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原创】宝应老街的今世前身/清新书香

 运河儿女 2020-09-16

宝应老街的今世前身           

文/清新书香

当我站在乌镇或西塘小镇的街巷中,在惊叹古建筑保持如此完好的同时,也对在浓烈的商业氛围下失去的小镇的纯真感到可惜。

我的老家古安宜也有很多这样的古街巷,在失去内在韵味儿的同时其外在也更残缺不全。鱼市口大街就是这么一条失去韵味儿的古建筑家族的失意儿。

每当我站在鱼市口大街街头看着整修一新的仿古建筑群,脑海中不由就浮现出老辈儿口中所述的大街的古朴和繁华的画面。鱼市口大街伴着古宋泾河东西走向,青砖石板繁华热闹,店铺众多商贾云集,上城下乡的人流比肩接踵。大街虽赶不上江南小镇的规模,但其神韵却不输其下。

记忆中 我们小时候的大街其状态虽有所蹆色但也还留有几分特色,古色古香的味儿仍存。大街宽约三米多,从五条街起至鱼市口整条大街数百米长。街的地面由整齐的杂条石铺就。街道两旁众多商铺中夹杂三两民居,均是砖木结构,有豆腐店、理发店、棕棚店、裁缝铺、杂货店、早点摊、烟酒店、老虎灶,旅社、招待所。大街的南侧民居居多傍河而建,有的一层有的两层,座南朝北,背靠小河,有数条小巷直达码头,还有部分住户朝南后门处有独立的取水小码头。

记忆中古城的一天伴着古宋泾河的流水声最早开门的是豆腐店,凌晨两三点钟豆腐店的师傅们在油灯的光影下就忙了起来,先把事先泡好的豆子用石磨磨成豆汁,然后煮沸、压榨…一道道工序忙下来天已微亮,各种各样的豆制品散发着馨香,有豆浆、豆腐皮、百叶、豆干、豆腐,错落有致的摆放在门口的条案上,等候早起的居民来选购。  接着是老虎灶、早点摊、杂货店等相继开门营业。在十板店铺木门的响动声中小城居民们纷纷起身,饮烟袅袅,女人们忙碌的身影在灶间晃动。收倒马桶的粪车在一家家门前停留,女人们边互相问候边洗刷。女人们烧好早饭,打扫完卫生又拎着竹篮到不远处的大众菜场买菜。男人们洗漱完毕或从自家小码头或顺着邻近小巷到公共码头担水进缸,用化开的明矾将微混的河水沉清准备好家里一天的吃水。吃完早饭男人们拎着工具准备上班,孩子们挎着书包准备上学。东来进城的农民大爷将水泥船沿着宝射河驶入宋泾河停靠在东门处的码头上然后肩担手挎农副农民奔向菜场售卖。(据老辈儿讲以前进城的船只可以一直驶进城内,停靠在鱼市口的码头旁可惜如此美景已不复存在)女人们洗刷完锅碗用竹篮装着洗好的衣物到小河码头上沅洗,捶衣棒此起彼复水花四溅。小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的是干净微湿清馨的味道,青条石上的脚步声像敲击键盘一样杂而不乱的混合在这闹市的氛围中。青砖的古朴中展露着微旧木板门的原汁原味。没有汽车的呜叫声和刺鼻的尾气味,没有尘土飞扬的喧嚣和汽摩的横冲直撞的身影。没有震耳的音乐的干扰,只有孩子们的欢笑。这就是传说中的慢城,这就是幸福的慢生活。

古朴不复存在,静谧已成奢糜。岁月流淌思维的变异,让古城的古,让慢城的慢,让千年积累的古朴和纯真不复存在。虽堆重金修缮,但小城的古朴美,老街巷的原汁味已不可复原,整修一新却仿佛是东施效颦,金山银山不抵绿水青山,一但放弃再求万难。愿后人们永记此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