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人素来讲究重死观念和丧葬形式,历史上以玉殓葬、以玉盛葬的壮举,竟发展成举世无双的奇观,那便是葬玉习俗的盛行。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殓葬,施覆于人体各部位除了可以保护尸身不腐,维持生前的尊贵与荣耀外,还可确保灵魂永存,与天地同在。 《汉书·杨王孙传》中记录,杨王孙从批评的角度说:“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 《抱朴子》(西晋·葛洪)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这些记载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 汉朝是历史上“我为玉狂”的时代,葬玉制度步入黄金时期,并催生了一系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组合。 世人眼里金缕玉衣应是汉代诸多殓葬玉器中最高等级,其实有着更“至尊无以加”地位的非“镶玉漆棺”莫属!据考古资料分析,有金缕玉衣的汉墓未必都有镶玉漆棺,但出土镶玉漆棺的墓葬皆有金缕玉衣,说明其等级非常之高,代表着汉代帝王一级的最高葬制。 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因同时出土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一度名声大噪!由于被盗,偌大的墓室满目疮痍:棺木被蛮力撬砸,金缕玉衣被抽丝剥茧,加之墓葬千年来多次进水,已盗掘敞开的棺体被积水浸泡解体,残散的棺板和镶贴在棺体上的玉片随积水四处漂移,整棺残损殆尽,现场共清理出近2000片零散的玉棺片…… 如何恢复面目全非的镶玉漆棺更是倾注了几代文保人的心血,此棺的主体框架是一具髹漆木棺,使用榫卯构造,紧密牢固,只是比普通的木棺更奢华在棺体上多贴了一层玉片。1999年徐州博物馆根据对其“推理复原研究”的初步方案进行复原后引起轰动,曾是形体最大,最为华丽的一具镶玉漆棺,因此它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玉片镶贴棺外的模样。 ![]() 首次复原的“镶玉漆棺” 随着我国汉代王陵考古工作的进展,从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的镶玉漆棺,到1995年徐州楚王陵墓中的大量玉棺片,再到2012年大云山汉墓出土了形制清晰的镶玉漆棺,对其基本形制和构造、以及棺体上玉片的镶嵌位置,已逐渐深入明了。学界业界对狮子山玉棺玉饰镶贴内、外问题给予关注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玉片贴棺内更趋合理。 ![]() 徐博文保科技团队修复“镶玉漆棺” 2018年徐州博物馆借助展陈提升契机,编制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启动二次修复镶玉漆棺的工作。 2019年“脱胎换骨”的镶玉漆棺“盛装亮相”:整棺长278厘米、宽高各104厘米,总质量约700千克。 ![]() 新复原的“镶玉漆棺” ![]() 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是各式几何形青玉全部镶贴于棺内,共2053片,这与汉代葬玉性质完全吻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古人“永生的居所”,镶贴在棺内的玉同时和金缕玉衣、在某种意义上更像一层或两层“玉蛹”,楚王期冀在其尸身得到保护的同时,能够破蛹而出,蜕变为身生毛羽的仙人,也同汉人观念中仙人的形象恰恰吻合。 ![]() 更极尽奢华的是,两内侧板璧形图案好孔上,装饰10个鎏金铜泡钉;另有大、小金泡钉共计826颗,分别匀称饰于有钻孔的玉片上,共重约1.5千克。玉光、金光交织辉映,瑰丽炫目,整棺工艺繁复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咂舌,其神秘磅礴的不凡气势,堪称汉代鸿篇巨制! ![]() ![]() 最新复原“镶玉漆棺”内部 由于汉代后期玉材匮乏,镶玉漆棺制作耗费的财力超乎了诸侯国乃至汉王朝的承受,因此东汉在规范丧葬礼仪时被摒弃,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葬具。 ——文章转引自徐州博物馆公众号 |
|
来自: 行者aw7sg93q3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