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平南湖书院考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富平南湖书院考

文/彭辉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或官办的教育场所,始创于唐,兴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而明洪武至清康熙间,朝廷对书院基本采取打压抑制态势。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朝廷重视,书院再度兴起,其时书院的主要功能已变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富平境内的南湖书院、通川书院、锦屏书院、西魏书院、金粟书院、东壁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先后创建的。

南湖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时任富平知县乔履信(字实夫,号敦峰,河南偃师人,雍正庚戌科进士,雍正十三年到任,乾隆五年编纂《富平县志》,史称《乔志》,在任六年,是为名宦)首倡并捐养廉银,“度地于城之东南,地势高敞,北望明月(山)、频山,南依荆原而对南湖,左右暎带漆沮(河)、泽多(泉)诸水,因颜曰南湖书院” (乔履信《南湖书院记》)。南湖书院故址在窦村堡西门外丰泉附近(即今原富平硫化碱厂院内),占地四亩七分,建有讲堂、退庭、后室各三楹,院门一楹,斋房八间。督工善其事者有本县贡生赵有徽、监生窦希韩、文学杨元勋、耆老刘尔瑛等绅士。又本县监生窦希韩、乡绅党孔见、窦玉瑺、杨之玑、杨玉等共捐学田地六亩三分二厘,以资补贴学杂费。南湖书院落成之日,知县乔履信意满志得,即兴吟诗《南湖书院落成誌喜》一首:“落成精舍县南东,泼眼秋光绕槛栊。山水几重开晓望,宫墙数亩傍涯通。/敢将画宇夸翚鸟,聊喜茅椽庇雨风。会有奇才相慰藉,莫怠鳭饬事无穷。/近年湖水的新名,助我开堂水上成。路人幽篁绿曲径,门依野树对层城。/竹愙晴射烟霞色,芸阁宵传雅颂声。遥望横渠人未远,杏坛事业鲁诸生。”

南湖书院是清代富平境内第一所“研究儒学、传经授业”的官办书院,规格比较高。书院山长择举人或进士出身德高望重且文行兼优的名儒为师。首任山长为乾隆丙辰科进士、原任山东兰山知县唐若时,字元登,号寿泉,渭南仕东北里(今下吉北部)人,自幼家境贫寒,酷爱读书,雍正四年与父亲同榜中解元,乾隆元年(1736)考中进士,历任广东鹤山、山东兰山等县知县,为官清廉,颇有政声。致仕后受聘于富平南湖书院山长,主讲儒学数年。南湖书院入学考试相当苛刻,非常重视学子人品德行,须品学兼优,优中选优。首批考录本县品学兼优的肄业诸生(童生、生员,贡生、监生)四十余人,进学期间的伙食标准和住宿条件也远比县学高。书院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诸生或以治学为务,或以科举为务。也有举人出身的访问学者,慕名拜师而来,潜心研究儒学,经过深造又再次参加会考,进而取得进士功名的。

南湖书院第二任山长为乾隆乙卯科举人、原任江西长宁知县窦凤辉,字竹亭,富平东屏堡人,乾隆二十四年(1735)考中举人,学识渊博。“素以诗文为性命”,尤以古文著名,时人推为“文坛哲匠”。深得时任富平知县吴六鳌推崇,聘为南湖书院主讲数年,乾隆四十三年参与修纂《富平县志》,有《韫山堂诗文集》传世。吴六鳌,字拚堂,江西宜黄县人,举人,原任宝鸡县知县,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任富平知县,“勤能廉干”,曾重刻明万历甲申《富平县志》,并续修《富平县志》,史称《吴志》,后迁任兴安府知府。


乾隆中,南湖书院山长为江苏武进籍举人管世铭,字缄若,号韫山,满腹经纶,深通律令,受聘山长主讲南湖书院数年,循循善诱,殚精竭虑,与学子感情深厚。辞行前赋诗《留别南湖书院诸生》:“城南频揖鲁诸生,晓日春衣湖上行。跋马到门先一笑,杏花风外读书声。/绕楔扶疏竹树嘉,棠棃舍蕊牡丹芽。不知身手何人健,添种灵和殿里花。/半规破砚三钱笔,屣履争趋月旦门。早识交深滋别泪,不轻肝胆向人论。/敢懝传衣付后尘,一编初不斗时新。乌皮几畔如相忆,披卷依然对故人。/一代孙扬(指孙丕杨和杨爵)有大名,关中豪杰李天生(李因笃)。枌榆未必无耆旧,莫舍家鸡事远征。/西亳乔公(乔履信)遗爱留,规模重大记崔侯(崔龙见)。他时殂豆邦人永,庑下远闻赵德(唐潮州学正)不。”乾隆四十三年(1778),管世铭考中戊戌科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郎中,充军机章京,有《韫山堂诗文集》传世。

嘉庆间南湖书院山长不详。道光间南湖书院山长为江苏金坛籍副榜(乡试第二榜)举人、书画家王蘭谷,字孟祥,号秋芬,“长于诗赋文词,善启后学,由副榜主讲南湖书院,文名洋溢”(《樊志》儒学卷)其时门下学生中举者多人。咸丰二年(1852),王蘭谷考中壬子科进士、选庶吉士,官至鸿胪寺少卿。咸丰间南湖书院山长为咸丰辛亥恩科举人何文蔚,字豹南,富平卧龙村人,咸丰元年(1850)中举,“经明行修,主讲南湖书院几十载,循循善诱”(《樊志》儒学卷),深得学子爱戴。同治初 “回回乱”蹂躏富平,何文蔚“勷理城防,以劳绩保举知县,改授陇州(甘肃)学正(教育局长),兼五峰书院主讲,“教泽洋溢”,卒于陇州学署,有“德教碑”褒之。

南湖书院在关中久负盛名,历代县令尤为重视,多次拨款或拨学田地,以修缮书院或充学杂费之需。清乾隆十七年(1752),时任富平知县李世恒(字星门,山东德州人,进士出身,乾隆十二年任富平令,在任七年,修城办学,赈灾支军,颇有政声,是为名宦,后迁兴安州知府)拨河滩地及捐买地二百八十亩,本县绅士杨玉再次捐地五十亩。乾隆三十九年(1774),时任富平知县崔龙见(山西永济人,进士,乾隆三十八年任富平知县,后迁乾州知州)拨元陵、定陵余地一千二百亩,募银六百两。前任知县苏燕(河北交河人,举人出身,乾隆三十六年到任)捐银二百五十两给商民营运。以上学田地租息及营运费年收入白银约一百九十两,均用于书院修缮及学费开支,崔龙见《南湖书院增设修金膏火费记》详载其事。道光三年(1823)知县龚定国(昆明人,嘉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三甲第三名,道光二年六月任富平知县,仕终甘肃凉州府知府)拨地一百六十一亩,又劝捐修缮书院,本县生员李必荣捐膏火费五十金。南湖书院倍受官府恩惠,学田广袤,资费充裕,其特殊地位及规模可见一斑。


富平老县城东南强梁塬北麓,古有丰泉,亦称稻地泉,又护城河水涌入,淤积一汪碧水,人称“南下池”,乾隆初更名为南湖。湖之东北玉带桥,桥上玉带渠贯东西,桥下湖水穿南北。春日驻足观南湖,天水一色,碧波荡漾,荷花盈盈,鸟翔鱼跃,两岸垂柳万千条,麦田绿茵放青香,玉带南湖相辉映,桥上桥下水流长。若逢雨霏,云雾缭绕若仙境,“杜鹃声里雨如烟”,又有南湖书院书声朗朗,风声雨声读书声,恰似一幅自然天成的绝美画卷,素有“南湖烟雨”之美誉,是为清代富平八景之一,多有文人墨客到此驻足观赏。甘肃伏羌(今甘谷)人周賛文(似为《乔志》绘图者,官职功名不详),于【南湖书院图】题款曰:“下池易名南湖,始著一碧涵,天空明可鉴晴色,固尔佳绝。至于烟雨迷离,林塘隐约更觉幽,旷绝伦恍置潇湘江上。”清乾隆间名宿张雄图(洛阳人,举人,曾校订乾隆五年《富平县志》,后任长沙府官吏,主修《长沙县志》)受邀与富平知县乔履信同游南湖,深为南湖景色陶醉,即兴赋诗《南湖烟雨》:“南湖一碧本如天,细雨空濛更可怜。石燕冲花云叶乱,梁鱼出水浪纹圆。高低翠合峰峰隐,远近青浮树树连。最好风吹烟影破,书声遥送过前川。” 知县乔履信《南湖书院四时吟》云:“一湾绿水护门前,残雪含窗带晓烟。桃李怯寒新绽未,东风已放草芊芊。/閒揭南窗一抚琴,熏风有谱正堪寻。前溪菡萏(荷花)花初放,细把清香助冷音。/砚北菊花早放香,城南草色半青黄。砧声冷伴书声起,雁鸟遥空字几行。/窗前流水又成冰,寒色全分入夜灯。注酒瓶梅香欲透,春光浮动雪犹凝。”清代名宿张雄图和诗曰:“晴辉飞入小窗前,草色连窗吐碧烟。可信寸怀生意蒲,春风吹处已绵芊。/声声水弄不弦琴,千个竹莲梧十寻。把卷长吟欣昼末,雏莺偏解和清音。/芳桂连阶浥露香,雁声寒叫月昏黄。乍疑蕊榜新标出,云外高悬第一行。/一条溪水蹙蛟永,倒映玄堂半夜灯。界破青松拖白练,欲偷句法仿徐凝。”

南湖书院独占鳌头,人才辈出,堪为富平教育史上的丰碑!然清同治元年(1862)关中爆发“回回乱”,富平惨遭蹂躏,存世124年之久的南湖书院被焚烧为废墟。昔日殿堂巍巍书声朗朗之景象再也不复存在,邑人学子无不扼腕痛惜!

七年后,即同治八年(1869),时任知县江汇川(湖北郧县人,廪生出身,同治七年十一月到任)于县城内东南角“富厚仓”改建书院,更名“湖山书院”,共耗银五千余两,新建教室、宿舍、伙房等院舍五十余楹。将原南湖书院学田地亩,仍划归湖山书院所有,又“筹资以膏火(学费)”,以资聘请老师及书院学费之需。光绪二年(1876),藩司(陕西行省府衙)发给五百金,本县筹拨“斗用钱”一百六十万,又拨义仓变价钱百万。此后知县萧德钟(湖南安化人,监生出身,光绪七年七月任富平知县)捐养廉银十二万。知县焦云龙(山东长山人,进士,光绪十三年六月任富平知县)捐养廉银二百金。本县乡绅、耆老及商户亦“乐为补助”捐款,湖山书院日渐兴盛。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朝廷兴办新学,遂改湖山书院为富平县高等小学堂,今名莲湖小学。(2016.12.30)

附:富平南湖书院

现在,富平人文化传媒孙文雄等人在2016年12月正式在民政局注册南湖书院,旨在创建恢复富平南湖书院,唯国学、文化、艺术之荣耀传承。以现代方式运作,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底蕴为基,从事国学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弘扬。期能拾遗补缺,为现有群众文化和教研机构之不为。承续先绪,无愧先正,有助后学。惟尽绵薄之力,一起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续写新的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