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山羊】关东边疆铁骑行第38天

 妖精出动 2020-12-08


9月21日 从马桥河镇到绥芬河市 骑行84公里 总行程3522公里

昨天忙乎完游记,天已经很黑了,上街转了一圈儿。刚下完雨,街上到处都是水。逛了几家小商店。买了一瓶康师傅果汁饮料和一袋速冻饺子。我要试验一下,那天设想的头天把饺子煮了,第2天早上遛一下吃效果会怎么样?所以回来以后先把饺子煮了,分开晾好。准备明天早晨做早餐。

晚上7点上床睡觉,早晨2:30醒来。不敢再睡了,于是起来洗脸。

把昨天煮饺子的饺子汤烧开,放里一半煮好的饺子,再次烧开,发现饺子已经快成片儿汤了。看来这次实验并不成功。只好把这个片汤饺子吃了,同时就着热汤,把另一半没回锅的饺子也吃了。这就算解决了今天的早餐。

把餐具洗干净收好,已经3:30。看看天气预报,今天是多云天气,气温9度到18度,西北风二级。看来今天没有雨,中午也许还会出一会儿太阳。希望今天能有太阳晒一下,昨天的衣服湿了以后还没有干透。需要晒一晒。

3:50,出发上路。

沿着穿街而过的331国道前行。镇内的道路实在太破。这也就算了。原想出镇子以后会好些。可没想到,走了没有2公里,过一个村子,应该还是马桥河镇的一部分。在这里,我发现,311国道不仅变得非常狭窄,而且布满了一个个大水坑。再走两步,整个路都断了,道上全是水。因为不知前面的水坑深浅,我不敢前行。我怕前面的路都是这种情况,那就没法走了。犹豫了一会儿,又退回到镇子里。正好一个司机开车过来,在一家早餐店停下来准备吃早餐。我向他打听331国道是不是走不通?他说没事儿,我说那个屯子里的道上全是水,他说就那一小段,过去就好了。听了他的话我放心了,于是转身又回到了刚才的水坑处。正好有汽车过来,在车灯的照耀下,我淌水而过。果然就这么一段儿被水淹的道路,以后的路都是非常好的。

从马桥河镇出来就开始爬一座大高山。二十几公里一路在爬山。不过因为缓上坡,所以多数地方还可以慢慢骑行。

5:18,骑行了12公里,在路边稍微休息一下。天已经大亮,周边的风景还是不错的。在西部天空上,地平线处出现了粉红色的云层。这就是著名的维纳斯光带。

按照气象学的解释,这是一种大气现象。这种现象在日出或日落时,出现在太阳的对面地平线上10°~20°天空中。其本身的玫瑰红(粉红)色是地平线下正在下沉或上升的阳光被大气反射和散射造成的,其下方接近地平线较黯淡的是由地球的影子造成的。这种现象我在外出时常常会看到。通常东边出现朝霞时,西边也会出现粉色的光晕。反过来,如果西边出现晚霞时,东边对应的也会出现一条粉色光带。后来我搞清楚了,这就是所谓的维纳斯带。也叫金星带。因为金星只在黄昏和黎明出现,在那时特别的明亮,十分美丽,所以希腊人给金星起名叫Venus,即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维纳斯。

早晨,除了天上淡粉色的维纳斯光带,大地上的风景也很有层次。远处是高山,中景是高速公路及其收费站。近处则有铁路和一条河流,还有遍地的庄稼。

特别是地里,有许多瓜,不知道是什么瓜,当地老百姓叫葫芦。这种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收它的瓜子。不知道是做药材还是做食品。

今天是多云天气。以前我看的多云天气都是大晴天,天上飘着一些云。而今天的多云天气则是阴天,偶尔露出几片蓝天。所以几乎看不到太阳,还觉得有点阴冷。

7:11,骑行了26公里,终于来到了第一座山的顶部。前面可以有几公里的连续下坡了。

8:58,骑行了51公里。到达绥阳镇。这是一个交通枢纽,非常大的一个镇子,有一个挺大的火车站。

网上介绍说:绥阳,原名“小绥芬”,因小绥芬河从镇中穿过而得名。1882年(清光绪八年),清政府推行“屯垦实边”政策,宁古塔以东设立6屯,绥阳地区设立小绥芬屯。1898年俄国人在东北开始修筑中东铁路,从海参崴至此设第六站,人们惯称为“六站”。1922年,奉系军阀张宗昌出任绥宁镇守使,在绥芬河一带屯兵数万,为了筹措军饷,广种罂粟和开设赌场,外省农民大量流入,小镇人口猛增,耕地发展到三四千垧之多。东北沦陷后,1934年设小绥芬保,1938年伪东宁县公署于此设办事处,因其位于小绥芬河北岸,为“小绥芬河之阳”,遂命名绥阳办事处,从此改称“绥阳”。1939年6月,伪满设置绥阳县,为伪县公署驻地,改为绥阳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仍为绥阳县政府驻地,仍称绥阳街。1948年10月,绥阳县并入东宁县,改设第二区,并为区政府驻地。同年,在小绥芬河南岸组建绥阳林业局,工业人口逐渐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84年将绥阳镇公社改称绥阳镇。镇内驻有国家一类大型森工企业—绥阳林业局,有森林资源57.6公顷,占全县森林资源的79.6%。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9公里,65911边防团驻扎镇内。绥阳应当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匆忙之间无处搜寻,也只能介绍到这里。

出了绥阳,直奔绥芬河。这里离绥芬河还有26公里。从绥阳到绥芬河这一段儿全是新修的柏油路,非常漂亮,骑行起来也非常舒服。不过还是要翻一座高山。

10:45,骑行了63公里。我终于到达了第2座大山的顶部。从这儿开始,有近5公里的急剧下坡。然后还有一段缓下坡。到绥芬河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坡度了。

11:30左右,开始进入到绥芬河市。路边的交警中队的大楼很有特色。

继续前行,路过了一家俄资食品企业。建筑风格和我们本地明显不同。

前行没多远,又路过了一家俄资酒庄。叫布拉赫酒庄,据说是远东首席精酿啤酒城堡,制造精酿啤酒。不知道味道与我们的啤酒有什么不同。

过了酒庄很快进入到绥芬河市。在城市的入口处,立着马踏飞燕的旅游城市标记。

真不知道绥芬河竟然是一个旅游城市。这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旅游资源,除了一个国门,或许还能进行过境一日游?

不过绥芬河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小区等建筑也比较有特色。

我也顾不上游览,先找了一家旅馆安排住下。然后解决午饭问题。

总觉得在饭店吃的东西不实惠。所以又进了超市。看了半天,买了一包煎饼,一些苹果,一听啤酒,一包湿面条。还买了一个松花鸡腿。我问售货员这是什么东西,他说就是里面有松花蛋有鸡腿肉。后来我发现其实就是个豆腐蛋卷儿,不过里面有点儿松花蛋而已。最后还是买了一包速冻饺子。

回到旅馆,煮了速冻饺子。把松花鸡腿儿切了一半儿,然后就着饺子和松花鸡腿,喝了啤酒,吃了午饭。其他的东西留着以后慢慢吃。

吃完饭有点困,眯了一会儿。然后起来写游记。

今天来到了绥芬河市。这是一座美丽的边疆小城。更有很多美丽的故事。其中嘎丽娅的故事就是最美丽的一个。

嘎丽娅是中苏混血,她的母亲是苏联人,父亲是中国人。她是一位非常美丽善良的姑娘,在伪满洲国的学校读书。她会俄日中三国语言。

1945年8月11日,日本正式投降前夕,会日语的中俄混血少女嘎丽娅受苏联红军指派,只身前往驻扎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的日军要塞劝降日军。之后,只有17岁的她再也没有回来。2天后,苏联红军进行了几小时的毁灭性轰炸,日军要塞成为一片废墟。

当时发生了什么,没有人能知道。

2014年5月4日,人民日报-人民网刊出文章,标题为《倒在黎明前的和平天使》,追忆了这位美丽的混血姑娘最后的故事。

她是嘎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身上流淌着中俄两国的血液,人们习惯叫她张嘠丽娅,大人疼爱地叫她嘎拉。

嘎丽娅与哥哥张国列

1945年8月9日凌晨,绥芬河听到边境传来炮声,那是苏联红军正向中国境内挺进。炮声敲响了日本侵略者末日的丧钟。苏联红军分兵从4个方向进入我国东北,几天前,日本广岛原子弹已经炸响,战争天平向盟军的一侧倾斜。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绥芬河临时混编的留守日军加上伪警、宪、特人员,抵抗兵力大约2500人,他们携带眷属钻进了日军在东宁修建的要塞。要塞里有足够的粮食和武器弹药。如果让他们凭借这片“北满永久要塞”据守自保,2500兵力足以抵抗3万多混合兵种的进攻。

苏联红军攻击天长山的尝试遭遇了要塞猛烈还击。苏联红军只好暂时封锁天长山,机械化部队在集结,坦克整装待发,重炮阵地部署完毕,调准炮位。

强攻意味着伤亡,也意味着殃及平民。红军希望说服日本人投降。此时他们迫切需要一位能够会日语和俄语的翻译。17岁的嘎丽娅被选中担任这项艰巨的工作。

劝降日军是当时非常现实的考量,也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据说,苏联红军派的一位军使到东宁要塞地下劝降,被送出来已遍体鳞伤。舌头被割,脑门用刀刻上五角星,九根手指被砸掉,只留了右手拇指。“敌人用凶残的方式宣告,苏联红军得竖着拇指称赞日本‘皇军’……”

关东军盘踞东北14年间,日军官兵深受仇苏教育,异常顽固。防守牡丹江的日军第5军司令官清水规矩中将后撤时,不仅就地销毁文件、电报、密码,竟然将随军家眷全部屠杀。

嘎丽娅能够流畅地讲汉语、俄语和日语,此时此地的苏联红军需要她,需要她帮助说服日军接受即将到来的和平。和平既然是将成的事实,残酷的最后一战能否避免,起码让躲进要塞的平民,尤其是妇孺避免被战火屠戮?

嘎丽娅只是个17岁的姑娘,之前14年应无数次见证或听到过日本关东军的残酷。我们无法知道她听到苏联红军的任务时的反应和心理状态。只能推断,她的日本邻居,她教授过俄语的日本孩子等都被卷入时代和命运的漩涡。生与死的关头,需要有人传出那一声和平的口信。

于是这位17岁的姑娘告别了父母,和4个苏联红军上了去要塞的汽车。

车子在亲人的目送中越来越远。从此,再无嘎丽娅的音讯。

菲多尔琴科是陪嘎丽娅去劝降的红军战士之一,他后来曾告诉电视台记者:11日劝降无果。12日嘎丽娅同15名战士再次上山。

临近要塞时日军要求嘎丽娅一人进入。嘎丽娅翻译给菲多尔琴科,两人简短交流后,菲多尔琴科告诉她“你是善意的,是为他们好”,让她走进了日军要塞。漫长的等待中,苏联红军听到要塞里激烈争吵,野兽般嚎叫,然后一声枪响。然后要塞里的日军向苏联红军发起了攻击。

我们很难确认嘎丽娅最后的遭遇,真实从来超出想象。当场景定格在她走向天长山要塞门口那一刻,她当然知道那是可怖的巢穴。令人诅咒的一切是醒不来的梦魇,惟有和平来解救被战争扭曲的这一切。

嘎丽娅上山是11日,与13日中间整整隔了一天。13日,绥芬河人见证了今生最震撼的一幕。向着天长山,苏联红军万炮齐发,像吼叫的火倾泻在山上。三四处炮阵同时轰击,当地的老人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炮弹,“像猪羔子似的拖着红光满天飞”。巨响让全镇地面跟着震颤,这样昼夜不息的炮击持续了三天三夜。

海拔731米的天长山主峰被炮火削去了3米多。日军精心构筑的堡垒,原指望可以固守一年,结果竟成为埋葬他们的坟墓。

经查证史料,苏联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有约8000门火炮,且全是75毫米以上的重炮。重炮齐鸣的同时,苏联红军又派出轰炸机,对要塞实施了数轮毁灭性轰炸。短短几个小时,山就被削去十几米厚的土层。

苏联红军炮火中,要塞一片火海,玉石俱焚。

若干年后,国境对面的菲多尔琴科终老之时,家人无数次听他说“我这枚红星勋章应该是嘎丽娅的”。

2009年,绥芬河市民用青铜为嘎丽娅塑起了一座雕像。就立在她告别父母,最后上山的地方。她站在6米高的基座上,花岗岩形如石崖,嶙峋峭立。熔岩流出石缝,火焰在她身后升腾,化为双翅,凌空招展。那火焰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她挥舞着临行前妈妈送她的新头巾……

绥芬河市的嘎丽娅雕像

雕像的基座上镌刻着:“我们的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这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给绥芬河市民回信中的一段话。

这段话以中俄双语刻写,孩子们的小手就能抚摸得到。

除了嘎丽娅的故事。绥芬河本身也有很多值得介绍的地方。本来想详细介绍一下。可是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一篇网文介绍的挺好。题目是:《绥芬河,一座有故事的边境小城》。于是就偷懒了,直接买1送1。大家看完我的游记,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就可以打开观看:

https://nd.mbd.baidu.com/r/9WH9MmK5Ow?f=cp&u=4d68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