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三幺台”

 心然的原香 2020-09-18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电视里在讲贵州遵义的三幺台。

三幺台,是请客的三席吃食。第一台是喝油茶。客人来了,问候的意思。猪油渣和茶叶煎炒熬制的汤,叫油茶。桌子上摆着当地的山货,是喝茶的点心。第二台是酒席,上的是下酒菜,也就是各种卤菜。客人来了,把酒言欢。第三台是饭席,上的是大碗热菜。吃饱喝足后回家。

看三幺台的时候,我想起故乡,想起了儿时。

过年,客人来给爷爷奶奶拜年。

奶奶连忙从坛子里摸出麻叶,又打开箱子拿出京果麻枣,装满两盘,放在小桌子中间。倒两杯开水后,把开水瓶放在爷爷脚边。

让爷爷陪着客人喝茶。

客人和爷爷,穿着新衣服。其实也不叫新。这身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拿出来穿。他们的手,一年四季在土地上刨,是粗糙的,有些脏的。他们说着的话,是关于种植的,收成的。

但这丝毫不影响什么。拿来拿去的,全是人世间的人情味。

这时候的奶奶呢,从水缸里摸出糍粑,准备煎。

乡下妇女,能把糍粑煎成焦黄,且一块一块不粘连,就说明她能干。

奶奶就有这样的能干。

菜油煎出的糍粑,黄霜油亮,仿佛裹了鸡蛋液。盘子里一块一块摆好,撒上白糖,端上饭桌。

拆下茶点,开始吃热糍粑了。

糍粑上的糖往下掉,怕糟蹋,客人也好,爷爷也好,就用手接着,再倒进嘴巴里。

我蛮怕这个时候,奶奶喊我吃糍粑。糍粑黏在碗里,越凉越黏,不好洗。奶奶的喊声很急,而我却不喜欢吃。

吃完了糍粑,奶奶开始准备第三席,也就是最隆重的一席。

卤藕,卤海带,卤鸡肉,卤猪肉等等,加些大蒜炒炒,就是很香的菜肴。还有腊肉、咸鱼。总之,要摆满餐桌。

每一个来拜年的客人,都要经过这样的三台席,主人才会认为是招待好了。

孩子出生,娘家人去送祝米。

放下挑去的礼物,去房间里看看产妇和婴儿后,客人被请上桌。

第一席,是喜团。

喜团就是汤圆。不是煮,而是蒸。

客人挑着挽着,走了很长的路,累了,先用蒸喜团招待。

喜团要趁热吃,刚刚出锅的蒸喜团连着蒸笼一起放在桌子上。揭开笼盖,热气和着糯米的清香味儿四散开来,直往客人的鼻子里钻。一个个喜团雪白玲珑,晶莹剔透,灵灵醒醒卧在白净的纱布上。夹一个,在主人事先摆下的碟子里蘸一点糖,温软甜糯。

第二席,是四盘两碗,垫垫肚子。

那时候,豆腐千张是一盘菜,藕丝是一盘菜,黄花菜炒肉是一碗菜。那菜用今天的眼光看,平常极了。可那个时候,这一盘一盘菜,是请乡间厨师前来制作。一盘一盘菜,用茶盘端出来时,冒着热气和香气。有专门的东道,按规矩摆菜。主人在围裙上擦手,脸上堆满笑,劝客人多喝酒多吃菜。

那些菜,那些人,那些场景,那些礼性,庄重极了。

所以,孩子们就愿意跟着大人去送祝米,去做十岁,去吃长火。也就是,去感受浓浓的人情味。这人情味,在心里留着,到了今天,就是乡愁。

四盘两碗过了后,是十大碗,属于第三席。

十大碗的菜系浓重些,有蒸肉蒸鱼,有扣肉丸子,有花生米和甜汤。大人们顾不上自己吃,总是先给站在身后的孩子夹。

花生米,现在的人一听,会嗤之以鼻。那个年代,花生米是稀罕物,贵重,酒席上才有。席间,有人掏出香烟盒,剩下的两根,一边耳朵夹一根。舀几勺花生米,带回去给那没有跟来的孩子吃。

经过这三台席后,客人酒足饭饱。此时,暮色到来,大家陆续离去。

我们的文化,很重视“三”这个数字。《三字经》里,有这样的句子: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还有民间俗语里的:事不过三。老子《道德经》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祭拜的时候,点三炷香,磕三个头,拜三拜.....

总之,这个数,很神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