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葆元原创丨镌璞斋词话之八

 真言贞语 2020-09-17

镌璞斋词话之八

文/孙葆元

古体诗中的声律是构成近体诗,词,曲,及楹联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它与韵律相生相谐,在体裁的框架内达到完美的统一,构成作品。

在现代文化生活中我们大量阅读,包括阅读古诗词,却忽略了古诗词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吟唱。其实古诗词首先是吟和唱的,文字只是记录功能。当吟诗的文化行为不再,词唱的曲谱与词脱离,诗和词的文字便成了它们存在的唯一,长此以往,给我们的印象只剩下阅读。这是一种文学的误会。

正因为诗是吟的,词是唱的,所以它才格外强调声韵。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声律和韵律是古体诗词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吟”今日叫朗诵。一首诗好不好,先拿去朗诵,感觉一下“口感”,是不是上口?让受众听一听,是不是和谐?这是评价诗词的另一个标准。唐朝教坊司里的歌女不是妓女,她们是专门吟诵诗篇的歌手,陪欢侍宴,为士大夫阶层演唱诗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一语道出了诗歌演唱的市场价值。宋朝的歌女每一位都掌握着词牌的曲调,词人填出一阕词,交给她们,她们就能即席演唱。柳永身边就聚集着许多歌手,师师、香香、安安,专唱柳词,词人的作品靠着她们传唱,她们靠着歌唱这些作品谋生,试想:如果诗或词本身拗口,那些作品成活吗?

什么是诗歌的盛世?不是产量的多少,也不是出了多少部诗集,而是创作与歌吟的全民同步。我们今天唱的歌,如果去掉曲子,再读读那些词,有几首能打动人心?

诗吟的动听在于诗句声律的起伏,是用耳来辨别的。如果一定要直观地看,那就是平仄二声。平声发声悠长,仄声发声短促,长短结合,就形成声调的起伏。声调起伏是古诗词的主要特征。一切创作都是为着这个目标去的,利用声韵表达一定的思想这是中国诗歌显著的艺术特征。

汉语具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发现汉语具有这四个声调的是沈约。沈约(441-513),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精通音律。那是一个骈体文盛行的时代,他与周颙倡导在诗歌创作中用四声调节音律,把从《诗经》以来的古体诗推向一个新的语言高度,为初唐格律诗的诞生铺平了道路。与沈约同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也说,“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意思是说,诗的好与坏在吟咏上能够表现出来,音韵之美在于句式之间。充分说明吟咏须借助声调。很难想象声调不和谐的作品怎能被世人接受。

平声含有两个声部,即阴平和阳平。仄声含有三个声部,即上声、去声、入声。

诗韵的平上去入四个声律不同于普通话的四声。如果粗略地类比,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归入平声;三声和四声归入仄声;剩下的一个入声很复杂,看韵谱,入声字含有普通话的一声、二声、三声与四声字。使用的时候必须格外注意。举个例子:

新韵“四皆”的入声字:

鳖、憋、跌、揭、撅、捏、撇、切、缺、歇、约。(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是一声字)。

别、蝶、叠、结、迭、杰、节、截、劫、捷、觉。(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是二声字)。

帖、雪、瘪、撇、铁。(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是三声字)。

烈、劣、猎、略、掠、灭、蔑、怯、却、阙、帖。(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是四声字)。

这就是从平水韵传下来,不可更动的诗的声律,在声律上与普通话不是一个概念。岳飞的《满江红》使用了“抬望眼,望潇潇雨歇”,“歇”看似平声,实际上归入入声字。“踏破贺兰山缺”的“缺”字;“空悲切”的“切”字,都在此列。

再看新韵“七齐”的入声字:

积、迹、激、绩、七、夕、一、息、击、膝、霹。(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是一声字)。

笛、敌、寂、急、疾、集、习、惜、昔、吉、嫉。(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都是二声字)。

三声、四声字就不举例了。

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入声字要格外注意。有时候词牌规定要用仄声入声字填,比如《念奴娇》,规定用仄声韵,最好用入声部韵。这是吟唱需要的,并不是阅读需要,又一次说明吟唱是诗词作品要满足的首要条件。

仓颉造字。我们的汉语是先有了字还是先有了声?答案是明确的,我们的祖先是先用发声交流,后用字符记录发声。从有了声那一天起,区分思想的四声表述就出现了,相同的声韵构成了诗,沈约只不过把四声归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这是一次伟大的提高,它决定了中国诗歌史上近体诗艺术的诞生。

依近体诗的规则,每两个为一个节奏,平仄交替。比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燕台一去客心惊。  祖咏《望蓟门》。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杜甫《野望》。

仄仄平平平仄仄。积雨空林烟火迟。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这是七律诗四种首联的首句。前四个字的节奏都是双音词。后三个字必有一个是单音词,正是这种平仄的递用造成了音律的起伏。这就是中国诗的魂。这个魂从汉语发声时就开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