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干货分享,王本华《新时代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如何转型?

 全老师志愿填报 2020-09-17

我们整理了王本华老师在直播中的讲座内容,与各位老师、家长分享。


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型

传统语文教学,读蒙学教材,读四书五经 ——为写作服务,所谓“一篇文章定终身”

语文是一个最古老的学科。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读蒙学教材和读四书五经。

读蒙学主要是为了识字。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说读“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读“三百千千”,主要是为了识字。语文教学初始阶段的一个最大拦路虎就是识字问题。虽然,我们在母语的环境里长大,很多一岁多小孩就开始呀呀学语,开始说话。但是识字基本上是从上学开始的,所以在传统时代,读蒙学教材主要是为了识字。

识字以后就开始读《四书》,读《五经》。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为写作服务的,过去的时代有“一篇文章定终身”的说法,大部分人为了科举而读书。

传统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没有独立地位的。读蒙学教材是为了识字,读《四书五经》是为了了解它的微言大义,是为了在自己的写作过程当中、在科举考试的过程当中能够阐发它的微言大义,这是传统语文教学。

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建立以后,阅读有了独立的地位——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都有过相关论述。

二十世纪初开始有了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我们不仅有语文,还有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学的东西渐渐地从西方引进过来,我们开始有了分科的概念。分科概念的最大标志是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现代意义的语文教学或者分科教学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有了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以后,阅读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不再是写作的附庸了。不仅阅读有了地位,慢慢的有很多老先生也开始论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这方面论述最多的是语文界的“语文三老”,即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

这些先生均对语文中阅读的独立地位有过论述。如:叶圣陶先生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吕叔湘先生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张志公先生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阅读渐渐有了独立的地位。随着这种独立地位的建立,语文的知识,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技能等等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21世纪,阅读不仅有了独立的地位,阅读教学也开始进入巨大的转型期

到了21世纪,阅读不仅有了独立的地位,阅读教学也开始进入巨大的转型期。

为什么说它进入了巨大的转型期?它是有几个标志的。首先是20世纪末语文教学曾经有一次大讨论,就是有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大讨论。《北京文学》上发的几篇文章掀起了这场讨论,其中有一篇是很雷人的一个题目,叫《误尽苍生是语文》。我感觉我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这个题目。因为我从毕业就开始从事语文教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然后到了20世纪末的时候,忽然有人说“语文误尽苍生”了,这在语文界是多么大的震撼。这几篇文章随即引发了20世纪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讨论。

这一次的大讨论,直接影响到紧跟着的21世纪初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在义教课标、普高课标中,对语文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它的根本属性”,把人文性放进来了。而且在课标中提及了许多新的阅读观念。如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多重对话。新观念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上课老师往讲台上一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尤其在这个时期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新理念进入语文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版的课标的颁布是一个巨大的,甚至是跨越性的发展。其中,课程观的推进,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确立,更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使阅读的教与学都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转型一:强调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一个转型是强调核心素养的提升。2017版课表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的本质。

除此之外,我认为核心素养中还可以加上情感培育的问题。在这个时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商。甚至有人说未来一个人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不一定取决智商,更多的取决于他的情商。而关于情感培育,如喜怒哀乐、悲悯、同情、宽恕等,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情感的培养主要依托于语文学科,非语文学科莫属。

四大核心素养主要关注了这两点:一是语文能力,一是人文浸润,其实还是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从语文素养,从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再往现在发展,慢慢地走到了人文品格这一方面。在核心素养中,不仅要增强语文能力,也要加强人文思想的浸润。

这跟目前国家的大情境,或者说国家对所有学子的期待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期待就是立德树人,“十八大”,“十九大”,反复提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立德树人是什么呢?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团结,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这些主题教育、专题教育都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意。

因而大形势下,国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三科教材开始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这些主题教育也正回应了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说,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语文学科,是所有的学科,不仅是基础教育学段,包括高等教育学段都在提倡,都在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任务。

核心素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主题词,这是一个转变。那么阅读教学,自然而然的也必然会融入这些内容。

转型二:重视培养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转型是重视培养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过去可能更多的是学知识,学技能,学方法,让学生具备某种能力。在新的课程观中,倡导的是要让学生要完成特定的任务,这就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问题。通俗点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具备能力。

老师设置任务,选择资源,提供情境,设计活动,让学生去开展活动,通过特定的活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教学中老师们需要把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化解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做事过程需要运用智慧,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源,采用适当的方法,借助多样的方式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完成任务。那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积累阅读的体验,建构语文知识,建构语文能力,从而有道德提升语文素养。

这样的思想转变,也正是高中课标推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思想。高中有18个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高中分为三种课程类型: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当中有共通的任务群,也有分属于不同课型的,单一的任务群。语文必修课程以综合性为主,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任务群基本大类相同,且都是以专题性学习为主。但是其中的区别是选择性必修“研习”,选修是“研讨”。任务群的建设是以任务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来积累经验,积累知识,来建构能力,获得语文素养。

转型三:学会从复杂的语言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个转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复杂的语言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过去很长时间内的语文教学都是以单篇课文为主,即选文制的单篇课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关注的是文章的文本解读、思想内容、布局、结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写作特点等。

而今天,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新时代阅读教学主要关注专题阅读,主题阅读,群文阅读,互文性阅读,1+X阅读,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的阅读更接近我们真实的阅读生活。阅读教学中,老师需要考虑围绕实际问题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提供阅读资料,让学生从这样大量的阅读资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新课程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如设置了许多组合课文。这也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材料中通过复杂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来完成任务。

统编教材的阅读设计思路

1.两条线索组织单元

初中教材利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整体规划单元设计,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形成阅读素养的坚强的两翼,目标是强化能力,凸显语文的育人价值。  

初中用的是人文主题加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是为了要达成人文性的目标,语文要素是达成工具性目标,通过这两条线索,让工具性和人文性成为阅读素养的两翼,目标是强化能力,凸显语文的育人价值。以往的初中教材编写较为简单,突出人文性,但语文要素突出不足。新教材通过要点的累积、叠加,到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学生能形成结构化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高中教材利用“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整体规划单元设计,目标是强化语文综合素养,  凸显语文的育人价值。 

高中的两条线索,一个是人文主题,一个是学习任务群。高中人文主题的深度、厚度、广度、宽度已经超过初中,与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发展密切相关。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 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第二条线索就是课标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群,每一个主题都关联了不同的任务群。整体而言高中的每一个单元是按0.5学分安排的,实际上老师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灵活掌握。

2.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1)从阅读组织上说,建设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强化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养成,目标是扩大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

(2)从教学处理来说,设计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体现由教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践行叶老倡导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3)从扩大阅读量以及改变阅读方式的角度说,创建了“1+X”的阅读形态。为了扩大阅读量,改变阅读方式的角度,统编初中教材创建了1+X的阅读形式。如:同主题阅读,同题材阅读,比较阅读,回顾性阅读。这些延展在教读课文的练习、自读课文阅读提示后会有提出。

在统编教材建设开始,一直在倡导这一理念:要把语文课堂,语文学习,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不只在课堂上发生,不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课外也是重要阵地。

初中建设了从教读到自读,到课外自读这三位一体的体系。教读和自读,特别是课内自读都是在课堂上发生的,都是通过单元教学来实现的,每一个单元三篇文章四篇文章或者更多的文章,有的教读,有的是自读,都是在课上通过单元教学,单元的内容来实现的。

教读课文,授人以“渔”;自读课文,以“渔”求“鱼”。 在教读课文中,教给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案完成阅读任务,达成阅读目标。教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的方法,让他能够形成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学习体验,自己的阅读体验,教的是方法。我们说是授人以渔,这个渔是方法。在课后的自读课文中,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实现自主学习。

那么课外的自读是通过1+x阅读实现 。1+x大部分都隐藏在教读课文的练习,或者课内自读的阅读提示中。通过1+x的阅读篇目和人教版的配套的自读课本,两个渠道力主实现课外自读,与教材形成互补。

让学生把语文不仅在语文课堂上来实践,也要迁移到课外,让他们在课外能够给语文留有一定的时间,也在生活当中去学习语文,去运用语文。

3.设计名著导读板块

名著阅读注重课程意识,强调方法的引领和习惯的养成,目标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初中主要关注的两点,第一,学生要学到阅读的方法。第二个要养成学生探究的能力。

高中仍然是更多的关注阅读的方法,但任务结构化强一些。高中教材某些单元名为“整本书阅读单元” ,主要以阅读为核心 ,以任务为引领,更多指向建构经验,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我一直说名著阅读要有课程意识,怎么能有课程意识?我觉得在设计整册书、整个学期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把名著阅读设计进去,要让它成为课堂教学课程计划的一部分。

名著阅读要有课程意识

  1. 制订阅读规划

在学期整体课程规划中要有名著阅读的计划,包括本学期读什么书,多长时间完成,占用多少课时进行指导、交流等。同时,要做好每一本书的整体阅读规划,兼顾课内和课外。

2. 读前导入,激发兴趣

精心设计可行环节,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和阅读渴望;将自己的阅读思考、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引起共鸣。必须避免:直接提出要求,布置任务;详细介绍背景、内容、人物、主题等,或直接节选某些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

3. 过程跟踪,督促指导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建立读书群,设置读书档案,设计读书排行榜,征集阅读疑问,分享摘抄、批注、笔记、阅读心得等,进行有效的过程跟踪、检查与指导,推进阅读,深化体验。

4. 读后分享,形成成果

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阅读成果分享,让学生有充分的成就感、获得感。如主题探究、故事追寻、人物把握、语言积累;也可以是思维导图、片段朗诵、情境表演、情节改编、微电影、故事会、小演讲或小辩论、多媒体展示等。

4. 成组的课文(群文阅读)

课文的呈现不再像以往那样基本是单篇成课,或多以文体聚合,而是以主题聚合、打破文体、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     

5.以“单元学习任务”为引领

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本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即明确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具体实践活动加以落实。

那么这些单元学习任务都有哪些考虑呢?首先,这些任务设计强调情境、注重整合。

任务设计强调情境

课标中写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王宁认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任务设计追求结构化

作品内涵的挖掘,人文价值的探讨;作品写法的赏析,风格技巧的研究;向外的阅读延伸,阅读方法的建构;写作与主题融合,由阅读导向表达;指向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指向语文运用实践。

 重视传统经验,守正创新

阅读的最终目标就是指向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指向真正的语文运用实践。目前的语文教学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如强调多元整合,强调情境,强调学习资源,强调自主建构,强调整本书的阅读,传统文化的理解。

但是我们始终在新课程创建的过程当中始终有一个担忧,经典阅读到底该放在什么地位?所以现在我们说课文的时候,很多时候不说课文,而是说学习资源。似乎经典文本都成了资源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把这些经典全部当成资源来做吗?经典文本要不要有它独特的地位?这是我们要考虑的。

语言文字作品可以提供语言材料,提供生活话题,提供精神营养,提供典型样例。而这些经典文本在各项任务中具有示范性、积累性、探究性、建构性的综合作用



            设计:刘   咪(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