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原创】母亲的一亩三分地

 运河儿女 2020-09-16

母亲的一亩三分地
文/阿卫

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对于在农村出生、长大的我对这份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次分田、动地都牵动着全家人的神经,每一块承包田地里,都流淌着全家人辛勤的汗水,浓缩着全家人的喜怒哀乐,也铭刻着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家地处淮河下游,运河以西,白马湖、宝应湖的交界处,是名符其实的行水走廊。70年代未,生产队调田,“一块馒头搭块糕”,好田和薄田捆在一起,薄田在圩外,叫小新圩滩, “小新圩滩小新圩滩,十年要有九年淹”,全家只有6分多田,距家却有6里多路。记得有一年收稻子,老天接连下了5天雨还不睁眼,全村人冒雨抢收,父亲在外地教学,母亲叫我一起去做帮手,那年我十多岁,在茫茫的雨中,母亲割稻,我捆稻把,割完后,我盯着红红的、麻麻的手心发呆,母亲已迅速地将三四个稻把用绳子穿在一起,让我赶快就水运到岸边。就这样,母亲在前面用担子挑,我就在后面用绳子拉,深一脚、浅一脚,低着头、弓着背,趟着满过膝盖的水,拉到到400多米的圩堤上,我咬着牙、憋着气好不容易撑到最后一趟,到了圩边,提起绳头一看,顿时傻了眼,在拖的中途,绳头散了,自己却浑然不知,此时,雨水、汗水从上到下浇得我凉到了心,母亲见状,二话没说,又回头冲进风雨中……之后,又将稻子装上船,通过水路运到家后,驳上岸,再用手推车推到生产队场头。就这样,从早上到晚上,14个小时的连续劳作;用了镰刀、船、扁担、手推车、绳子等5种工具;采用了割、扎、挑、拖、装、撑(船)、扛、推、堆等9个劳动流程。

到了80年代中期,村里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低洼田进行改造,小新圩外全部搞起了水产养殖,水面统一对外承包,承包费抵冲农民的上交,全家人的承包田也只有圩内一块了。1987年秋收后,组里根据各家人口的增减变化,又进行了一次较大动作的调田,为了体现公平,以阄子定地块,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我陪父亲去抓阄, 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阄子被放到蓝花瓷碗里,谁也不愿第一个上来抓,晚上已喝过二两酒的父亲说,就我来吧,顺手抓了一个3号阄子。这快田距家最近,肥力又好,母亲说这是种田以来最好的一块田,但这快田距离秧苗池最远,每年到栽秧苗这一天,为了赶上栽秧苗外工一早有秧苗栽,天麻花亮就要起床,母亲去秧苗池起秧苗,我和父亲一起去挑秧,到了晚上,我抱着又红又肿又痛的肩膀欲哭无泪,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跳出农门。

后来,再后来,上学,上班,结婚,工作调动,2007年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安了家,去年适逢组里大调田,家里也只剩下母亲的一亩三分地,我对母亲说,趁势就把田给丢掉算了吧,母亲是十二分地不同意。去年夏天回家,我又对母亲说起丢田事情,她激动地说,马上国家将对乡下的承包田、宅基地重新核实登记发证,以后城乡土地要同地同价,农村的田地将越来越吃香,我为什么要丢呢?而现在种田,机器栽、机器收,粮食送到家门口,国家还有种粮补贴,有什么不划算的。

随着国家农民权益保护的力度的加大,其实母亲的心里更割舍不下种了一辈子那一方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