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的真谛(2)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诗人阿紫能在我们这座小城火起来,都是梁红他们那帮人惹的事。

由梁红力挺,丁星火、宋丽丽等人在其中穿针引线,小城的一群人偶遇、相识、结缘了阿紫,使得她的名字、她的诗,半年多以来就没在小城降过热度。

你有时想想,一个人的诗歌,若是连城里的小娃都能熟知,也能琅琅上口,那诗就是难得的妇孺能唱了。

而能做到妇孺皆唱的,古往今来的中国诗人又有几人?

客观的看,阿紫她并不能算是目下国内最有才华、最有成就的诗人;在有些人眼里,她的诗由于过于高亢、昂然,列入其中之一都有争议。

但小城这帮人持有自己的尺度;在他们心中,阿紫就是女神、诗神。

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我近距离看阿紫,就觉得她是个极朴素、极平和的东北女人。

她的诗呈现的激昂、亢奋点,并不能让我热血沸腾。

我们都已经过去了由情绪充盈、主宰自己的年纪阶段;知道真实的诗意其实就是大地的脊骨。

野火能够烧尽一春的绚烂。

风在废墟和衰败中穿行。

调动情绪抒发出的热情烂漫,并不能持久。


但阿紫的诗歌在小城这群人中显示出巨大魔力。

看着他们诵读阿紫的场景,就能感受到诗歌确乎有某种影响力、感染力,改变、提升了一个人、一群人的存在感、生命力。

冷眼而观,小城的这帮人迷的不是阿紫的名字、阿紫的诗,而是它们所蓄积的力量,能点燃人、改变人的感召力。

他们心里放着一把干柴,阿紫的诗点燃了它。

阿紫在挂牌仪式上有视频赠言:读诗让我们与众不同。

其实并非读读诗就能与众不同,而是我们原本就与众不同;读诗拂去了我们心灵的尘埃。

或是让心灵的尘埃也能变出五光十色。

火种就这样撒下,火把就这样燃烧起来,延烧开来。

由省书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陈辉题款的“阿紫艺术团”的牌匾揭开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上述读诗的道理。

此前,他们天天“阿紫阿紫”的,念经般的叨叨得我有些发腻,乃至于条件反射般的听见就头大。

意识到它是一群人的火种、火把,便豁然开朗。

长山桥往南的闹市区域,桓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成为了“阿紫艺术团”的家。

一群人读阿紫的诗读成为家人。

这是怎样的家人啊。

小城阿紫艺术团的外籍成员,泗县的翟红云女士专程从外地开车几个小时赶过来祝贺。

她的三千元赞助款,成为艺术团第一笔公用基金;其“以后我将继续关注与支持以梁团长为首的艺术团体,继续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增添一份温暖”的寄语,和她人一样的灿烂。

已在几部电视剧里出镜的梁红的儿子是妈妈的拥趸,特地从拍戏地抽出时间回来担任揭牌主持;而身为市书协副主席的孙建老师,更是勤杂工一样的默默支持太太“疯”。

家人的大力支持,小城的文艺网红梁红、万花筒梁红,又多了个名头:梁团长梁红。

由线上一群人读阿紫的诗开始,到今年的元宵节和阿紫的欢聚,参与百城万人读诗,街头书屋“领航者”诵读,世界读书日崭露头角。

然后是跑城乡学校,进养老院。

一群人最终组成“阿紫艺术团”。

阿紫的诗点起的一团火苗,一行白鹭般的照亮了小城的一隅夜空。

(部分照片由丁星火、卢铁汉拍摄)

作者相关文章

阿紫来了(2)

万花筒梁红和她的一台文艺演出

我们这一群人(2)

                 关注马尔的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