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随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无意飞扬 2020-09-16

    读《论语》随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是个好东西。朋友如烟,如酒,如诗,不可或缺。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妇之间,亲情关系若能进而彼此成为朋友,一家人便实现了真正的“齐家”理想。

    可惜亲人能成为朋友者鲜矣!于是,多数人须从家庭之外寻找良朋益友,本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与他人在共同的志趣中结成至交,遂有了莫逆之交、忘年之交、刎颈之交等朋友类型,且友善、友谅、友直、友多闻成了呼朋问友的高级原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者,朋友也,可见朋友之难得。一个人如果诤友如云,简直可以治国平天下了。既然朋友在人生中分量如此够斤两,孔子自然会欢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孔圣人的时代,因开发程度不够,交通很成问题,高山大泽阻隔,人们之间往返不便。故远方的朋友来了,肯定是件大快朵颐的事情。与阔别之友把酒话问心,兴之所至,情动于中,难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颗互相理解的心达到了最高境界。友人相会,自然在事后回味时倍觉“不亦乐乎”。

    真正的朋友,虽在远方,心灵的相通是时空难以隔绝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因被贬谪岭南,只有一子过相随,从此“我家六儿子,流落三四州”,与家人之间音信难以相闻。这时,远方的朋友于患难中显示了挚诚--苏州定慧院长老守钦,派徒弟卓契顺来惠州,为东坡之子苏迈传递家音,且捎来自己所作的《拟寒山十颂》与东坡切磋。有其师必有其徒,我们且看看卓契顺是如何不辱使命: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相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徙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到惠州。得书径还。......”(《书〈归去来兮辞〉赠契顺》)

    可以想见,卓契顺独自跋山涉水,翻越南岭,穿行在烟瘴之地,数千里风餐露宿,只为了代传尺素,朋友二字,在他身上赫然增光生色!卓契顺无所求而来,有所携而去--东坡对卓契顺的义举大为感动,便手书陶潜《归去来兮辞》相赠,希望契顺“托此辞不朽也”。

    契顺托此辞不朽,朋友二字当亦因之而不朽吧?

    如今,交通远比孔圣人时便捷,通讯远比苏东坡时发达,朋友之间,理当往返更为频繁,交流更为密切吧?非也!正因有了程控电话无线寻呼有了大哥大,友人之间连写信都视为奢侈之举,只一味依赖电话互通音信;正因有了飞机火车高速公路,便可托辞相见易于反掌反而延宕了探亲访友的时机,加之现代人犹如鬼使神差,个个忙得不可开交,无暇自顾,哪能如卓契顺般想走就走呢?因此,如今社会,有朋自远方来,更加不亦乐乎,且乐不可支!

    前段,有个在两年前就发愿来惠州看我的朋友终于大驾光临,我自然觉得蓬荜生辉,不亦乐乎。与朋友游西湖,访东坡旧迹,回首当年陈谷子烂芝麻,真正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感同身受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