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地名背后的绥阳古代道路交通

 yczx 2020-09-17

  

□曾庆远

 

  绥阳县众多地名从古至今,几经变化,但有些地名却一直未变,成为我们了解绥阳古代道路交通的代表符号,比如旺草镇的“茅家铺”“百果铺”和郑场镇的“官路场”,还有人们广为熟知的“万天宫”“万寿宫”,它们的用字和绥阳县古代道路交通干线有极强的关联性,通过对这些地名的了解 ,我们可以对绥阳县古代道路交通进行更快更准的探寻。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道路中,很多带“铺”的地名,都是邮递制度留下的印迹。绥阳县旺草镇境内的茅家铺和百果铺,就是遵义经绥阳、正安进入四川古驿道上的两处铺舍。我国古代邮驿制度有驿递和铺递两大通信系统,各有分工,互为补充。驿递备有车马,职责是传达紧急公文、命令、传递军情、运输钱粮等,递送距离相对较长。铺递全靠铺司、铺夫以步行传递公文等,一般递送距离较短,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铺递传送。绥阳县的邮驿线路,元代连接播川驿(今桐梓城郊)入川和容山驿(今湄潭)入湖广,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绥阳重新置县后,遵义经绥阳、正安至四川省南川县的驿道逐渐定线形成。

  遵义经绥阳入川的驿道在绥阳县境内路段全长110里,西起遵、绥交界的长滩渡(今四面山),经金鸡铺(今新场)、朗山关铺、蒲老场铺、牛心山铺、中堡铺、绥阳城铺、贵田铺(今桑木坝)、桑木关铺、白果铺(今何家坝)、旺草铺、石浪关铺、茅家铺、龙洞关铺、长磏铺(今公馆槽)而入正安土坪。每站配铺丁2人,属知县管理。驿站铺舍对往来官吏按朝廷规定的通行证件,实行分级供给。为了改善驿道通行条件,清嘉庆十六年(1811),绥阳、正安两县正堂命铺役郭景辉为首约集16人募资,对桑木关至白果铺的10里山路加以整修,驿道路面成为3尺宽的石板路,坡地则沿山顺势砌成梯石路。建有4座石拱桥(跨径5米、宽3米)和两座石板桥。该驿道作为当时绥阳境内的交通主干线,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和商贸往来。“冠盖常不绝于途,商贾每往来于道。驿站人家,俱皆开设栈房为业,生意兴隆”。清宣统二年(1910)2月遵义府至正安州邮路线的开通,该驿道仍然发挥着作用。但随着1929年遵尖公路(绥阳至遵义)破土动工,1938年建成简易公路,1955年绥阳至正安公路开建,1956年建成通车后,古驿道主干线的交通功用终于被公路代替,沦落为乡村人行道路。沿线铺舍名称,在历史的演进中也发生了变化,县境内14个铺舍也只有茅家铺和百果铺还在使用当时的称谓,向人们昭示着那一段不平常的古道历史。

  驿道在古代又称为官道,绥阳县城至郑场镇的驿道就是这样。该道在元代是绥阳至湄潭的驿道,在清代主要用于商留往来,自县城南行翻越永山坎,经官路场至郑场,全长25里。清雍正年间,地方政府通过提高标准,将其整修为方石砌成的梯石路。在古代,官道除了官方人员,普通百姓也是可以行走的,但当路上出现官员紧急出行或者运送粮钞的时候,普通百姓要避让。由于官道受政府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多数人都会选择行走官道。绥阳县城至郑场的官道,是当时绥阳至铜仁入湖南大通道中的一段,省外棉纱、百货专赖此道运入,沿途官吏、商贾、赶考学子等往来不绝。由于郑场镇的“官路场”处于该大道上,路人在此集中休憩,人马车流的增多带动了该地商贸的繁荣,逐渐形成一个商业集市,慢慢的便被人们称作“官路场”了。1958年县城至郑场公路建成通车后,该道行人日渐稀少,大多数路段不断被人为毁弃,只有永山坎等少数几处路段保存较为完好,沿线群众至今仍在通行。而曾经热闹非凡的“官路场”,也因公路建设后失去往昔的集市功能,如今只剩下十余户房屋紧邻而居的乡村人家了。

  除了驿道,盐运道也是绥阳古代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沿线遍布的“万天宫”和“万寿宫”,正是古盐道活动场所的代表符号。如枧坝镇的“万天宫”和青杠塘镇的“万寿宫”,它们既是当地的古建筑遗迹,也成了该处响亮的地名。也许很多现代人对这些带“宫”字的古建筑名字有些不解,如果说成古代商贸往来线路上的四川会馆和江西会馆,恐怕就容易明白得多了。历史上这些以地方商帮为标志的建筑物,既是各地商帮财富与实力的象征,同时也是旅外乡人开展亲善友好和祭祀活动的场所,还是他们议事与暂住的地方。这些显示了各地商帮辉煌的古建筑名字,是我们探寻古代商贸往来道路的重要标志。

  绥阳古盐道主要有三条,最终都是经过桐梓松坎进入四川。一是绥阳南部进入松坎的运盐道。该盐道经石碓窝(今金承),翻越小峰坎到黄鱼江,涉十二道脚,过观音岩至枧坝,再翻越象鼻山走彭家湾而经桐梓官口、新站直至松坎,全长240里。历史上,有识之士多次承头集资修建、改造该道,以利跋涉行走。该盐道在绥阳县境内长110里。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李梦莲(黄鱼江人)曾经邀请赵、金二里(今绥阳西部和中部乡镇)百姓集资,对绥阳至黄鱼江段进行改建。枧坝场到桐梓官口50里路段,途中翻越象鼻山10里山路,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民间集资,经过整修变为石板路和石梯路。当时,运盐大道上背夫脚子成群结队往来不绝,沿途场镇集市热闹,枧坝场和黄鱼江还分别开有“悦来珍”和“怡和”盐号,沿路居民亦以农兼营客栈,供行人食宿。直到川黔公路通车,食盐改往遵义运入,原有盐道、盐号才随之冷落和关闭。但枧坝中街的“万天宫”,至今保存良好。绥阳第二条盐道是县境北部的反坪(今太白)、黄村坝一带至松坎的运盐道路,从赵里回龙寺(今青杠塘)渡芭蕉塘河经反坪、火秋坝、桐梓黄莲坝而达松坎。该道路向南延伸经过后槽、岔坝翻山进入白哨沟,再翻越分水岭进入旺草。至今沿线山岭中的古石板路,依稀可见,特别是后槽岔坝的万寿宫,其完整的古建筑遗迹,让我们能一窥古代商留往来的繁荣景象。第三条盐道则是绥阳南部蒲老场一带,从蒲老场到新场分离遵绥大道,经斜石坎过唐家店进入遵桐大道,至松坎,去程运山货,回程运食盐。

  驿道和盐道构成了绥阳县古代道路交通的主干线,民间的乡村道和众多的桥梁和渡口,则是百姓赶集和民间往来极为重要的补充。民国以前,绥阳县城至集镇,集镇至村寨的人行道路虽然不能和现代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相提并论,路况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是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如蛛网密布。其主要有:县城经大路槽、虾趴口至洪光坝;郑场经麻家坝、飞水坝、小关至辅乐坝;旺草经小河口、募坝至丁家堡、大垭场;旺草经朱包台至黄村坝;旺草经后坝、白哨沟至青杠塘,由青杠塘分别至反坪、野茶坝;黄鱼江分别经枧坝至岩坪而达宽阔坝,又另由黄鱼江至茅垭,前达店子河坝。上述许多古地名,至今仍在沿用。桥梁和渡口是连接古代道路交通的重要标志。绥阳古代的桥梁有公馆桥、大通桥等大小桥梁100余座,古渡有长滩渡、伞水渡、合口渡、芭蕉塘渡、渡头河渡等8处。如今,绝大多数乡村道路已被县、乡、村组公路所替代,古渡均已不复存在。古桥梁保存得较好一些的有温泉镇公平村的公馆桥,枧坝镇杉木箐村的木鱼石桥,风华镇牛心山村的黄鱼桥等,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4165-3-3.jpg

古驿道上的公馆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