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虎湾】马誉炜:如此搞教育 等于恶作剧●《赋闲随笔》之二十七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近几天,在微信圈里看到这样一个消息:《爸妈,当你们看到这封遗书时,我已经奔赴战场了......》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回忆过去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那些烈士英雄事迹,亦或哪个部队真的有了战事。压根儿也没想到原来是某部日前搞的一场名为“生死观”教育活动:要求每一名官兵给父母或妻子恋人写一封上战场前的遗书,而且还要真真切切地寄回家里,通过亲人反应情况教育部队。我顿感愕然。
想了半天,不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活动。还是这个部队身临其境的一位士兵“遗书”里用的一个词我感到很贴切:残忍。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好久不写信,没想到一提笔竟然要写遗书。妈,我知道这母亲节礼物有点残忍,但假如明天上战场,可能是我留给亲人们最后的告慰......”
孩子,你没想想,你爸妈冷不丁地接到这样一封“遗书”,会是什么情景吗?已经结了婚的和有了恋人的,那些年轻妈妈或女孩子,接到这样的“噩耗”,又会怎样悲伤!难道当烈士、做烈属也是能够演习、彩排的吗?铁一般事实回答了我的疑问。一位名叫房宛松的士兵的父亲“一接到信就懵了。10分钟给房宛松打了40多个电话,发了十几条短信”。后来父亲在电话里一股脑地“关爱”儿子说:“......不是真的就行!你这不是吓人嘛!我心脏不好!”我还是很佩服这位父亲的承受力的,轮到我,非变疯了或晕过去不行。


正在念自己“遗书"的士兵一脸悲伤。




遗书,在历史上曾有多种用法。但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指死后才公开的书信。《汉书.艺文志》中说:"使谒者陈龙求遗书于天下。"也有将前人的遗著、遗作称作"遗书"的。北齐颜之推《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清王夫之也有“哭抱遗书”之说。可见,这遗书是为人所不常见、不忍见的。平日里是绝对不能拿遗书来嘻闹的。用俗语说就是,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如同活着的人,不能预演自己死后的追悼会、遗体告别仪式一样。
诚然,军人是要上战场的,上战场就有流血牺牲。但上战场,就一定要写遗书吗?恕我直言,一个一提上战场就人人写遗书的部队,是很难打胜仗的。而在上边提到的这个搞“遗书演练”的部队,据士兵们讲,他们部队官兵们的枕头包中,平时都装有打起仗来随身带的衣物:“如果战死,白床单可以用来遮盖遗体,枕头套可以装骨灰,现在又多了一封遗书”。我当了四十多年兵,枕头包我知道,但这白床单和枕头套的用途,还要放有什么遗书......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也没有写过一次遗书。即便是30多年前,我随部队到西南边境参战,我还真没见过提前写什么遗书的,见得多的是请战的血书、决心书。我自己尽管想好了万一回不来家事怎么办,但遗书我也是没有轻易写的。自然并不是因为我不会写。
这个部队是不是准备打败仗去呢?即使牺牲在战场上,那火化也未免来得太快、太便当了。
不知那些教育动员官兵们写遗书者,自己是什么感觉,我倒想知道这些领导自己到底写没写遗书?应该带头写,带头寄,先让这些人尝尝写遗书和接到亲人遗书的滋味。也许,这些人会辩解说,实践证明这一招儿很管用的。那么我要说,你做上一口棺材,放进墓地,让每一个人躺进去呆上几个小时更管用,能搞吗?而且,这样一搞,生死问题可能确实想得通了,但那军人的血性,那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压倒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会荡然无存了。再说,如果我们部队的政治教育,到了只能靠演练遗书才能奏效的时候,未免有点太理屈词穷了吧!
人人写遗书的“恶作剧”式教育,可以休矣!倘若这也是所谓的创新,那么这种创新也可以休矣!
2017.5.14于北京永定路知行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