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年的柿饼,经历了什么?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这些年的柿饼,经历了什么?

作者:党凯锋  

柿饼,对富平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理解的透透彻彻的,可以说是百里挑一,能写出来的,又得来一个百里挑一,就如沈括所写雁荡山一样“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懂得不屑写,写的未必懂,所以我就是万里挑一的一个好事之徒!

从我记事起,柿饼就伴随着我,因为外婆家就在柿饼绝佳优生区,富平县,曹村镇,马坡村,这是个小小的村落,在山坳里零零散散的坐落几十户人家,几乎家家住的是窑洞,分张户和马户两大家族,张户都是我亲戚,我要是把妈妈的堂哥都算上,有八个舅舅。

相比于南边,马坡贫穷一些,被人称为北埯,一个颇带歧义的词,但是就是这个北埯的姥姥家,却是我童年快乐的源泉,因为这里盛产南埯没有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杏,桃,石榴,柿子,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使得这些水果都口感极佳。

柿饼,是这些美味中的一种,是一种干果,其加工历史的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柿饼加工的设备在变,但是其核心的工艺没有变,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才会形成这种美味。我小时候见到的柿饼和现在的柿饼还不大一样,我见到的是按同心圆的样子一圈一圈摆放在水缸里的,是合儿饼,是把柿子两个一合,捏成圆形,柿柄相对,两个柿子相依而偎,像对恋人。

那时候柿饼产量极低,因为柿子树比较少,只是屋前地头零散几棵,做柿饼也主要是为了逢年过节走走亲戚,一年也就弄那么一水缸左右,和现在的产量没有办法比。
所以当时的柿饼也就流行在富平北部,而且仅仅是和山里有亲戚的人能见到,当然,柿饼做多了,也卖一些,当时我印象的价格是一块多,后来,每年供不应求,价格高了,有利润了,做的人也多了,柿子不够了,就去周边买柿子,铜川耀县,到处跑,开个拖拉机,几家合伙,几天才能收一车,回来分摊,一家只匀的一架子车。一斤收的两毛钱,四斤柿子做一斤柿饼,卖一块钱,一斤也就四毛钱利润的样子,至于人工,在当时从来没有人计入成本,但是冬季农闲,能做些柿饼补贴家用,也是蛮不错的。
柿饼的价格就这样维持着市场的动态平衡,直到柿饼流入西安市场,这个平衡才被打破,当时柿饼进入骡马市,回民街,卖价也不过两块,但是这个价格已经让人们欣喜了,于是柿饼就乘坐班车、顺车、货车、拉石灰的手扶拖拉机一路摇摇晃晃的到达了西安。

当时柿饼的包装就是16个柿饼,8对合儿饼,麻纸一包,纸绳子一绑,没有商标,没有名字,光秃秃的看着寒碜!舅家曾经有过麻纸不够用报纸包的,用洗衣粉箱子装的经历,都被卖家不客气的训斥退回。
这样的平衡又保持了很久,总之借助柿饼,当地人能赚些钱,过个好年,但跟发财致富,还离着十万八千里!
直到这个贡品级别的美味被韩国人发些,事情才出现了质的变化,这个时间段大概在2000年前后,韩国客商开始大规模收购柿饼,几乎照单全收,价格跳着台阶2.3.4.5元,最贵的时候收购价到达了6元。收购商是一个朴姓韩国人,大家喊他老朴,中国通,汉语很溜。韩国客商的介入,当地的柿饼加工行业进入了一个新高度,大家开始种树,增加产量,一时间,马坡这个小地方,家家户户做柿饼,家家户户奔小康。但是好景不长,客商是精明的,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他不是大老远从韩国跑过来扶贫的,他是个商人。

我把韩国客商时期分为四段,第一段,蜜月期,当时柿饼价格留给加工户的利润空间还是不错的,柿子的价格五六毛,四斤做一斤,硬成本就是两块多,收购价四块,就有接近两块的利润,朴实的农户们从来不把自己的辛苦算进成本,这样平衡维持了有四五年!
第二阶段,韩国客商主导期,随着新植柿园逐步挂果,柿子收购渠道成熟,加工户暴增,柿饼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到了供大于求阶段,韩国客商开始在收购价格上严格控制,他们通过调研市场,对当年的柿子价格和人工成本进行核算,然后收购价格只比成本稍高,基本把农户的利润控制在五毛到一块每斤,当然也有脱离韩国客商,以其他渠道销售的,但是第一数量小,第二市场面窄,柿饼的定价权还是把握在韩国客商手里。
第三阶段,交恶阶段,2012年,韩国客商由于2011年柿饼收购量大,有存货,所以2012年收购量收缩,收购时间缩短,加之2011年收购量大造成的市场信息,导致2012年柿饼产量空前的大,柿饼大量滞销,这个大家可以在2012 年的新闻里看出。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农户们开始把眼光放到了全国各地,一时间,各种包装,各种渠道,网络营销,农户艰难的寻求着解决途径;亲戚朋友在那里,市场就在那里,儿女子孙在那里,柿饼就会在那里,朴实的人们带着朴实的产品,带进了单位,带进了小区,带进了朋友圈,带进了超市,带进了批发市场,带进了街边小摊。年底时候,基本家家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了困难。经此一劫,农户茅塞顿开,眼光长远了,思维拓展了。
第四阶段,市场健康期。2013年开始,韩国客商失去了价格控制权,市场开放了,定价自由了,客商多元化,农户直销增多了,淘宝上的柿饼卖家成千上万。

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富平这个地名,一下子进入了人们视野,柿饼也进入了2016年春晚;两个月前,一档“柿子红了,农民笑了”的节目在中央二套《生财有道》播出;柿饼一下子成了一个倍受推崇的美食,原来富平人吃,后来陕西人吃,现在全国人吃,甚至漂洋过海了。

希望这个美食,承载着富平人民奔向小康的梦想,也把美味送到您身边。

富平人征稿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