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建行:做一个有温度的校长

 名师说 2020-09-15

  十五年

弹指一挥间  

前言

元平特殊学校,在深圳,乃至在全国都很有名,但校长黄建行,却很低调。

这位平易近人的校长,更喜欢走进学生堆里,和他们抱一抱,甚至接受他们异于常人的情感表达,比如亲一下脸。

他说,对于这些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包容,要理解他们的缺陷和特点。

是的,他熟知每一位孩子的脾性,就像他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毕竟,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黄金的15年。

不久前,在学校“助残日”的学生表演中,他向几位元平的“最强大脑”提问:“2002年3月28日是星期几?”孩子们快乐地回答他:“星期四!”

但现场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是一个对校长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黄建行从市教育局调到元平工作。

也很少有人注意到,校长最后上台和孩子们握手、拥抱的时候,眼睛里噙着泪水。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元平的名气和影响力,已经上升了好几个数量级。

但黄建行,还是那个低调、温和、亲切的黄建行。

他说,当校长的,应该成为学生和老师们的靠山,但不是某一个学生,某一个老师,某一帮人的靠山,而是所有学生和老师的靠山。

靠山,自然是沉稳而内敛,而不是外露而张扬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应该就是为师,也是为人的最高境界了吧。

十五年坚守 

打造引领中国特教的“元平模式”

5月19日,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下称“元平特校”)举办全国助残日暨家长开放日展示活动。能够迅速算出1900年以来任意一天是星期几的几位学生登台演示。

校长黄建行提问:“2002年3月28日是星期几?”孩子们快乐地回答:“星期四!”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日子对黄建行的意义。十五年前的这一天,他从市教育局调到这里工作,成为元平的第二任校长。

十五年来,在创校校长孙振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黄建行带领全校师生,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办学内涵,在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智慧校园建设,以及在职业教育、康复教育和特奥运动等方面,都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元平模式”。

“中国特教看元平”,业内这句简短有力的评价,很好地概括了元平特校在国内的影响力和领跑地位。

学生的事

就是校长心中最大的事

一出生便风华正茂,这是元平特校的最佳写照。

创办于1991年底的元平特校,从一开始便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迅速成长为粤港澳地区最具声望和影响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

1996年9月,学校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深圳市奉献爱心﹑育残成才模范学校”光荣称号;1997年5月,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光荣称号……2002年初校长交接时,元平俨然深圳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起点非常高。

“在这种情况下接任校长,我的压力很大。”回想起15年前的忐忑,黄建行感慨良多。

但他的思路是清晰的:不管学校处于什么高度,教育还是要回到原点,那就是围绕人来做文章,核心就是学生。“我经常跟老师们讲,校长心目中最大的事,肯定是学生的事。”

2017年2月13日,黄建行在校门口迎接孩子

对于元平这样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社会精英、国家栋梁不太实际,但对于身患残疾,甚至心理上都有明显缺失的孩子们,最关键的,还是对这些缺陷进行补偿,让他们独立自主,融入社会,尽可能减少对社会、父母的依赖。

“学校的任何改革、决策,任何工作都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功利性的,而是要为学生一辈子着想。”

文化引领 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硕果累累

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操作的问题了。

黄建行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育人目标当做目的地,那么课程就是“交通工具”,而教师就是“驾驶员”,二者缺一不可。

2002年,包括保卫、食堂工作人员等在内,元平教职工总数约160人。而今,不算社会化服务人员,专职教职工约430人。

规模扩大的同时,师资水平跨上一个大台阶。当时全校只有1名高级教师,现在有70名。其中还有1名正高级教师,3名特级教师,3位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6名深圳市教学名师。

该校的邓晓红老师,是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中唯一的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之“百名教学名师”。

熟悉元平特校的人会发现,该校很多老师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虽然照顾、教育残疾学生需要更多的爱心和精力,甚至偶尔会受委屈,但学校的教师队伍非常稳定,向心力强,幸福感也很高。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深圳市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上,该校教师已连续两年获得团体第一。

曾经有教育部门领导好奇地问黄建行:“为什么元平的教师队伍这么稳定?”

黄的回答有三点:文化引领、专业成长和政策扶持。

“一个学校,那么大的队伍,必须通过大家高度认可的价值观来引领。”黄建行说。

元平特校的价值观是:

“在这个校园里,你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你对学生很苛刻,不爱护学生,可能会成为大家鄙视的对象。”

在黄建行看来,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学校不是靠冷冰冰的制度,而是靠文化让老师们发自内心地凝聚在一起。

说到博爱和宽容,黄建行举例说,学校的一些残疾学生表达感情的方式异于常人,有时会亲着你的脸不放。另一方面,又有个别学生会有自残、攻击性行为。

特殊学校的学生家长由于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所以作为教师和校长,一定要有包容、理解的心,懂得换位思考。

在学校里,黄建行总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这源于他对每一位师生、家长和工作人员的尊重。

“学校校长和清洁工之间,人格是平等的。送到我们这里来的孩子,都是有缺陷的。但我们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平等,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在团队管理上,也同样遵循平等、公正原则。比如新教师入编,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通过自身努力与本领进来。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出一支团结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而专业成长平台的搭建,让难得有“桃李满天下”自豪感的特教老师,找到了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元平,有一个传统,很多的比赛,虽然参赛者是个人,但参与者往往是一个团队。这是黄建行刻意为之,一个人比赛,带动了整个团队的提升,而且让大家更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这些年来,元平教师可以说拿奖拿到手软。在2006年举行的首届全国特教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中,全国共产生9个一等奖,元平就拿走3个,引起全国轰动。

后来《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主编闻名而来,在学校采访一周,写了一篇2万字的长篇报道——《魅力元平》。

除了“以赛促教”,元平的教师培训是多渠道、立体化的。

学校通过三年滚动式校本培训、海外进修、依托高校举办专题培训班、专业竞赛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据介绍,近五年该校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47个,二等奖61个,三等奖61个。

课程建设 

引领全国特教课标

有了技艺精湛的“驾驶员”,但没有好的“交通工具”也走不远。而领先于国内同行的优质课程,正是“元平模式”的又一个亮点。

事实上,这也是一条被逼出来的路。元平特校的成立有其划时代意义。

以往的特殊学校,按照学生类型细分为聋校、盲校等等,采用的还是普通教育的模式。而元平是全国最早一批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有别于普通教育模式。“按照传统的模式,我们是走不下去的。因为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教材根本没法儿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平下定决心:自己做课程。早在2001年,学校就开始实施课程改革,开发适合该校五类特殊学生的校本课程。

教材小组在编制教材

目前该校已编写并出版适用于轻、中、重三个不同层次智障学生近80万字的教学指引,240个教学主题,1224册校本教材。

经审定正式出版的《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生活适应课》1-3年级教材,被七十多所兄弟学校借鉴使用。

学校“教育·康复·职业训练一体化”办学模式系列丛书全套6部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被多个省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校本培训教材,被10多所高校选为特殊教育本科生学习教材。

元平的智障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更为国家制订培智课程方案探路,改革成果上升为国家课程标准。

由该校研制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通过专家评审并纳入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

职业教育 

成就学生终生幸福

在黄建行看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这三者是链条式的。学生发展是核心,教师发展是关键,这两者的发展,水到渠成促成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特殊孩子怎么去发展,学校如何提供终生受益的教育给他们。”

除了国家课程中规定的品德、科学、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与普通学校的孩子不同的,特殊学校的孩子们需要更多的“补偿性教育”,让他们自信、阳光,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些年来,元平特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了“宝塔式”培养目标。

“塔底”,是所有元平学生都应该达到的标准,基本上具有融入家庭、社区的能力,有基本或初步自理能力,尽可能减少对社会、家庭的依赖。

到了“塔中”的学生,已有初步融入社会的能力,可以参加简单的劳动。

处于“塔尖”的学生,大约占全校学生的30%。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学习、掌握具有技术含量的劳动技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正常人的平均生存能力和水平。

黄建行举例说,元平有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读完大学后又回到学校教书,他们受到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的环境、质量,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我们想告诉大家,不管起点如何,只要努力是可以成功的。”

当然,更多的毕业生是到广阔的社会上就业。而职业教育,正是又一个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元平模式”。

元平特校早在1996年就开设刺绣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但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2003年学校职业教育部的正式招生开学,以及“教育、康复、培训就业”一体化的立交桥职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学校曾与残联和人力资源保障等部门合作,开展面向学生的职业培训,学成发放劳动资格证书。

与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签署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近年来,又与香格里拉大酒店、百胜餐饮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实现残疾学生就业零距离的“订单式”培养。2006年以来,元平职业高中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近十年来,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元平模式”不断完善并走向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2006年6月、2007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连续两年分别在深圳召开交流会,总结推广元平特校的职业教育经验。

在2009年5月举行的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黄建行代表学校作了题为《创新促发展,特色铸品牌,努力构建残疾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经验介绍,引起全国特教界关注。

2011年《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模式》一书出版以来,先后被全国十余所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作为精品教材使用。省内外10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先后慕名而来,参观学习,切磋交流。

去年,《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模式》一书,获教育部第五届(2011—2016)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是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唯一获奖的科研成果,也是深圳市基础教育唯一获奖的科研成果。

医教结合 

顶着压力闯新路

办学路上,有鲜花,也有挑战和压力。如果说职业教育的迅速成功,为元平带来了极大声誉,那么,在医教结合的自闭症康复教育方面的探索,却不是一帆风顺。

事实上,自闭症的康复教育到目前仍是特殊教育一个攻关的难点。国家一直到2009年才正式出台文件,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包括自闭症在内的特殊学生的义务教育需求。

但早在1995年就开始招收自闭症学生的元平特校,如何为这些学生提供最适当的教育?这是黄建行到元平工作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理论上说,自闭症的孩子应融入学生群体中。你把他们单列出来,不利于交流障碍、语言障碍的改善。但目前的条件所限,客观上很难落实。”黄建行解释,因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的缺失,自闭症孩子,尤其是中重度自闭症孩子,在普通学校里很难得到适合的教育。

即使是在元平这样的特殊学校里,一开始将自闭症孩子和培智学生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于是我们设立康复教育教学部,把脑瘫和自闭症的学生单独列出来,加大康复类的课程。这个做法当时在全国还是蛮有争议的。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为什么顶着压力坚持做?黄建行提起邓小平的“猫论”。他的想法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改善、有促进的,就值得去做。

时至今日,这种做法得到越来越多认可。一位国内资深的老教授到元平调研后,感慨地对黄建行说:“黄校长,看来你们这个路子走对了。”

去年3月份,北京市教委特地组织各区教育局到元平考察,回京后就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在各个特殊学校创造条件设立自闭症教育康复部。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接受全国各省、市教师300多人次,来校跟班学习医教结合的康复教育。

“尽管这个探索和当时主流的观点有冲突,但学生确实有很大改善。我认为最重要一条,就是扬长了学生的长板。”黄建行说。

在教育界曾盛行“木桶理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的长度。但今天的教育者,越来越重视、认可“长板理论”。

黄建行就是其中一员。他认为,学生的短板应该尽量补齐,但重心还是在长板上。尤其是特殊学校的孩子,更应该尽量把长板拉长。一旦抓住他们的长处,开发其潜能,就会有巨大的改变。

特奥运动 

点燃生命的激情

那么,残疾学生的“长板”有哪些呢?体育、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两翼。这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自信心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式。

元平的特奥运动享有盛誉。该校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特奥培训基地”,学生运动员有35人次入选国家队,71人次入选广东省队。

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共获金牌472枚、银牌415枚、铜牌164枚。该校特奥运动员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共获得19金、4银、8铜的优异成绩。

黄建行坦言,对于金牌数他并不是太在乎,“最重要的是通过全员普及,让孩子们在体育中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改变人生。”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学校曾有一位多重残疾的孩子,非常叛逆。上晚自习,他会把口香糖粘到女老师的头发上,同学的作业被他撕掉往下扔……让黄建行唏嘘不已的是,在一次家长会上,这位学生的家长直接说:“这个孩子怎么办呢?将来我要走了,就把他带走!”

“我们做教育的,不能看着家长的绝望熟视无睹。我们想尽办法,改变这个孩子,就解救了一个家庭。”事实上,元平也真的做到了。老师们以体育为突破口,带着这名学生参加游泳、保龄球训练。

小孩参加全国特奥会,拿了游泳金牌,整个人也变了个样,行为改善了,成绩提升了,毕业后找了工作,娶妻生子。

后来有一次学校举行校庆活动。这位家长强烈要求上台讲话。她在台上含泪的讲述,催人泪下,成为整个活动的高潮。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一位从西安转学而来的轻度唐氏综合征女生,在内陆上的是最好的小学,但被其他学生排斥,抬不起头,有严重的厌学情绪。

来到元平,参加乒乓球队,很快拿了特奥会金牌,变得非常自信、开朗。孩子的妈妈专程来拜访黄建行,对他说:“我真的很后悔,应该早点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黄建行颇欣慰地说,元平最吸引的地方,就是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张张笑脸,都很快乐阳光。

同样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元平这些年很重视智慧校园的打造。

因为特殊学校的孩子们,智力水平、认知能力远不及普通孩子,他们需要更加直观、可视化的课堂。信息技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支撑。

元平是全国较早开设听障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之一,1994年学校建成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标志着学校信息技术起步。

2006年,受教育部委托,学校独立开发了以学校校本课程为主线的《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智障版)》。

据介绍,此资源库整合了包括教材、图片、课件、视频、音频、个训案例、教学案例、论文、数字图书、政策法规等各类相关资源,总容量达131G,资源记录总数为64377条,已在全国160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应用。

作为深圳智慧校园示范校,元平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先后五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获得“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拼搏十五年 

当一个有温度的校长

十五年来,元平特校实现了规模倍增学生数从400人增加到930人,教职工从160人增加到430人,校舍面积从2.8万平米增加到5.3万平米。

十五年来,元平特校重构了教育秩序。从原来的小学、初中,拓展到了12年基础教育;原来教材落后、缺失,现在已构建起庞大的课程体系;原来只有几个中层干部管全校,现在增加了纵向管理的4个教育教学部,建立了立体的责任体系。

十五年来,“元平模式”逐渐形成并影响全国。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探索,到医教结合的康复教育、特奥运动和智慧校园等,已成为元平的教育品牌和特色,竖起了特教旗帜。

十五年来,元平学校7次受到国家级表彰,各种社会团体和学术组织的奖项更数不胜数。

十五年来,在同一所学校工作,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黄建行也有深深的感触。

“我从教三十几年了,但不管做什么教育,作为校长,必须以学生为重心。做一个不求功利的教育者。不为一时的名和利所左右,只要哪些对学生终生有利的,就坚持去做。”黄建行说,作为校长,还要关注到每一位老师。

校长是学校的靠山,是全体师生的靠山,而不是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也不是某一团体的靠山。要为老师的专业成长、职业幸福积极争取、创造条件。“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校长。”

与此同时,他时刻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教育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的教育者。

当年黄建行到元平时,学校已经在高位运转,各行各业都来学习。“那是不是守住就行了?如果我们不努力,就肯定会掉队。所以一定要有追求。”

最后黄建行强调,校长的一言一行,关乎一所学校校风的形成,关乎学校文化的建构。

“你的人格、道德水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文化。没有高尚的文化引领,学校既走不远,也走不高。所以校长一定要公道正派、有人格魅力。不仅仅是靠制度,更重要的是靠文化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图文 | 师说君

编辑 | 小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