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匡兴洪|讲讲绥阳的红色故事

 安礼德 2021-06-21


Every Body Reading 2018年10月05日

图文编辑|安礼德

讲讲绥阳的红色故事


匡兴洪

在中国诗乡绥阳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九军团第8团在这里写下了一个个属于历史、属于党、属于人民的不朽传奇,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让我们回到1935年那个令人难忘的岁月。

19351月,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后,红九军团向湄潭运动,其中红九军团第8团经麻家坝进入绥阳县郑场(当时又叫郑家场),住在张王庙、狮子山、禹王宫和千年古寺卧龙寺等处,不入民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纪严明,秩序井然,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红军在郑场的讲乐亭处,召开有五六百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号召劳苦大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浮财,建立穷人自己的政权。根据穷人的口头推荐和红军调查了解的情况,由谭信章担任区长,管理社会上的事务。当时就有洪少奇、宋德安等人主动要求参加红军。

1935114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九军第8团翻越永山坎,进入南门桥,还没有到达县城之际,绥阳“干人”(贫苦群众)便聚集桥头欢迎红军。115日,筹备建立绥阳县农民协会,随后,便选举产生了农民协会的相关领导机构。有主席高海堂,副主席姚朝珍,委员张顺才、汪元和、黄远春、代银舟、杨春山、康玉成、杨吉武等。116日,红军发动和领导绥阳县农民协会开仓济贫,方圆几里的群众都赶到县城来挑粮。117日,红军在文庙(原绥阳中学旧址)召开千人大会,并进行军民联欢。会上,红军将没收来的衣服、铜元等当场分给群众。1935118日,红军在绥阳县城镇压乡绅陈小波、曹青云(绰号烂鼻子)等人。目睹此情此景,有人参加了红军,如李少卿,追随红军长征。这一时期,红军在郑场的讲乐亭和绥阳的南门桥上写有标语。119日,红军挥师北进,红九军团第8团从绥阳开往桐梓。3月初,红军组建了遵湄绥游击队,以此牵制敌人,并在绥阳活动达两月之久。

著名的战役有红籽坝之战。红籽坝位于遵义、湄潭、绥阳三县交界地,这里只住了詹雨顺一家贫困农民。他虽然脾气倔,却已有自己的爱憎,对国民党反动当局恨之入骨。他听说红军路过郑场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打土豪分果实,詹雨顺便认定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从心底里拥护。当红军小分队来到他家时,他见个个说话客气,不像国民党军队乱抢东西,于是便将家里埋藏的粮食拿出来给红军战士吃,并从各方面加以照顾。红军在他家驻扎了半个月,拟打算准备转移了。这天,余分队长派了一个战士化装到郑场去买盐巴和电池。由于这个战士缺乏斗争经验,买好盐巴和电池后,又顺便到街上买了一条香烟,这可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和注意。一个衣衫破烂的乡巴佬,怎么会舍得拿钱买香烟呢?于是派人盯梢跟踪,追至分水的红籽坝(现上坪永丰村)。发现里面人还多,敌人立即组织了两百多人,把红籽坝团团包围起来。当时红军正在吃晚饭,突然外面枪声大作,余分队长知道情况有变,立即命令大家撤到詹雨顺的土墙房内侧进行还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敌人攻不进,游击队也打不出去,形成对峙,整整坚持了两个多钟头。时近黄昏,敌人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又发起了一次冲击。游击队奋力还击。余分队长首先打倒冲在前面的两个敌人,怕死的一见冲在前面的两个都死了,个个爬在地上不敢向前冲,这时余分队长果敢地下达突围命令,他们集中火力,打开一个缺口,在余分队长的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缺口处拼命往外突围,有两名红军战士不幸中弹,当时牺牲,负责断后的余分队长大腿负伤,落入敌手。敌人把余分队长五花大绑,然后用两根竹竿抬到了赵村坝,把他捆在越村坝一个简易戏台下边的柱脚上,严刑拷打。敌人想从他的口里知道游击队的情况,可是几天的残酷拷打与折磨,一无所获,敌人恼羞成怒,把余分队长杀害了。突围了的红军战士便去红军大部队去了。红籽坝之战,为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中国诗乡著名诗人廖公强耳闻和目睹绥阳南门桥和郑场讲乐亭的红军标语,诗兴大发,写下这篇《壁中太阳》:

昔日老人们走过这古老的城墙,总一步一回头把土墙频频回头张望,

这平凡的墙垣有何值得留恋呀,老人们偏说古墙壁中藏着太阳,

如今擦开墙皮,一排大字闪闪发光哦!我的前辈,这就是你们的壁中太阳,

在从前,我还久久地遐想,

原来是红军长征留下的宣传字样。

遵义会议刚一结束,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挥师北进。119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九军团进入桐梓,一路经绥阳县蒲场(旧称蒲老场)、牛心山(现风华镇)进入原遵义县四面山去遵义城;一路经绥阳县枧坝、岩坪、宽阔下桐梓。正当红军主力挥师转移之际,国民党二十五军蒋丕绪师(亦称蒋三师)尾追而至,在绥阳蒲老场狮山下,同红军殿后的9名战士接上火。9个红军战士顽强反击,敌人以为大部队还未离开,吓得掉头就跑。待大批敌人追上来后,9名红军战士见寡不敌众,主动停止战斗,迅速撤走后去追赶大部队。可惜有一个掉队的红军伤病员被敌人追到蒲老场马家堡处抓走了。敌人问他叫什么名字?红军往哪里去了?这个红军伤病员正气凛然,高声答道:“我姓红,名军,家住中国”。其它什么也没说,敌人恼羞成怒,当即把他杀害了。这位不知姓名的红军小战士,把最后一滴血洒在绥阳的土地上。

红九军团转战途经绥阳时留下的10多名伤病员,绥阳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分散隐蔽起来,长达半年之久。其中,由于敌人日夜搜索追捕,于67月间有8名红军伤病员被敌人杀害于县城西门外田坝里,为绥阳人民,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其余的伤好后,由群众护送出境寻找红军去了。

红九军团一部在绥阳县境先后转战达4月之久,红军遵湄绥游击队转战时间更长,红军足迹遍及绥阳绝大多数乡镇,所到之处,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组织,带领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惩治反动派,遍播革命火种,给绥阳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离开绥阳北上后,绥阳人民继承红军光荣传统,进行着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1944年,“中共绥阳特支”成立,温凯廷任书记,张群英任组织委员,石仲达任宣传委员。绥阳特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发动群众,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吸收了郑畸石、何柱臣、魏萍等人入党,在敌人监狱里发动全监难友“抬笼子”,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出狱后,成立了“支前委员会”、“人民民主先锋队”,发动群众,迎接解放,配合接管,建政,迎来了绥阳人民的翻身解放。

中国诗乡绥阳不仅有灿烂辉煌的诗歌文化,而且还拥有震撼心灵、砥砺人们前行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经典自然成为诗乡儿女奋然前行的不竭的精神动力,为绥阳腾飞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本文已完-

作者匡兴洪

匡兴洪,现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人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理事,曾任绥阳县郑场中学校长和绥阳县儒溪中学主管教学的业务校长,著有《作文章法》、《送你一支生花妙笔》和《学习的艺术》等书,还担纲编有《郑场中学校史》一书。现已发表文学作品千件以上。

 人人文荟

人人文荟旨在为广大热爱写作和阅读的文友提供一个温馨、便捷、正能量的悦读、学习和交流平台。凡是具有一定文艺性、可读性、教育性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随笔等均可投稿。

如果喜欢此文请您高台贵手转发给更多人悦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