现在人才引进的难度加大,更多要靠培养,但深圳又不像北京、上海有大量的师范院校。对于深圳的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您有何建议?

任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一大批既有教育情怀又有教育实力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深圳也是一样。在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教育情怀、教育使命的提升。

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明确校长和教师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和价值,提升责任担当的意识和主动性。这看起来有点“虚”,其实,这在校长和教师的工作中真的“实”得很,它决定着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方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

深圳教育的问题,就像人们常说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剩下的问题并不是仅仅用钱就能解决的。在一些地区,一位“社会活动家”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为,他能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然而,在今天的深圳则需要“教育家”办学。他们既有教育情怀又懂教育规律。

在杜威学校,一男孩正在纺车上织羊毛(1900)

记得在2010年,汤佳宏校长邀我为深圳外国语学校前校长龚国祥教育思想的一本专著写序,在该书“序”中,我写到:校长的使命感决定了校长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校长仅有教育管理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是不够的,当好校长非常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和使命是校长良知的表现,也是他们工作不竭的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校长。第一类型是“用权”做校长的。在一些人眼中,校长是一个职业,可以使自己过上体面生活的职业;校长也是一个岗位,拥有一定权力,可以发号施令甚至可以谋求自己私利的岗位。这些人是在“用权”做校长。一般来说,这样的学校是不可能办成一流的。

第二类型是“用脑”做校长的。他们平时也注重学习管理的知识,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注重研究教育与管理的规律以及学校面临的问题,他们可以把学校带到一个相当的水平。

但是由于他们把学校的成功当作自己晋升的跳板,谋划学校发展的背后始终是在谋划个人的升迁。权力则是他们谋求学校与个人发展的手段,他们没有把全部的身心献给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职员工也不会把全部的拥戴献给校长,献给学校。因而,学校的发展在这一意义上总是受到限制的。

第三类型是“用心”做校长的。他们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献给了学校。由于用心,他们一定会用脑。不过,这一用脑是始终在考虑在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成就。

个人的名誉、地位与待遇则是无关紧要的。深圳外国语学校建校以来取得的有目共睹的办学业绩,已经验证了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办学是需要智慧的。

实践证明:校长最重要的智慧是善于在学校构建为师生员工普遍认同,能引领发展的共同愿景,善于把自己的信念和教育追求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信念与追求。

以思想唤醒思想,以行动引领行动,这就是校长的实践智慧。龚国祥校长是深圳校长的典范。其实对教师来说,也未尝不是如此。遗憾的是,这样的校长与教师在深圳,乃至全国还不多见。在这一意义上,深圳有一批一流的师范院校更好,暂时没有也无需气馁。期待着深圳为这类校长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

4、信息技术必然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这已是共识。但有专家指出,目前教育恰恰是受信息技术改变最少最迟的领域。近年来您在全国范围大力推进“慕课”,您是否也遇到一些压力和阻力?

诚如您所言,信息技术必然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这已是共识。如果说3年前,还有校长或老师对此怀疑、观望,现在都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了。

上海在2014年出台了《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文中指出:“今天,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推动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从而带来教育最根本的结构性改变……无论你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这就是今天,你必须直面的挑战。”

在杜威学校,孩子们正在做椅子(1900)

为此,这几年,我和我的团队同全国一批学校一起探索中小学的慕课开发与课堂教学变革。前几年探索的重点是基础教育慕课1.0与翻转课堂,这方面的介绍已经很多,不再赘述。近两年来探索的重点集中在基础教育慕课2.0和探究式学习。

基础教育慕课2.0也被称为“研究性学习的慕课”,是相对于1.0的知识点导向的慕课而言的。所谓研究性学习的慕课,是指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问题解决和项目设计为导向的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它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需要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的课程。

为此我们开发了“科学技术类”“人文历史类”“时事政治类”“社会服务类”“体育艺术类”等5大门类的慕课,设计开发了研究性学习平台(www.c20steam.com)和智能诊断平台。这两大平台具有如下的功能:

(1) 基于学科与跨学科知识图谱,创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大数据挖掘模型,打通各类教育考试与课堂学习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群体与个体提供学习诊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借助学生日常性、过程性与表现性的行为的记录,从看似无关的信息中挖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创建准确描述与科学评价学生素质的模型,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3) 通过多途径数据收集,挖掘学生学业负担的状况,建立学生学业负担与心理负担的指数模型。

(4) 建立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概率关系,创建学生个体特征模糊画像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提供依据或参考。

(5) 通过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让学校了解自身在社会中被学生与家长的接受度与满意度,了解学校的强项与弱项,促进学校特色多样化办学。

(6) 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掌握教育舆情,针对每一时期,尤其是教育改革敏感时期学生与家长的言论,了解学生与家长的情绪反映,协助政府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

作为新生事物,在和学校一起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效,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面向未来的整体转型等等。

当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有时困难还很多,有想象到的,也有想象不到的。这既有信息技术本身的如网络的畅通与否、终端设备的配备是否齐全;也有课程资源方面的问题,优质研究性慕课的开发并非易事;还有校长教师的理念方面的问题,更有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养成等等。

但是欣慰的是,一大批校长和教师们也已经意识到,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要改革要发展要引领,必然会遇到问题,会遇到别人还想不到的问题,当然,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这是当今转型期校长和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5、深圳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在通过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方面,是否有先天优势?教育信息化如何避免变成“口号”或“面子工程”?对于深圳的教育信息化您有何建议?

深圳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前所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初视察深圳“柴火”的创客空间,为深圳和全国的创客教育注入了巨大动力。

深圳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有很多高新信息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对深圳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价值,如腾讯在互联网技术创新上中始终是我国引领者之一。

近年来腾讯也十分关注教育。但据我有限的了解,腾讯与深圳的企业对学校硬件的投入远超于对软件的投入,对平台建设的关注远超于对资源的关注。

在我们看来,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一线学科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不是口号,而是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

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便捷,要能够节省教师机械重复劳动的时间、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要做到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这就需要建设符合学生需要的优质在线资源、符合学校需求的在线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

所以,无论是资源建设、还是平台建设,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口味”,让他们体验到新技术的“鲜味”,享受到教育变革的“美味”,同时要符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的特点,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不是为了用而用,不是为技术而技术。

我和我的团队将和深圳教育同仁一起,为此做出不懈努力。我们期待深圳教育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的领跑者和示范者,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编辑:小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