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海洋(一),细看航海时代的前夜,灵渠——让一切成为可能

 青史如烟 2020-09-17

引言:

秦皇的目光投向了南方

当六国的硝烟依次熄灭之后,秦始皇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帝国的南方,那片被迷雾烟瘴、崇山峻岭所隔绝的土地——岭南,始终还游离于王化之外。

秦初的岭南还在王化之外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在天下归一的思想指导之下,五十万虎贲秦军再次启程,迅速奔赴南面的百越之地,然而,令秦始皇也没有料到的是,装备精良的秦军主力,竟与百越部落整整打了三年之久,却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秦军五十万南下

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郡,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间训》

五十万秦军,兵不解甲三年

让秦军为之一筹莫展的便是,岭南之地困难的交通情况,交通成为制约秦军调兵、运粮、驻守的最大瓶颈,一天解不了这个难题,秦军便始终难以打开战争的局面。

尽快打通岭南的交通,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必然需求,然而谁都没有料到,最终解决这个难题的却是一段不到四十公里的水渠——灵渠。

如今的灵渠水道

灵渠,最终让岭南纳入王土

从迫切的军事需求出发,秦国朝廷最终下定决心开凿一条水渠,这条水渠既可以将中原的粮草、军队顺利地运输到岭南之地,又能够满足规模不大、耗费尽可能少的要求,最终聪明的秦国设计者找到了那个“黄金分割点”——海洋河(长江水系)与始安水(珠江水系)之间。

灵渠的位置

秦人将开凿灵渠的位置,选在了兴安之地,此地位于岭南山脉地势低洼之处,同时又是长江水系的湘江源头——海阳河与珠江水系的漓江支流——始安水两者相近之地,两条河流在这里相距最短的距离才不到两公里远,而灵渠的选址定在了两大水系最近的位置,也使得这项水利工程在施工方面,耗费大为减少。

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淮南子》

开凿灵渠

在帝国意志的强力贯彻之下,十万军民用了六年时间,终于开凿出了这条设计巧妙、结构完璧的水利工程——灵渠,而灵渠的建成,不仅开拓了中原与岭南的交通,也使得秦军在岭南最终扎牢了根基,秦国的版图向南延绵到了南海之滨。

发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 (岭南 )地 ,为桂林、象、南海郡 ,以适遣戍。——《史记》

秦代时期,岭南并入中国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条蜿蜒的水渠,完全是为了应对军事运输的需要,然而历史却最终赋予了它别样的荣光。

正是这条水渠,使得岭南地区被彻底激活,同时也使得中国这个深度农耕文明国家,在今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抹蔚蓝的海洋色彩。

未来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变为可能

航海时代的前夜,看似漆黑一片,实则充满希望,而这条灵渠就彷佛撕裂长夜的那道微曦,看似不起眼,实则搅动了未来整片天地。

那么,缺少岭南参与的先秦时期,中原诸国就没有与海洋接触过吗?

有,但那时的海洋行为,只是偏于一隅,相当局限。

先秦之前诸国面临的那片海洋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中原诸国所接触的海洋,主要是黄、渤海、东海一带,而临海国家对于海洋的概念,大多停留在物质、游览、区域间的商贸交流这三个层面。

先秦诸国面临的海洋为黄、渤海、东海,南海还是一个未知区域

  • 物质追求,农耕思维的延伸

先秦时期,临海国家对海洋的看法,更多的是农耕思维的一种延伸,煮海为盐,捕捞海产,如同海洋农民一样,在这片蔚蓝之地,劳作收获。

管子对桓公曰:“齐有渠展之盐,请君菹薪煮沸水为盐,征而积之”……山海之利,甲于诸国。——《山东通志》

战国时期人们靠海煮盐、捕捞

在先民看来,靠海吃海,海洋之中,物产富饶,而临海国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从海洋之中直接获取鱼盐物产,如同农耕社会中对土地作物的索取一样,现实而又简单。

除了物质上的索取,也有精神上的享受,海洋的景色与山川相比,对古代那些资深的驴友们来讲,有着更加难以抗拒的诱惑。

  • 帝王的特殊游览场所

一直在陆地上生活的人们,除了对海洋充满敬畏之外,还对之有着无限的憧憬,无边无垠的海洋代表着无拘无束的自由,孔子曾经感慨道: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乘桴浮于海不现实

当然,孔老夫子子也只是发发牢骚,要知道,想在海上泛舟,单靠一个竹筏子,那肯定是不成的,而泛舟海上,必须有着足够结实的船只,能够抵御瀚海风浪,而在那个时代,能够耗费庞大的人力、克服复杂的工艺制造大船的,只能是朝廷了。

战国时期,大型船只有朝廷有实力制作

因此,泛舟海上则往往成为了一项国君们乐此不彼的娱乐项目,比起陆地,游乐于海上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说苑.正谏》

除了旅游,国君们也办正事,那就是鼓励贸易,然而这时的沿海贸易,只是在东北亚之间的交往,与航海时代的世界性远洋贸易相比,偏于一隅,且显得非常局限。

  • “局域网”式的海上交流

在先秦时期,齐国作为临海便利之国,开展了积极的海上商贸活动,但相比中国后来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来讲,这个时期的商贸,如同局域网一般,相当封闭,同时因为各地地理位置差异不大,大家对物产的需求也比较相似,因此当时海上的贸易量,并不算高,更类似于沟通交流。

当时东北亚海上交流只是偏于一隅

在沿着渤海湾附近,齐国和辽东燕地、朝鲜等地进行着互通有无,向南最远到达吴越之地,至此,中原王朝就再也没有向南进行商贸沟通的欲望。

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船只不能经历大风浪,只能沿着海岸航行,同时南方之地,从长江口向南出发,除了漫长的百越蛮荒之地,很少有王朝、码头在航线上出现,这就使得临海国家,因航行能力有限、沿途缺乏补给港口、地理自然信息匮乏,加之海上航行的困难(海浪、台风、暗流、礁石),使得先秦时期,临海国家对远洋航海商贸的发展,兴趣不大。

船只到了吴越之后,再往南,太陌生了

而随着灵渠的开凿,岭南地区最终并入,岭南之地的陆地疆域进入了中原政权的视野之中,在岭南的基础之上,中原王朝的目光,瞭望到了南方这片陌生的海洋。

南海海域

然而瞭望到了不代表就能够接触到,最终让南方的那片海洋真正与中原之地形成交集,靠的还是那条新开凿的水道—灵渠。

灵渠,沟通中原和岭南的关键

  • 古代出行方式,水路优先

在古代没有飞机的时候,古人交通出行无外乎两种方式,陆路和水路。

走陆路,在当时没有国道、省道的情况之下,一路上车马颠簸,翻山越岭、悬崖密林,不仅劳累不说,安全系数也不高。

古人走陆路颠簸难行

而如果不是很着急的话,古人一般会优先选择水路,水路运输平稳、载重量大,同时出行之时,在舟上借水浮力而行,顺风而进,行人在船上的舒适度也比较高,因此长江、黄河、淮河之间的水道之上,舟楫来往,川行不息。

乘船便捷、优选

我国的地形为西高东低走势,因此境内的河流大多呈现出东西走向,长江、黄河、淮河、珠江这些水系也是如此,然而这些天然形成的河流在刚开始时并没有连成一片,而是各自独立,舟船只能在各自的水道之上运行,想去一个地方,还需要弃舟转车,非常不便。

可以很清楚看到黄河、长江、珠江水系

于是,古人们就开始开凿运河,打通各个水系之间的连通,而珠江水系因为岭南的最后开发,也成为了最后一个封闭的水系。

孤悬的珠江

在秦始皇统一寰宇之前,中原国家就开始了沟通水系的作业,邗沟、菏水、鸿沟等运河的兴修,使得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连为了一片,中原之地的水路交通连成了一片,只有被岭南的珠江水系还被孤零零地封闭在南方一隅之地,交通的闭塞,使得岭南在秦代以前一直都是一片徼外之地。

灵渠,沟通了中原之间的水道

随着灵渠的开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被连通起来,通过水路,可以让中原腹地的船只顺利到达岭南之地,一直延伸到南海之滨,这就给未来的海上贸易,创造了货运交通的可能。

陆地上的水道网结成,为海运交通带来了可能

而南海诸国的特产和中原之地物产之间的差异,也注定了未来贸易发展的必然。

形成中的贸易需求

早期的岭南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海上贸易

打通岭南之后,秦人看到了一片崭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其实在早期已经与外界有了最原始的交通,从中南半岛出发,一些原始的部落、国家已经开始和越人互通有无,他们或沿着中南半岛穿越西南的河谷、雨林,或凭借木舟沿着北部湾海岸航行,进行着物与物的交流。

瓷器

丝绸

当岭南并入秦国之后,中原产出的瓷器、丝绸也随之渐渐到达了岭南之地,在中南半岛的民众眼中,这些从未见过的物品如同珍稀宝物一般,令人垂涎欲滴。

珍珠

象牙

而当这些原始部落、邦国的民众捧出了本土盛产的象牙、珍珠之时,秦人的眼睛也亮了,这种东西,在内陆可是抢手货,因为差异,贸易便如此地天然形成了。

想要贸易,必然要有可行的贸易路线和交通,中原的瓷器、丝绸想要大批量运送过来,长距离的运输,陆路颠簸易损,因此必然要走水路,而灵渠便很自然地成为了南北贸易交通的关键点。

灵渠,在后来海运水路路线上至关重要

同时想要进行贸易,还有一个必然的条件,那就是贸易环境,这在灵渠开凿完成,秦国大军扎根入驻岭南之后,本地文化开始蜕变,让一切成为了可能。

岭南的蜕变——接受中原文明

在秦军进入岭南之前,岭南这个百越之地,政治环境很原始,多邦国、多部落,没有统一法度,没有贸易规则,大家只是进行着最原始的交流,各取所需。

百越部落缺乏良好贸易环境

而秦国通过大量移民进行着民族融合,最终使得岭南之地接受了中原文明的熏陶,那些经灵渠进入珠江水系的船只们,从中原之地带来的用品、货物,也使得迁徙而来的秦人最终在这里扎根下来,并与当地的越人通婚生活。

伴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中原的先进文化被带入了这个封闭、尚未开化之地,使得岭南之地,在文化、社会发展之上,迅速与中原对接并轨,得到了一次大的飞跃。

岭南与中原对接并轨

在灵渠这条纽带的沟通之下,岭南之地的文明开始发展,政治环境也开始趋向稳定,文明开始在这里兴起,并为日后中国的海上贸易发展、港口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基础。

结语:

先秦时期,岭南之地被中原政权视为徼外之地,而缺失了岭南地区信息的中原诸国视野无法触及到南海这片陌生的海洋,落后的航海交通也使得中国这个深度农耕文明国家与海洋的交际非常肤浅,在秦始皇挥兵进军岭南之时,为军事服务的这条人工水道——灵渠,最终却成为了沟通中原和岭南的关键,它不仅沟通了南北,还使得中原政权在岭南地区的基础之上,看到了南部这片海洋及其周边的精彩世界,贸易因为不同而开始萌发,沟通因为灵渠而成为了可能。

明代文学家解缙就曾在灵渠旁感慨,这秦朝若是不那么就灭亡的话,秦时内陆的锦帆船只恐怕就能经过灵渠,下南漓江,顺水出海直达天涯海角了吧?

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石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