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走路once 2020-09-18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丨本文由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岩茶课堂

丨作者:李麻花

《1》

在喝岩茶的鄙视链里,单说自己喜欢喝香气会被人认为肤浅。

新人张生喝了一杯足火肉桂,问这款茶咋不够香啊?

结果得到了一通前辈的“教育”,懂不懂岩茶啊,好茶不喝香,要喝汤水里的骨头啊!

后来,又碰到一位初生牛犊李某四,还在问香不香的问题。

然后也有回怼过去的万金油说辞,喝不出来这是传统工艺吗,懂不懂啊,老茶厂才有这样的味道。

一通唬人过后,后来的新手甲、乙、丙、丁就再也不敢提香不香的困惑了。

这说得很明白嘛,武夷岩茶历来是不靠香气出圈的。

不信,你看,岩茶前辈们总结武夷岩茶的特点,用的是“岩骨花香”作为概括。形容汤水味道的“岩骨”在前,而描述香气的“花香”在后。

这香与水的等级尊卑,早就有清清楚楚的声明了。

再来重温一句古诗,这还是乾隆爷说的原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诺,来瞅瞅。阅好茶无数的乾隆帝亲自盖章,武夷岩茶喝的是骨鲠,没提到香气。

喝茶喜欢喝花香的,多喝茉莉花茶就够了,那肯定比岩茶要香得非常多。

歪个楼,据史料载乾隆喝过这么多的贡茶后,最钟意的还是茉莉花茶。

作为满人出身的清帝,平时吃的满汉全席,牛羊荤肉不断,自然离不开一杯香气浓丽的花茶来解腻,清新口腔了。

但这喝岩茶,也没哪位名人名人公开提过,要喝香气的嘛。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2》

所以,好岩茶真的不看香气?

事实上大家可千万不能被带偏了去,“岩茶似乎不需要太香”只是张掩护牌而已。

君不见,每年有多少没有香气,或者香气寡淡的劣质岩茶,顶着这样的挡箭牌出道。

用雨水青的水仙,做出来的成品不够香闷味重?

不要紧,添多一把火,做出带柴火味的就好了。有人问就说是有木头气息的老丛,**老丛水仙就是这样的味道,只是你没见过世面。

一番偷梁换柱,雨水青做成了“假丛”。原本卖不出价钱的雨水青,悄然之间就成了值钱的“老丛”,只不过是假的

摇青时,摇坏了好几桶茶肉桂,茶叶做坏了怎么办?

索性一焙到底,一下直接干到高火,大手一挥,将香气直接灭了。反正江湖有“好茶才能耐焙火”的铺垫,岩茶不需要靠香气,直接去掉苦的、涩的,香的,杂(味)的全部焙掉。

结果出来的是一款怎么闷都不苦不涩,喝着像是白开水的一样的效果。闷不苦,还有汤色(酱油汤),挺好。

肉桂的成本太高,结果添了其它小品种进去后,没了桂皮香辛辣感,只有浓浓花香该咋办?

俩字,简单。就告诉他们肉桂分桂皮香、花果香不就行了。市场现在都流行做花香,咱们就跟上去做,肯定是没问题的。

非要老古板的按着史料记载的宣讲桂皮香辛辣感,那早就OUT了,跟不上岩茶的新时代。

……

面对轮番别有用心的误导,若非是定力和定力足够的茶友,未必能hold得住。

稍微一松懈就会入了套路,岩茶不需要香气!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3》

关于岩茶不需要香气,还有2.0版本。

有真有假,真真假假,魑魅魍魉难辨真形。

“香得发腻的岩茶,都是烂大街的便宜货。”

“老茶客都讲究喝汤水,喝香气的那些都是外围不懂茶的人,太浓的茶香反而会影响到岩茶汤水和滋味的审美。”

“岩茶要越焙越熟,火功要越高越透才越醇厚,鱼与熊掌不得兼得,为凸显岩茶的骨头和浓厚感,当然要牺牲掉一泡茶的香。”

……

武夷岩茶的圈子里,不乏这样高举“岩茶似乎不用香气”口号的人,误导了一大票的新手。

实际上,论起现代武夷岩茶的走红史,茶香可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功臣。

资深的老茶客们,可以多回忆一下历史。

多年以前,福建茶在大江南北广受欢迎的不是大红袍、牛肉、福鼎白茶,而是铁观音、茉莉花茶和红茶。

传统工艺里头,一次就能焙成型的岩茶,汤水浓厚如酱油汤。除了个别地区外,基本上是孤芳自赏,无人问津。

现代武夷岩茶的真正起家与走红,始自清香型大红袍的问世。

认真说起来,从清香型铁观音到清香型大红袍。

再到现在的“安溪大红袍”创新,不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不过让省内省外,天南地北的客人爱上喝岩茶,香气始终是一张最好的宣传牌。

如果当年,岩茶制作时没有改变工艺,走的一直是传统路线,香气不凸显。那么岩茶这颗明珠待到世人发现,还要再迟上很多年。

现如今回过头去看这一步,毫无疑问这是一招稳棋。

清香型大红袍的出现,让很多外省人发觉,原来岩茶也能做得这么香,香得千姿百态,一下子就让人迷倒在它的石榴裙下。

而非是让岩茶就是“火茶”、“炭烧茶”、“重口味茶”这样的旧印象,挥之不去。

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

香得不重样,风味特点一应俱全,兼顾了茶香与汤感,走多样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是岩茶的正确路子!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4》

岩茶的品种众多,并且对应不同的山场、火功。

品种香+山场香+工艺香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可以说打遍茶圈,难遇敌手。

论茶香的丰富性,栀子花香桂皮香木质香丛香蜜桃香奶油香焦糖香等等,比主打兰花香的铁观音,有看头多了。

这么有实力的香气,老天爷特意给出的天资,干嘛要浪费掉。

有喝茶经验的朋友都知道,遇到一泡不知底细的茶叶前,最好不要贸然入口,要通过茶香来大致判断出它的品质好不好,值不值得喝。

如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样,闻香识茶,很要必要。

毕竟,一泡香气高扬,清尘脱俗,落英缤纷,群芳灿烂般的好茶,在啜入茶汤前,先闻到这样舒服的香气,任谁也没办法拒之千里。

更何况,做岩茶时,将香气牺牲掉更能突出汤水和“骨鲠感”的说法,更是鬼话。

虽然,武夷岩茶在加工时,伴随着火功的加深,越往下焙火,茶叶内部中低沸点的香气物质会有所损耗,但不意味一泡岩茶达到足火,或者火功达到茶农认为的饱和状态后,会没有了茶香。

万物有相生相克,茶叶里的各物质比例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岩茶在焙火时,直接粗暴的一把火焙上去,一焙焙到底,牺牲掉的远不止是香气,还有带来汤水稠滑醇厚的物质,最终只剩下浓重的炭火味,整款茶形容枯槁,了无生机。

实际上,负责任的老前辈在教你喝岩茶时,他们口中提到的“岩茶不需要太香”,往往特指的对象是正岩坑涧茶。

种在坑涧内的岩茶,接触到的日照时间短,光照温和,成品特征是茶香细幽,隐而不发,藏在了汤水里。乍一闻不太香,但喝起来每一滴的汤水里都裹着香气。饮之,满口生香, 回味无穷。

和正岩坑涧茶处于对立面的,则是外山茶冲天、妖艳、如庸脂俗粉、廉价香水般的香气。闻起来香得晕人,但喝起来没有内容物,茶香不落水,高香而轻薄浅浮!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无论大红袍、水仙、肉桂,喝岩茶只喝香?难道我是肤浅了吗?

《5》

喝岩茶喜欢喝香气,不是件丢人的事。

要知道,从大的环境看,这几年的武夷岩茶焙火,流行“保香炖”。

换大白话理解,就是既能保障茶香,都能炖出汤感的工艺。

武夷岩茶不能缺少香气,是圈内的共识。

香,清,甘,活,是武夷岩茶的四字箴言。

品质上乘的岩茶,注重有香,有水,有韵。

所谓“好茶不看香气”,完全是将人误导到姥姥家去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