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岁的嘎丽娅,上山劝日军投降却被拖入山洞,找到时只剩一块头巾

 新用户31928497 2023-01-05 发布于广东

2009年10月8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和平公园的广场中央,一座名为“和平友谊天使”的雕像建成了。

这座雕像纪念的是一位年仅17岁的中俄混血姑娘嘎丽娅,她在上山劝日军投降时被拖入山洞,找到时只剩一块红头巾。

由于事发突然,又是在战争年代,关于嘎丽娅牺牲的官方记载并不更多,至今她的牺牲过程也是一个谜。

但嘎丽娅的故事在中俄边境广为流传,随后在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建成了“和平友谊天使”的雕像,以及“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

嘎丽娅雕像上还有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题词,她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

文章图片1

不畏牺牲的和平天使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胜利的尾声,不甘心失败的日军依旧在做困兽之斗。

8月9日,苏联红军顺利攻克了绥芬河城区。

为了谋求一线生机,残余的日军挟持部分中日老人、妇女和儿童躲进了位于绥芬河市北部的天长山。

日军在东北地区盘踞已久,对东北的地形十分熟悉,天长山地势险要,又是中俄边境的要塞,所以日军早在占领东北地区之初就在这里修建了军事防御工事。

二战时期的日军都是狂热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即便知道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还是妄图凭借天长山地势扭转战局。

文章图片2

苏联红军多次进攻天长山都未成功,并且士兵的伤亡也在逐渐增加。

苏联红军内部的主战派和劝降派争论不休,按照当时苏联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情况来看,强攻天长山也不是难事。

但考虑到被日军挟持的无辜百姓,苏联红军决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

苏联红军制定了一个和平谈判的计划,并且提出了6条十分宽松的劝降条件。

还有一个当务之急是找一个精通日语、俄语和汉语的翻译人员,因为躲藏在天长山的既有日军,又有伪军。

此时有人推荐了年仅17岁的嘎丽娅。

文章图片3

当苏联红军找到嘎丽娅并且和她说明了需要她当翻译去劝降日本人后,嘎丽娅没有丝毫犹豫的就答应了。

生活在战乱年代的嘎丽娅深知战争的罪恶,热爱和平的她愿意为结束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家后,嘎丽娅将事情告诉了母亲。

母亲听后十分担心,毕竟嘎丽娅才17岁,而她要面对的是丧心病狂的恶魔。

嘎丽娅对妈妈说:“不用担心,有红军在,我很快就会回来。”

在嘎丽娅耐心的安慰和劝说下,母亲才同意嘎丽娅跟随苏联红军上山。

文章图片4

嘎丽娅临上山之前,母亲亲手给嘎丽娅戴上了一条红色的头巾,希望她能早日平安归来。

8月12日,嘎丽娅在苏联军官菲多尔琴科以及几名红军的护卫下走上了天长山。

天长山密林丛生,到处都有日军的暗哨在监视,嘎丽娅手里拿着白旗,一边走一边用日语大声喊:“我们是来谈判的,请不要开枪。”

嘎丽娅清脆的声音响彻寂静的山林,日军经过观察后才有人出来和苏联红军见面。

嘎丽娅用日语反复说着来意,希望日军放下手中的武器,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文章图片5

嘎丽娅将苏联红军的条件一条一条的翻译给日军,而日军在商议之后却提出了一个条件,让嘎丽娅单独到日军营地去谈判。

嘎丽娅一个人到日军的营地,无异于羊入虎口,菲多尔琴科对嘎丽娅说:“你如果不想去,可以不去。”

而嘎丽娅却说:“我愿意去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嘎丽娅当时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大义凛然的跟着日军走了。

然而日军对前来谈判的嘎丽娅并不友好,等到脱离了苏联红军的视线后,日军直接将嘎丽娅拖入了山洞中。

文章图片6

菲多尔琴科等人焦急的等待着嘎丽娅回来,可几个小时过后,传出来的却是一声枪响。

之后菲多尔琴科等人也遭到了日军的突袭,显然这次谈判失败了。

菲多尔琴科带领士兵急忙撤退,之后向上级汇报了这次谈判的结果,既然日军不识时务,苏联就发起了强攻。

几轮轰炸下来,日军的防御工事直接被摧毁,日军最后死的死,被俘的被俘,可是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人们却没有发现嘎丽娅的身影。

嘎丽娅的母亲还在家中望眼欲穿的等待嘎丽娅回家,可她等来的却是噩耗。

文章图片7

之后认识嘎丽娅的人全部自发上山寻找嘎丽娅,可最终只在废墟中找到了一片破碎的红头巾。

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撤出了中国,嘎丽娅牺牲的事情过于突然,导致当时并没有被官方授予烈士称号。

全世界人民爱爱好和平的心是一样的,对英雄的崇敬也是一样的。

嘎丽娅的英雄故事迅速在中俄两国边境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一个17岁的姑娘在劝降日军的时候牺牲了。

尤其是在嘎丽娅生活的绥芬河地区,嘎丽娅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人物。

文章图片8

闻名小镇的多才少女

其实早在嘎丽娅牺牲之前,她就是边陲小镇上人尽皆知的才女。

嘎丽娅的父亲张焕新祖籍是中国山东,1911年跟随闯关东的大潮来到绥芬河一带谋生。

而嘎丽娅的母亲菲涅是俄罗斯人,战争摧毁了菲涅的家园,她为了活下去不得已背井离乡的逃到了绥芬河一带。

从张焕新和菲涅的两个人的遭遇中就可以看出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有多深重。

经人介绍,张焕新认识了菲涅,两个同样为了生活而远离家乡的人终于找到了彼此的依靠。

文章图片9

婚后两人共养育了四个孩子,嘎丽娅排行老三,也是唯一的一个女儿。

勤劳的张焕新靠着做小生意,给了一家人安稳的生活。

1928年出生的嘎丽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给她娶了一个俄罗斯名字,全名是嘎丽娜·瓦西里耶夫娜·杜别耶娃,嘎丽娅是家人对她的爱称。

嘎丽娅成长在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中,聪明伶俐的她读书后成绩也非常好。

嘎丽娅读书的学校里有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学生,善良活泼的嘎丽娅可以和任何一个小朋友愉快的玩耍。

文章图片10

语言天赋很好的嘎丽娅很快就掌握了汉语、俄语和日语三种语言,甚至韩语她也会说一些。

在1941年的一场大型音乐比赛中,嘎丽娅凭借一首《白色的刺槐花》脱颖而出,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女。

所以在苏联红军需要一名翻译的时候,嘎丽娅自然而然就成了最恰当的人选。

日军在东北的暴行人尽皆知,虽然有苏联红军一同前往,可前去劝降依旧是凶多吉少。

嘎丽娅又怎会不知此行的凶险,可她仍然愿意为了和平而尽力一试。

嘎丽娅如此的勇敢,也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关。

文章图片11

父亲张焕新十分痛恨日军,在日军进犯绥芬河的时候,还曾参加过前线的劳军活动。

而嘎丽娅的大哥张国列则在日军占领绥芬河后,被强行抓去当伪满洲国的“国兵”。

没有人比生活在战乱之下的百姓更加的热爱和平,嘎丽娅不畏牺牲去劝降日军是她无悔的选择。

然而嘎丽娅1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天长山上,关于她牺牲的过程却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

嘎丽娅的家人曾去苏联红军司令部打听嘎丽娅的下落,想要为嘎丽娅的事情讨一个说法。

文章图片12

可当时菲多尔琴科已经离开了绥芬河地区,没有人愿意为嘎丽娅的牺牲负责。

战后为数不多的日军俘虏被遣送回国,关于嘎丽娅牺牲的经过就这样被遗忘了。

不过后人没有忘记这位美丽的姑娘为和平做出的牺牲,有的学者开始四处找寻关于嘎丽娅的资料。

在众多关于嘎丽娅的民间故事中,其中有一种流传最为广泛。

故事中嘎丽娅三次上天长山和日军谈判,最后被日军关押在了仓库中,当苏联红军发起强攻的时候,嘎丽娅点燃了汽油桶,和日军同归于尽了。

文章图片13

而在日本,也有一位参加过天长山战斗的老兵在回忆录中提到了嘎丽娅。

在日本老兵的记忆中,嘎丽娅是死于日军主战派的枪下。

虽然嘎丽娅牺牲的具体经过已经无据可考,但嘎丽娅为苏联红军当翻译上天长山劝降日军的史实是确凿的。

后来有人在绥芬河市公安局的档案馆中找到了当年的日伪档案,其中有一则关于嘎丽娅的记载。

“绥芬河日军已不足300(名),经苏军三次冲锋不下,且伤亡又重,所以命张焕新长女去劝降,但日军不允,将此女扣于山上,除逃出部分警察外,其余均震死洞中。”

虽然只是一则短短的文字,但嘎丽娅的英雄事迹总算是被记载了下来。

文章图片14

永不忘却的中俄友谊

其实不管有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嘎丽娅一直都是中俄两国边境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为了让嘎丽娅的英雄事迹永远的流传下去,绥芬河市的百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17岁的美丽姑娘。

绥芬河市有一条道路命名为嘎丽娅路,市中心还修建了嘎丽娅公园,以及嘎丽娅雕像。

还有人为嘎丽娅撰写了长篇小说,嘎丽娅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话剧的舞台。

孙伯言就是一位致力于弘扬中俄友谊,铭记英雄嘎丽娅的人,当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偶然间看到了嘎丽娅的故事后,就决定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英雄人物。

文章图片15

之后孙伯言四处奔走,在他的努力下“友谊和平天使”雕像终于落成了。

嘎丽娅不仅是中国人的英雄,同时也是俄罗斯人民的英雄,所以绥芬河市的市民还以集体的名义给普京写信,并邀请他为雕像题词。

2007年5月,普京回信并为嘎丽娅雕像题词。

在嘎丽娅雕像落成时,不仅有中国人民前来纪念和庆祝,还有来自俄罗斯的人民。

一位来自俄罗斯远东铁路局退休职工合唱团的老奶奶就是专程赶来参加嘎丽娅雕像揭幕仪式的。

文章图片16

看到嘎丽娅的雕像后,老奶奶激动的说:“你是友好和平天使,我们会永远铭记你。”

还有来自苏联的红军战士,在嘎丽娅公园中亲手栽下了嘎丽娅喜欢的白桦树。

在绥芬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唯一一张嘎丽娅的相片,是她和哥哥的合影,拍摄于1943年。

照片上的嘎丽娅年轻漂亮,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后的她没有来的及和家人告别,就永远的离开了。

文章图片17

嘎丽娅的生命虽然短暂,可她的精神却在绥芬河的土地上,以及中俄两国人民的心中永存。

嘎丽娅也是中俄友谊的见证,就像普京在嘎丽娅雕像上的题词一样。

“俄中友谊就是互相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2014年7月1日,在嘎丽娅牺牲60多年后,她被追认为烈士,历史始终不会忘记英雄。

嘎丽娅被中俄两国人民亲切的称为和平天使,她的雕像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永远的昭示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

文章图片1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对于年仅17岁的嘎丽娅来说,她原本可以拒绝上山劝日军投降,可是在危险面前她没有退缩。

在嘎丽娅的心中,和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两军交战,不杀来使,这是自古以来战场上的规矩,可杀人如麻的日军根本不理会这些。

日军把上山劝降的嘎丽娅拖入了山洞,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嘎丽娅的消息。

等到众人上山寻找嘎丽娅的时候,只找到一块头巾。

但历史和人民没有忘记嘎丽娅,在嘎丽娅去世多年之后,人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她。

如今,嘎丽娅就是中俄两国友谊的见证,成了在烈火中永生的和平天使。

参考文献:

【1】张 博:《在战火中永生的“和平天使”——走进和平天使嘎丽娅纪念馆》;

【2】朱伟华、张士英:《嘎丽娅:中俄友谊的和平天使》;

【3】王玉富:《谊和平天使——嘎丽娅》;
【4】刘真辉:《嘎丽娅“又”在绥芬河“安家”》;

【5】范迎春:《“和平天使”嘎丽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