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德,在法兰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识分子形象

 怡儿话书影 2020-09-17

歌德,在法兰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识分子形象

歌德,诞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

浮士德,讲述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浮士德探索人生意义社会理想的作品,有文艺批评家称这部作品和伊利亚特还有神曲有同样地位的作品,是时代的史诗。

歌德是在德国法兰克福也就是他出生的地方完成浮士德初稿的,那么这座城市究竟带给他怎样的灵感,让他用几乎终其一生去探寻真理,并塑造浮士德这样一个充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

歌德,在法兰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识分子形象

歌德,在法兰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识分子形象


1 用60年塑造浮士德,竭力探索人生意义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

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几乎占据歌德一生,一共六十四年。这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背景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剧。

这里有一个不懈追求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虽然他是一个永远在积极进取的形象。但毕竟浮士德是中世纪书斋出来的,有很多性格矛盾。他一边沉溺爱与,去镇压起义有渺小的一面。但又想超离凡尘,向着更崇高的境界飞升。

从书斋到爱情,政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浮士德一路追求真理,坚定无比。我们看到他就好像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的德国资产阶级奋斗史。

当浮士德走出书斋,用灵魂和魔鬼交换,对生命燃起理想与热情,用精神抓住最高最深的东西。

当浮士德老了,走进大自然和现实的人生体验中,开始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封建精神,爱情悲剧从政失败等,让浮士德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土。浮士德仿佛找到了理性王国。

浮士德的反面是一个腐朽否定的形象,那就是魔鬼梅菲斯特,他无时无刻不在引诱浮士德享乐和犯错误,却又推进了浮士德的进取和发展。

拥有不懈追求充满进取形象的形象,和荷马史诗,神曲齐名的浮士德这本书反应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思想和文化发展,呈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从书斋理论到社会实践,从爱情艺术到哲学思想,这当中有丰富的客观和主观辩证发展的关系。

这样一部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和人物形象,歌德是在什么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

歌德,在法兰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识分子形象

歌德,在法兰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识分子形象


2 歌德在法兰克福完成文化熏陶思想转变,创作伟大作品浮士德

歌德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8岁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发表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人们说他是天才,主要是父母的早期教育和自己的坚持不懈。

他的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父亲曾经做过皇家顾问,这样的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早早就受到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法兰克福可说是他的文化启蒙之地,他出身法兰克福的名门之家。

虽然后来,他又曾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的启蒙思想根基来自法兰克福这座美丽的城市,这里有充满自然人文景观的莱茵河,古老的罗马广场还有教堂。这里拥有顶尖的国际顶尖高校,还是德国乃至欧洲的工商业重要城市。

当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接受狂飙途径运动影响,引领到荷马和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开始对民间歌谣学习,歌德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五月之歌 野玫瑰等很多名篇佳作。

他回到法兰克福,虽然实习法律却把热情多投入到文学创作,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前者表现对国家统一和人民自由的憧憬,后者描绘热情奔放渴望人的自然解放,这时他已经感受到市民社会的自私和贵族阶级,以及封建官僚的压制,他最看重的纯真自然本性的女孩也是平庸的,维特感受自己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甚至让一生戎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7遍。这两部作品为歌德赢得了德国和全欧的声誉。后来的很多年,他曾经在魏玛公国宫廷参政为官,并进行数年意大利之游。又与席勒相遇,开启歌德和席勒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

正是这个时期,歌德在法兰克福创作毕生巨作《浮士德》,这部诗剧集中了他一生的思想总结。也汇集了他在法兰克福曾经接受的古典文化教育和后来的思想转变,以及不停探索和思考的精华。

甚至浮士德年已百岁,依然认为,应该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真理,这也正是歌德自身不断追寻探索的人生方向。

歌德,在法兰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识分子形象


3 法兰克福的启蒙和其他城市思想变化,让歌德实现终身探索和浮士德精神

歌德出身法兰克福名门在不同的城市受到的良好教育和思想变化,自身的精神探索,让他成为一个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并且成就了浮士德精神。

直到歌德逝世前最后一年,他都还在写浮士德。这是一部以浮士德思想发展变化为线索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讲述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背景,写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浮士德》表现欧洲近代现实,用浪漫主义写法,思想上在经历中世纪黑暗和文艺复兴之后,渴望回归古希腊审美观,重视现实享受和精神生活。

拥有法兰克福古典文化和斯特拉斯堡狂飙运动等熏陶的歌德,在浮士德一书中用他自己的经历和思想优势把理性主义和古希腊的感性主义结合起来,渴望符合当时社会环境需要。当看到这些都无法满足大家时,他就不断追求,探索真理。这当中充满着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几百年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探索的精神历程。

歌德塑造的浮士德其实是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他是全人类命运的化身。浮士德的探索过程有古典美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也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有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更有政治和艺术的悲剧。

浮士德可以说是歌德的精神探索传记,也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探索历史,灵魂发展和时间精神的产物。歌德不停探索注重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更多是一种对封建现实古典人文的不满。

歌德,在法兰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识分子形象


写在后面

歌德的一生,颇有中国士大夫的气质,虽然身在封建贵族家庭,却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在魏玛公国为官多年,最后却还是以文章成名,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诗剧塑造一直都在探索的人物形象。这样追寻人生意义,渴望自然又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形象。

有人说,歌德之于德国,就等于李白之于中国,也许吧,他们都有诗人的气质都渴望建功立业,最后却把所有的精神探索和激情放在了千古流传的创作中。

相比现代人把创作作为实现经济理想双丰收的想法,和过去更为社会建功立业,创作纯为表达思想情感有不同。古典作家诗人,似乎更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创作更纯粹。又想起中国的词人辛弃疾,原本一心想要上阵杀敌,建立军功,却直到暮年也不能达成所愿,最后把英雄气节都放在了英雄词中,成为一代词坛飞将军。

如此,歌德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他的作品能在德国乃至欧洲,世界影响巨大,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充满探索精神和人文气质,更在于他对作品更注重的是内在的思想变迁,哪怕终其一生去创作这本灵魂发展史的精神巨著,而不仅仅是文辞华美感人至深。于是重视内核的作品总能传送百年甚至千年。

本文王小马儿原创供稿,图片为网络精选

我是@怡话人物,专注分享文化娱乐人物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