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湾】姜自申|营造诗词意境的主要手法●卧虎文学课堂(九)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粉丝微信号📶13960233130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总     编   审:马    达
顾            问:姜自申
法  律  咨 询:李进章
主            编:傅群雄
特约评论员:李庆国
美  术 设 计:安殿堂

上一篇讲了《着力营造诗词的意境》,本来想接着讲营造诗词意境的主要手法,但因去忙一年一度的查体和输液(预防血管梗堵),耽搁了几天时间,在此向读者致歉。从今天开始,分几讲陆续给大家讲解一些营造诗词意境的手法,有愿共同学习者,敬请关注。


手法一:白描
白描是画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在诗词创作中,百描是营造实感性意境的主要手法。唐代“诗王”白居易利用这种手法写出大量朴实无华、妇孺皆懂的诗作,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长恨歌》、《卖炭翁》、《杜陵叟》、《观刈麦》、《轻肥》等,深刻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给予社会上层无情的抨击和鞭挞,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极大的同情。下面我们重点分析鉴赏一下它的著名诗作《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写于元和(唐宪宗年号)初年,这正是宫市(指皇宫采买)为害最深的时候。那时,朝廷宦官专权,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要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相当于店铺费和占位费)。白居易看到这种对劳动人民的公开掠夺十分愤慨,出于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写出了这首诗。在这首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为读者营造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意境。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苍老的肖像,写出其劳动的艰辛。接着,用设问的方式吟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别无衣食来源,身上穿的口中吃的,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出的木炭能卖个好价钱。更令人泪下的是诗人对卖炭翁心理的刻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常天寒衣单时,最企盼的是天气暖和一些,但卖炭翁却因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卖炭得钱”上了,为了不把木炭贱卖他人,在他已冻得发抖的时候,还一心盼望着天气能更寒冷一些。这两句诗不仅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活脱脱地展现给读者,还为诗的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做了铺垫:“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再也不用“心忧炭贱”了!可是,就在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打算在“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骑着高头大马的“黄衣使者”手捧“敕”牌横冲直撞地来了,不容张口讲价,不准表示痛惜,将“半匹红绡一丈绫”往牛头上一系,“回车叱牛牵向北”,便将卖炭翁赖以生存的“一车炭,千余斤”给强行掠走了。整首诗融会贯通、前后呼应,描写、刻画生动细腻。诗人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融入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鞭挞中,营造出了撼人心灵的意境,读者读后完全可以从中洞察到当时社会的极度不公——上层统治者为了享受极度奢侈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像卖炭翁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尽管付出千辛万苦,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是那样悲苦、无助和无奈。当读者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这就是诗词意境的感染力。我国最负盛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这样评价:宫市者,乃贞元末年最为病民之政,且其事又为乐天(白居易)所得亲有见闻者,故此篇之摹写,极生动之致也。……更有可论者,此篇径直铺叙,与史文所载者不殊,而篇末不著己身之议论,微与其他者篇有异,然其感慨亦自见也。

通过鉴赏白居易的《卖炭翁》,我们可以看到,白描不是像照相一样,写出的只是实境的翻版,同样要将诗人的情感融进去,并要运用刻画、描写、叙述等文学手段,把所写的实境由抽象变为具象,由静态变为动态,真实形象地再现“境物”,使读者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以真实的意境给读者以感染。我们不妨再欣赏一下唐代“诗圣”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该诗写于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安史之乱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严武归来继续镇守成都,杜甫也回到久别的成都草堂。他看到天下重归太平,心情非常愉悦,面对草堂四周一派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即景小诗,从不同的角度对眼前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通过写景营造出一个情景相生的清新欢快的意境:上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个“鸣”字,一个“翠”字,仿佛让人们看到在嫩芽初发的柳树上,一对黄鹂正在纵情鸣唱,歌声是那样轻脆、悦耳,这种描写让静中寓动,让实境变得生机勃勃。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蔚蓝如洗,一行白鹭直飞冲天,自由自在地飞翔。此句“上”字用得极妙,不仅有很强的动感,还象征着一种奋发向上的气势。此两句,写黄鹂鸣柳、白鹭冲天,对早春图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又以“黄”衬“翠”,以“白”衬“青”的鲜明色彩进行渲染,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把早春生机初发的气息活灵活现地推到读者面前。下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巧妙地把远景拉到近前,借写远景以抒情言志。我们知道,诗人少年时期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挠,一直没被朝廷重用,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如今天下太平了,又有恩人严武推荐,凝聚在西岭的 “千秋雪”在明媚的初春终于要融化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总算要来了。但他毕竟刚刚经历了一番流亡生活,心里虽然高兴,可漂泊不定的心绪并没有彻底去除,对朝廷虽抱有期望,但却又感到希望就像东吴来的“万里船”那样遥远渺茫。“泊”字惟妙惟肖地写出诗人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正是此诗的意境之所在。


用白描手法营造实感性意境,也不能像录像一样对实境见啥写啥,而是根据诗人对实境的感受和要寄托的情志,选择最能体现实境特质、最便抒发情志的情景和细节来写。最近,我一连写了几首吟咏秋天的诗,其中有一首《碣石暮秋赋》是这样写的:
                 寒露过巅绘画忙,
                 乱泼黄赤染山岗。
                 丛林落叶峰显瘦,
                 松柏蒙霜态愈苍。
                 古寺鸣钟声寄远,
                 清泉汇涧雾生凉。
                 暮秋别有深沉韵,
                 何故悲愁暗自伤?
古代诗人写的诗大多悲秋,我倒觉得秋天自有秋天的自然美,那就是显得更加老到、苍劲、深沉。联想到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因而,我写了这首诗,意在通过描写故乡碣石山深秋的景色,来营造深秋自然美的意境,借以抒发老而自信、老而快乐的情怀。这首诗抓住深秋黄赤为主色调和山上疏旷清凉的特质,对碣石山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描写,应该说笔触还是比较集中的,基本上写出了“体物而得神”的自我感受,像“丛林落叶峰显瘦,松柏蒙霜态愈苍”句,还是比较提神的。起始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实境显得更加灵动;最后以反问句收结,更加引人深思。

重点推荐
微火信箱.烦恼我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