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的“热”与农业大学的“冷”

 名师说 2020-09-15

前几天,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引起了围观,原因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并致辞,学生欢呼尖叫,把开学典礼变成了“大型追星现场”。

时间回到3个月前,一篇《今天,景甜赢了,袁隆平输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中一句“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激起大讨论。

所幸的是,今天,不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都把目光和掌声,送给了最值得尊敬的人。

不过也由此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像袁老这样的科学家,声望已然很高,然而中国的农业大学和农学专业,长期备受冷落。这是为什么?

01

“一介农夫”袁隆平

有些人,越了解越觉得伟大,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物。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可以说,袁老在大多数国人心中的地位,是非一般的高。

为什么?因为,袁老解决了14亿人口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吃饭。

没有袁隆平和他团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可能很多人还处在“吃不饱”的阶段。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还是一个大问题,那会的“南优二号”水稻,亩产500公斤以上。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技术,让粮食产量成规模地提升。

2017,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以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亩产超过1000公斤,对我们这些身处大城市、已经不存在温饱问题的人们来说,没什么概念。但袁隆平以及他的团队,需要在田间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日晒雨淋,才能实现。

前不久,央视《面对面》曾采访过袁老,当时他说了这么一番话: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当记者再问,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老坚定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也为全世界很多贫苦国家、地区以及饱受饥荒困扰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如今在东南亚、非洲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

袁隆平所作出的贡献,是世界性的。有资产评估事务所对袁隆平杂交水稻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做了评估,结果评了1008.9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光是杂交水稻这一项发明,就已经可以享用一辈子了。

而他本人却淡泊名利,80多岁高龄仍坚持下田,毕生在致力于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

去年,已经快90高龄的袁隆平,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在迪拜沙漠里种水稻。

在沙漠地区种植水稻存在多个方面的巨大挑战,比如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等等,哪一个都是水稻生长的致命杀手。

经过千辛万苦,2018年5月,首批水稻成熟。经印度、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专家测评,其中一个品种亩产量超过500公斤,还有两个亩产量超过400公斤。世界首次在沙漠种植水稻成功。

在几天前的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上,他和同学们也分享了这两个梦想。在谈到所谓“成功的秘诀”时,他说,不过就是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话毕,台下掌声雷动。

02

农业大学的被边缘化

袁隆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地位,与农业大学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管承不承认,农业大学长期受冷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农业大学或农学专业在中国,正在被边缘化。

中国五大农业大学,你能不能一口气答上来是哪五所?

可能很多人答不上来。答案是: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南西北中,各占一所。

2019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之农业科学大学排名,中国有两所进入TOP 10,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第四)、南京农业大学(第九),牛吧?

然而,翻看近年农业大学或农学专业的招生情况,除了最顶尖的几所,其他的并不理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用脚投票,选了最热门的金融、经济、计算机专业,农学类专业甚少问津。

一方面是,农业大学的农业类相关学科不断缩小办学规模。农业大学,越来越像一所综合性大学。基本上所有的农业大学,都会开设有农、工、商、理、法、文等学科的专业。

另一方面,农业大学的农学类相关专业录取分数普遍不高。以湖南农业大学2019年在湘理科分专业录取分数线为例:

再来看“五大农业大学”之一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在陕西录取分数统计:

(右一为录取平均分,右二为最低分,右三为最高分)

可以看到,经济、管理、计算机类专业,普遍要比农学类专业分数要高。这说明了:高分学生普遍不愿意选农业大学或学农业相关专业。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观念和就业。

寒窗苦读十二载,大多数象牙塔走出来的大学生,为的就是毕业后逃离农村,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到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实现一番作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农业大学出来就是种地,听起来没有会计师、工程师那么光鲜(并无歧视之意)。就比如当年北大毕业生去养猪,所有人会很惊讶,甚至讥讽,社会对此并不那么的包容和理解。

而选择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的学子,也面临尴尬的局面。对于出国,就业,甚至读研的选择,农大的学生往往想得比其它学校的更少。毕业后找工作,选择没有那么多,起薪也不高。农业领域的产业化还不够,就业市场极不活跃,从整体上看,农业在国内仍然是粗放养殖种植为主。其他毕业生可以去的,比如农科所、大型农口国企这些对口单位,都是市场化程度极低的机构,起薪不可能很高。

不过,农业一定不会衰落,因为农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太重要了。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技术越发重要;企业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强烈。在师说君的老家,就有一个市值过千亿的大型农企,过去,大家对它的印象就是“养鸡养猪的”,如今不一样了,从“看不起”变成“羡慕”。当年中山大学毕业的同学,也在这里就业,日子过得挺滋润。

当前,我国的农业人口在减少,也正因如此,剩下的农民的收入才有可能提高,到时对农业含金量要求也更高。农业不应该被抛弃,农业大学也不能没落,需要做的是,有体面的收入和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耐心等待,数年后的农业和农学专业,相信会是另一番光景。

作者:欧欧

编辑:王子薇

回复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