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5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16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5.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整体描述远古修道之士的容貌。 上一章说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所以老子紧接着就描述远古的修道之人。“士”是对人的一种美称,“士”字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是有能力的人,比如战士猛士壮士志士学士博士,在《道德经》中还有上士中士下士的称呼。 《道德经》中共有两处“善为士者”,第68章说“善为士者不武”。第65章还有一处“古之善为道者”,两者不同,一个是修道之士,一个是得道圣人。 “微”是行踪不定无迹可寻,在上一章第13章中说“抟之不得名曰微”,对“微”做了定义,也指心灵洁净精微。“妙”在第1章中做了定义,“众妙之门”指的是世间万有的神奇神妙。“玄”在第1章也做了定义,“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象征天空的幽远深邃。“通”是通达,《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么古之修道之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心灵洁净精微,行踪飘忽不定,行为妙不可言,思想幽远深邃,具备了“微妙玄”三个特性。既然能够通微通妙通玄,所以根本不会受世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终能通达于天地大道,是为“微妙玄通”。高深莫测,以至于一般人简直没有办法认识他,是为“深不可识”。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我只能勉强地加以形容,故称“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