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陈玉成的性格决定他的成败

 历史笑春风 2020-09-16

在太平天国前期,将星如云,强兵如雨。像首义五王各领风骚,还有林凤祥、李开芳、曾天养、林启荣、罗大纲、苏三娘等人。但是,经过长期的征战,不少将领战死沙场。还有一些将领死于“天京事变”的内讧之中。在石达开离京出走的时候,还带走了多达十几万的精锐兵马。李秀成回忆说,石达开出走的时候,将合朝好兵将全部带走。

曾国藩的湘军也趁机发动进攻,连续攻陷太平天国的大批城镇。这使得太平天国一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曾国藩狂妄的叫嚣,说今年不愁太平天国不平。可是,现实并没有依照曾国藩的预料进行,他再次遭遇了人生中强劲的对手。

这个对手就是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其实,在石达开出走的时候,他并没有对太平天国绝情到底,他将陈玉成留在原地,以安庆为基地,屏蔽天京。洪秀全也因为形势所迫,大力提拔年轻将领,重用陈玉成,这使得陈玉成不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

陈玉成也没有辜负洪秀全的期望,他率领部下,在江北奋战。因为陈玉成的作战范围在长江上游,可以说他独立支撑着天京的安危。在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打了许多著名的胜仗。比如三河之战,一举消灭湘军精锐六千余人,击毙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这一仗挽回了长江上游的形势,使得湘军的攻势顿挫,推迟了向长江下游的进犯。

这也给了太平天国喘息之机。在此后,陈玉成又参加了二破江南大营的战役,使得太平天国在长江下游获得巨大的进展。可以说,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根擎天柱。在陈玉成临死前的自述中,说道这段时间的战斗,是“何处官兵多,我即向何处救应”。

由于陈玉成的防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曾国藩将目标死死盯在安庆身上。即便是太平军攻打江浙一带,在威胁到朝廷财赋重地的情况下,曾国藩依然不为所动。他说当前形势在安庆一地,力破安庆一关,则势如破竹。

在安庆保卫战期间,陈玉成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最终战败,丢失了安庆。在随后的战争中,陈玉成屡战不利,只得北撤,被苗沛霖诱捕,送给胜保牺牲。陈玉成的牺牲,是太平天国不可估量的损失。

陈玉成说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陈玉成在长江上游,起到屏蔽天京的作用。后来的洪仁轩也说,如果陈玉成在江北坚持,江北的粮食就会源源不断的运往天京,天京也不会陷落。从这一点来看,陈玉成对天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那么,陈玉成对太平天国的作用,显示了他的才能出众。可是他的才干真的是十分高明吗?我们从陈玉成的成功和失败,能够看到,在他的出众的能力后面,也隐藏着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陈玉成的败亡。

陈玉成最出众的能力是他和他的部队悍勇善战。在太平天国后期,最勇悍的军队就是陈玉成所部。在与湘军的对抗中,陈玉成不落下风。这使得湘军对陈玉成又恨又怕。相比陈玉成的军队,李秀成的军队就逊色很多。李秀成和湘军的天京保卫战中,虽然人数众多,武器先进,火力强大,可是一到贴身肉搏就不能抵敌。最后,二十多万大军打不过两万多湘军,只得撤退,这决定了天京保卫战的败局。

但是,虽然陈玉成骁勇善战,在谋略上比起李秀成要稍逊一筹。在后期,李秀成运用谋略,打了很多次巧仗,获得了很大的战果。而陈玉成则更多的是与敌人死打硬拼,这正中善于结硬寨打呆仗的湘军下怀。在安庆保卫战的战斗中,陈玉成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相比李秀成的二破江南大营的作战,就以谋略调动敌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加上陈玉成年轻气盛,掌握军政大权后,在一些地方表现得不够稳重。比如逼反韦俊,给自己树立了强大的对手。和友军配合不好,使得最后没有人愿意去援助他。甚至为了和友军争夺地盘,陈玉成不顾湘军对安庆的围攻,自己亲自率军跑到江南参加攻略,延误了安庆保卫战的进行。当湘军在安庆城下构筑工事,城中的粮食日益缺乏的时候,陈玉成才率领军队回来解围,这时已经很迟了。

不过,陈玉成虽然有着一些缺陷,但这是由于性格和经历造成的。这些缺陷也导致了陈玉成的败亡。但是瑕不掩瑜,陈玉成在太平天国后期,与李秀成一起支撑着太平天国的江山。他在生前屡立战功,打得敌人胆战心惊。在临死前虽然被擒,依然威武不屈,显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他牺牲后,李秀成感叹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了。失去了陈玉成在江北的屏蔽,天京很快陷落,太平天国也随之失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