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0卦观卦:卦辞“盥而不荐”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20.1卦辞

【原文】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白话】观卦所处的时序是中秋八月,庄稼果实饱满树木成材,丰收获利万民得见。对应自然界是大山高耸于大地,高山仰止。引申到人事和国家层面,则是刚中的九五之君犹如大山高居朝廷,治蛊改革的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制定的改革新政张贴在宫廷两旁观阙供民瞻仰,同时君王居高临下也在观照风俗民情。

以此引申到普遍的观察之道上,民观君观天,君观民观天,天观民观君,观察事物要具有洞察力,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要观其本质,犹如猫头鹰在黑夜中觅食,也像鱼鹰在水中捕鱼,都要切中要害。

圣人选择祭祀大典,来阐释观察之道的宗旨,大获丰收后君王祭祀天地神灵,民众聚集到宗庙观瞻祭祀大典,同样蕴含着深邃的观察哲理。祭祀前净手的礼节,是要表达对天地的至诚之心,通过观察祭祀者的净手过程,就能感受到他是否真诚,还未等到进献祭品繁琐的礼仪,观众的诚敬之心已肃然而生。

祭祀大典的气氛,感染到了观瞻的民众,君王居于万民之首,高高在上威严肃穆,尚且要敬天畏地。臣民在下受此感化,心悦诚服。君王“颙(yong)”臣民“若”,彼此交心,跟随君王一起顺从天道,故称“有孚颙若”。

对应到治蛊改革的进程,观卦是展现改革的成果和新政,进一步统一全民的思想,此时如果还有人认不清形势,残余的蛊毒继续危害社会,就不得不进入下一卦噬嗑卦,只得用刑罚的手段来解决了。

【解读】

20.1.1”字本身就解释了观卦卦名的由来,以及观卦的大义。

”的繁体字为“觀”,最早写作“雚(guan)”,没有右边的“見”字,后来金文字形在右边加了个“見”,强调“观察”之意。“雚”有两层含义,其甲骨文字形像是一个“猫头鹰”,其次,“雚”还指一种抓鱼的水鸟,俗称“鱼鹰”。上边草字头表示在水边草地,中间两个方框或圆代表两只眼睛,下边“隹(zhui)”字表示“禽”,长尾禽叫“鸟”,短尾禽称“隹”,“隹”的本义还有高、精、尖,聚焦等意思。

首先,“雚”指猫头鹰之类的鸟禽,猫头鹰有什么特异功能?威严且眼神好,能在蒙蒙黑夜中红外透视猎物。

“雚”,还是一种抓鱼的水禽,水鸟要抓水里的小鱼和昆虫。大家都有类似的生活常识,水面“折射”光线,从上面看到的鱼的位置和实际位置有偏差,照此下去一定抓不到,只有偏开一点距离才能抓到鱼,水鸟和鱼鹰天生就有这种本领,稳准狠能够一击中的。

 虽然本卦中没有猫头鹰和鱼鹰的卦象,但上互艮卦为“山”,上巽卦为“高”,山势高耸,高山仰止,用“雚”字比拟观察之道,也无不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正好符合观卦所要描述的观察之道的真髓,观察事物要观其本质,不能只观其外表,没有猫头鹰和鱼鹰之眼的具体卦象,反而能够体现观察本质的奥妙。

20.1.2观卦展示了众多的“可观”之象。

孔圣人《序卦传》曰“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上一卦临卦的《序卦传》说“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从庄稼丰收的时序季节,高山出平地的自然地理和君王出世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现“大观之象”。

首先是说农业大丰收,观卦所处的时序是中秋八月,庄稼丰收,下坤下互坤为大地,上互艮为果蓏果实饱满,上巽卦为“利市三倍”为获利,巽为大木,一派丰收景象大为可观。

其次,从自然地理上来看,下坤为地,下互坤也为地,重坤为宽阔平整的大地,上互艮为山,上巽为“高”,合起来就是“高山”,高山出平地。在谦卦中,山藏于大地之下,而到了观卦,高山升于地面,高山仰止。

由此引申到人事上,在上一卦临卦中,二阳下临初和二位,以大临小,君临天下,深入研究,是施予和播撒的过程。经过努力,两个阳爻升到了九五之尊和宗庙之位,高高在上接受万民的观瞻,是收获的成果。上互艮为门阙为朝廷为宗庙,上巽为风为“命”,君王的命令布告和改革新政张贴在宫廷的观阙上,供民瞻仰。

所以,“观”是相互观察,民观君观天,君观民观天,天也在观民观君,下民在下观上,上君居上观民。

观卦和上一卦临卦,都是紧随着蛊卦而来,是治蛊反腐的措施和新政,让民众观瞻,让民众深入了解体会。

20.1.3观察”的实质。

当年仓颉造这个“观”字,为什么含有“鱼鹰抓鱼”和“猫头鹰猎物”的自然现象呢?这就体现了我们中华先民高度的智慧。每一个汉字本身都蕴含着极高的哲理,“观”既然是观察观瞻观物和观己,那么如何观察就成为一个首要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观察一个事物,观察一个人,不能被其表面现象所蒙蔽,知人知面不知心,要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热闹找内涵,就像鱼鹰抓鱼不被偏差位置所迷惑,猫头鹰猎物不被黑暗而遮挡。

我们的先民,在漆黑的夜晚要防备毒蛇禽兽的侵害,面对暴风骤雨震雷闪电洪水干旱等等自然现象而束手无策,面对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决心去揭开谜底。为了生存要观察自然界,与人交往要观察人,慢慢地形成了一种观察的正确方法,那就是全面客观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我们先民的极高的智慧的展现。

观卦讲的是全方位的观察之法,民观君观天,君观民观天,天观民观君,圣人作易,圣人创立易经学说,也是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说卦传》中列举了八经卦的一百一十多种类象,每一个经卦的诸多类象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圣人观察到他们之间有本质的关联,所以就可以归为一类。

20.1.4与道教和佛教中的“”的含义是相似的。

中国人崇尚“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家,儒家道家同属华夏文明,比如道教的庙宇叫做“道观”,而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与华夏文明各有千秋,但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对于“观”的理解。

20.1.4.1佛教的《心经》。

学习佛经,首当其冲是《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流行的这个版本是唐僧所写,唐僧西天取经共取回来了657部经书,如何学习佛法,唐僧撰写了这篇《心经》,概括了佛法的大义,给学佛之人指明了方向。《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总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第一个字就是“”,翻译成白话就是,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和行为,以及针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般若”读作“bo re”,是梵语的“智慧”。“波罗”是梵语的“彼岸”,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西方极乐世界。“蜜”是梵语的“到达”。“多”在梵语中表示程度,已经上了岸。“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运用智慧修炼,脱离世俗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

全经的头一个字就是“”,不仅要“观”,而且要“照”,“观”要观察事物的本质,万事万物虽然各自有形,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最后都归结于“无”。这与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有、无”的阐述是一致的,儒释道有共同之处,说明地球上人类的智慧是有共性的。

20.1.4.2《大唐三藏圣教序》。

当年唐僧从西域取经回来,翻译完六百五十七部佛经,统一了混乱的佛教.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唐太宗李世民和其子李治都为之写序赞许,命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字,就命人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选取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字,刻成了这本经序,不仅文采优美,而且尽得王羲之的书法精髓,所以此序流传至今,成为经书和书法的双重珍品。

提到书圣王羲之,顺便多啰嗦两句,脍炙人口的《千字文》也与王羲之有关,《千字文》为南北朝周兴嗣所编撰,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据唐李绰(chuo)《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和子孙临摹。当把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李世民为《心经》作序,就把佛教与天地自然规律联系起来。《圣教序》开篇写道,“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大意是,大家都知道天地两仪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之人也能看得见它的征兆。但要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能研究明白。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无迹可寻。所以天地的形状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可见佛教的“玄道”,道教的“希夷微”的“天道”,与周易的“神道”,讲的都是天地宇宙自然规律的玄妙之道。

20.1.4.3老子道家的观察之道。

《道德经》第1章云“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54章云“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0.1.5盥而不荐”,圣人借人们观瞻祭祀大典来引喻如何来观察。

为什么在观卦中用祭祀来做比喻,是有其深意的。一是观卦中君子跃居九五君位上九天位,事业大获成功,改朝换代帝王都要祭祀天地,告慰天地先祖,就像第16卦豫卦《大象传》所说的,“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豫卦是雷出地奋,人间君王横空出世。而观卦是展示改革之后的巨大成果,社会国家获得重生脱胎换骨,其意义无异于豫卦,所以也要进行祭祀。历朝历代的“泰山封禅”,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都是人们祭祀活动的文物古迹佐证,在观卦中有“坤地社稷”、“高山”和“宗庙”之象。二是人们要观察事物,就要选取一个最大的活动来比喻,《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大事为祭祀和战争,可见祭祀在古人心中的份量了,古代君王祭天祭地祭祖先的祭祀大典是极其隆重盛大的。三是祭祀大典“礼乐教化”的作用,君王借祭天祭地让百姓观瞻,也是告诉臣民他能与天地沟通,他是替天行道,是“天之子”,臣民要服从天地就要首先臣服于天子,所以圣人借祭祀大典,来讲观察之道是有其很深寓意的。

我们刚刚讲过,观察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么观看祭祀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可以的。

祭祀是与天地沟通汇报工作,第16卦豫卦大象传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天地不接受人类的贿赂,天地视万物为“刍(chu)狗”,不看你的祭品是否丰盛,主要看你德行如何,还看你有无诚心,就像第63卦既济卦九五所言“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禴(yue)祭”,意思是东边的商纣王用牛羊大牲祭天,不如西边文王用微薄的稻黍敬献。古代大的祭祀分春夏秋冬四季,春祭曰礿(yue)或禴(yue),夏祭曰禘(di),秋祭曰尝,冬祭曰烝,《千字文》写道“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描述了祭祀时诚惶诚恐的神态。后来祭祀活动更为繁多复杂,秋天大获丰收牛羊成群,祭祀当然丰盛,“禴祭”是春季的祭祀,青黄不接家无余粮,祭品自然比较简陋。天佑有德之人,所以祭品虽然极为丰盛,但如果人无德心不诚,上天也不会接受的,这一点在《古文观止》和《春秋左传》里记载了很多很多。

古代盛大的祭祀大典主要分为“盥”、“灌”、“荐”三步。

”字读作(guan),下皿为“盆”,上面有“水”,“水”两边的笔画像是人的双手,“盥”是指洗净双手,手不干净是不能碰祭品的,免得亵渎神灵。这一点上世界各种信仰的风俗是一样的,穆斯林的沐浴斋戒,基督教的餐前祷告,佛教徒的焚香沐浴,还有现在的婚丧嫁娶的仪式的前奏,我们常见到的开会前或体育比赛前的唱国歌升国旗等等,其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安静肃穆的氛围,让参加观看之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摒除杂念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久久不能忘怀,这是“观”的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此处的“盥”不是单单洗净手那么简单,而是指包括洗手在内的一系列前奏。

”,指浇酒于茅草上,敬天敬地,这一祭奠祖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经久不衰,此过程短暂而简单。

”,其本义为“草垫子”,后引申为进献敬献,周易中共有两卦出现“荐”,第16卦豫卦大象传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不荐”应与观卦和豫卦的卦象有关,豫卦上震下坤,观卦上巽下坤,巽卦和震卦互为反卦,豫卦有“殷荐之上帝”之象,反卦取反象,观卦则是“不荐”。

”和“”之后,接下来就是“荐”的过程,进献各种酒品牲畜荤素佳肴,品种杂多程序繁琐,看不了多久就会使人热情减退索然无味了,我们在参加各种婚丧嫁娶及其他活动时,都有这样的感触,故称“盥而不荐”。

我们研究了祭祀大典,分为“盥灌荐”三个主要过程,那么作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是只看热闹的“孩童”,还是只注意别人服饰打扮等片面细节的“女子”,还是透过热闹场景看出了其“诚不诚心”的君子,这就是每个人的“观察之道”,接下来让我们先来看看孔圣人观看祭祀大典的感受吧。

20.1.6孔圣人观看祭祀大典的感受。

在《论语·八佾(yi)》中,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di)是“夏祭”泛指“祭祀”大典,“灌”指浇酒的仪式,孔圣人说“我看祭祀大典,从第一次浇酒仪式结束,我就不愿意往下看了”,因为孔子主要观察祭祀之人有无诚心,剩下的繁杂程序实在没必要浪费时间了。

盥而不荐”的取象和寓意我们大概清楚了,就是祭奠刚刚净手,还没有开始祭献贡品的礼仪,我们已经看到了其诚意,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能只看其表面现象,而是要看其本质。

那么圣人是如何从卦象上看出“盥而不荐”的?我们知道周易的宗旨原则是“借天象说人事”,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圣人述彖传大小象传,都是严格按照卦象来系的辞,易经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是空穴来风,包括介词副词语气词,我们只有原始反终,推导出每一个字词的“象”来,那么圣人的初衷就可以窥见了,这一卦一爻的寓意就清晰了,如果暂时还做不到,就只有暂且搁置留待后人。

“盥”是说洗净手,下坤为“釜”引申为“盆”,下互坤为“布”引申为“毛巾”,上互艮为“手”,上巽卦为“白”引申为洗干净。

整个连续的卦象就是有盆有毛巾,手擦洗干净了,就是“”。

细心观察的人,马上就会问,有盆有毛巾但缺少“水”的象,没有“水”怎么洗干净手?问得好,没有“水”反而更加彰显“观卦”的寓意。观卦的核心思想是不注重过程和仪式,只要表达清楚动作和意思就行了,不计较具体的物品,没有必要非用真实的“水”作为道具。这一思想一直影响着华夏子孙,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我们的国粹京剧,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念一句“兵发西凉”,四五人台上转两圈,转眼间就到了千里之外。以前老的电影电视剧中,有很多喝酒的场面,但我们看到瓶子酒杯中根本没有酒呀。我们时常参加一些农村的红白喜事,都有敬酒献茶前的“净手”环节,但大家都是象征性地用毛巾擦一下而已,没看见谁像平时一样真正洗手。

20.1.7有孚顒若”,描述君王威严肃穆,臣民温顺随从的景象。

九五高高在上接受观瞻,与六二正应,同时也在观察万民。下坤为顺,上巽为巽顺,彼此信任,是为“有孚”,此处的“孚”不仅指上下心意相应,同时也表现出九五的威严之态。

”读作(yong),威严肃穆,“顒”是传说中的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长着一副人脸和四只眼睛而且有耳朵,居高临下,有红外透视功能。九五为中正之君为首领为“頁”,圣人在此用到“顒”,就是比喻君王像苍天在上,和猫头鹰一样眼睛锐利能够洞察一切,也告诉君子们要象猫头鹰一样观察事物。

”指温顺的模样,“若”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像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头发,表示“顺从”。《尔雅.释名》解释“若,顺也”,从“若”的字大都保留此义,比如“诺言”的“诺”从“言”从“若”,言听计从。“唯唯诺诺”的“喏”从“口”从“若”,卑躬屈膝答应。

九五为中正之君为首领为“頁(xie)”,坤卦为顺,上巽卦为巽顺都为“若”。是说祭祀大典的气氛感染到了观瞻的民众,君王高高在上威严肃穆,臣民在下被感化心悦诚服,君王“颙”臣民“若”,彼此交心,故称“有孚颙若”。

20.1.8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观卦卦辞只有短短的“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九个字,但其中蕴含了多么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啊,不由得使人赞叹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