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的处世之道:历事炼心,借境修心,事事做到刚刚好

 书语人间 2020-09-16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儒家经典」,四书之首的《大学》的共读。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读完了《大学》里最重要的一章,孔子口述,弟子曾子记录的,论述儒家教育目的的「经」。

更多内容,请戳:君子的修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通过对「经」的理解,我们明白了:

古人学习儒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要想做到这一点,须遵守先后顺序,即,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再「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为了连接「内修」与「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连,便可以「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相连,便可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

这一篇开始,灵遥将为你解读曾子口述,其弟子为《大学》做的传,来与你一起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里的「三纲八条目」~

01.

明明德:

静坐常思己过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句话,它解释的「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shi4声)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大学》

康诰,是《周书·康诰》,西周时期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就地民众的命令,为周公所作,原文是,「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康叔是文王的儿子,武王同母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所以周公要他效仿其父亲周文王,自明其德,爱护百姓,成为一代圣君。

克,就是「能」的意思,克明德,就是能明德。

大甲,即《太甲》,是收录在《尚书·商书》里的一篇文章,伊尹作商书告诉太甲。

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商朝的第四位君主。伊尹是商朝的元老,与太甲继位之初遵循遗命辅政,教导太甲按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

根据《史记·殷本纪》里的记载,

太甲在刚做国君那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尽职尽责,但到了第三年就不行了,随意地发号施令,肆虐百姓,破坏了商汤的规矩,伊尹百般规劝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其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让他好好反省,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宫待了三年,每每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了回来,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因为修仁德,诸侯都归顺商朝,天下得以安宁。

「顾諟(shi,4声)天之明命」中,「顾」是常常看着的意思,「諟」是如此的意思,「明命」就是明德,能够把德时时放在心里惦记着,像是眼里一直看着一样,无一时懈怠,在伊尹看来,便是商之圣君了。

因此,我们也要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闲时多思考自己都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还可以改进,便能够离「明明德」更进一步了。

《帝典》,就是《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在执政期间的政绩。「克明峻德」,「峻」就是「大」的意思,人人皆有大德,只是被私欲给绑架了,唯有帝尧能够始终如一。

引用这三段《尚书》里的文字,是为了强调从夏、商、周开始,人们便讲究弘扬人性中的光明正大的品德。

人的本性本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很多人受到了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或是教育程度的限制,最终产生了很多的不同。

为此,儒家一直反复强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多注重后天环境的熏陶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比如《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以上是传文的第一章,解释「明明德」

02.

亲民: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传文的第二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

盆,就是洗澡的盆子。商汤在他的洗澡盆上刻了一句警示自己的话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弘扬人性中光明的品德,应给像洗澡一样,天天坚持。

我们也该如此,每日不仅要清洗自己身体上的污秽,还要三省吾身,持续提升自己。

《康诰》上说,「作新民」。作,是鼓舞振作的意思。康叔告诉统治被平定的殷商叛民,周公告诉他说,要鼓舞振作人民,让他们放下过去的包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诗经》说,周朝虽然作为一个部落,一个邦国,但到了周文王时期,能够自明明德,自新以新民,由此以受天命,做了天下的统治者。

因此,君子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历事练心,在自新新民这件事上,做到极致,止于至善。

以上,是传的第二章,讲「亲民」。

03.

止于至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传的第三章,继续引用经典,讲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ji1声)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min2声)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大学》

「邦畿(ji1声)千里,惟民所止」,这是《诗经·商讼·玄鸟》里的一句,讲的是王者居住的京畿都城,地广千里,但也不是无限大的。走到没人住的地方,便不是天子的领土了,可见凡物都各有当止之处。

「缗(min2声)蛮黄鸟,止于丘隅」出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是鸟叫的拟声词,「丘隅」,是山丘里树木多的地方,那里的鸟最多。

孔子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感叹道,对于「止」的领悟,人还不如鸟吗?

的确如此。

因为人有贪念呀,总想要「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赚到了10万,想赚100万,赚到了100万,想要500万,赚到了500万,想要1000万,永远都没有尽头。

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因为贪心栽了大跟头,吃了大亏的,常常都是我们人类自己。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往,止于信。

《大学》

这句话出自《诗经·文王》,是后世对文王的赞美之词,赞美文王在他做事时,始终能够无所不敬而安于所止。

为君心存仁爱之心,没有一丝一毫地不仁;为人臣子,忠诚以立心,谨慎地恪守自责,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敬;为人儿子,侍奉他的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这是孝;为人父亲,教诲他的儿子,都成为能够继承家业的好人,这是止于慈;与国人打交道,言语句句都是诚实,政事件件都有着落,没有一丝一毫地欺瞒。

正是因为分别做好了这五点,所以为当世之人与后世之人所敬仰,我们若能够效仿文王,切己体察,以此类推,扮演好自己的每个角色,便能够止于至善了。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大学》

这是《诗经·卫风·淇澳》,

「淇」,是水名,「澳」是水边弯曲的地方,「猗猗」是美盛的意思,「斐」是有文采的样子,是对君子学问、品行的赞美。「切磋」「琢磨」,都是为了表明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意思。「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是对君子修身治学功夫的赞美。

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是称赞君子修身治学功夫的严密,就像加工兽石一样,切磋打磨,所以,其德长存于心中,其人格魅力自然能够感动他人,人人都敬仰他,终身不能忘怀。

这里的「切磋」「琢磨」,前者指的大家一起讨论学习,后者指的是时刻自省,切己体察,即「自学」。自修与道学,是儒家文化讲的两个进步的途径。

放到当今这个社会,你自己读书输入,是「琢磨」,把你的观点公开发表出来,与其他人探讨,是「切磋」。只有同时做到,并做好了这两步,学习才算是学到位了。

因此,本传的最后一段用了一句《诗经·周颂》里的句子「於(wu1声)戏(hu1声),前王不忘」,告诉了我们,文王、武王之所以被后世所铭记,是因为他们能够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于是,周朝的贵族子弟纷纷以他们榜样,向他们学习,爱护百姓,亲信族人,「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老百姓们则享受到了他们留下的制度,如,井田制、礼乐制度等等,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以上,便是传文第三章的解读。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内修篇」的解读,与你一同看看君子都是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