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46)《八佾篇》第6章,“季氏旅于泰山”。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祝福新年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r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zn)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原文朗读】

【注释】

旅于泰山:祭祀山川称“旅祭”。古者天子可以祭天下所有名山大川,诸侯只能祭自己境内的山川,大夫以下不得祭祀山川。季氏是鲁国的大夫,按理不能祭祀任何山川,“旅于泰山”不仅僭越了鲁君之礼,更是僭越于周天子,这件事情与前面所说的“八佾舞于庭”和“以雍彻”的性质一样。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又称冉求,小孔子29岁,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冉求长于政事,具有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尤其善于理财,又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总之多才多艺。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第6个年头,60岁的孔子和弟子在陈国,这时候鲁国大夫季康子派人请冉有回去做官,之后冉有一直为季康子做事。论语中提及冉有16次,很多次是挨孔子的骂,这是因为孔子对冉有的期望太高了。最厉害的一次,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但这并没有影响冉有对老师的感情,这主要是由于孔子待人处事公正不偏的缘故。

():同“”,你。

:不。

:挽救。

(zēnɡ)谓:难道说。

泰山:东岳泰山神,五岳之首,从尧舜禹开始历代天子都要去祭拜泰山。

林放: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以知礼著称,他在拜孔子为师前对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在《论语》中提及两次,均在《八佾篇第三》中,3.4章曰“林放问礼之本”,得到了孔子的表扬。

【白话翻译】

季氏将要去祭祀泰山,作为大夫他还没有这个资格,此时冉有正跟着季氏做事,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挽救这件事吗?”,告诉冉有说季氏这么做会惹得人神共愤,迟早要自取灭亡,你阻止他正是救他啊。 

冉有回答说:“我救不了”,孔子叹息道:“唉!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么?它肯定不会接受这种僭越之礼的?”

【解读】

1.季氏旅于泰山发生的历史背景

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孔子68岁回国之后,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第6年到了陈国,鲁国执政大夫季康子派人从陈国请冉有回国做官。之后冉有一直深受季氏信任,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第14年,冉有说服季康子从卫国将孔子隆重接回了国,鲁哀公和季康子都尊孔子为“国老”。

2.孔子用了一个“救”字,告诉冉有要尽到作为臣子的职责

孔子用了一个“”字,而不是“劝告、阻止”等字眼,《季氏篇第十六》中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告诉冉有你作为臣子应尽的职责,是要想办法挽救季氏啊,否则就是失职,不如辞职算了。孔子说,冉有你就不能救救季氏吗?他这样做会惹得人神共愤,迟早要自取灭亡,你劝阻他就等于是救了他呀!

孔子回到鲁国后的几年时间,季康子连续干了几件不好的事,论语中都记载了,况且冉有都作为助手在帮忙实施。比如在《先进篇第十一》中,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在《季氏篇第十六》中,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和子路不仅不能阻止,冉有还为季氏的行为强词夺理开脱,被孔子狠狠训斥了一通。

那么冉有到底能不能阻止得了季氏的作为,从常人的角度看很难,因为冉有是季氏的家臣,有时候身不由己。冉有有自己的难处,一方面不得不听命于季康子,另一方面还得挨老师的骂,里外不是人。所以在《雍也篇第六》中,冉求曰:“非不说(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辩解说“不是我不赞成老师的说法,实在是我力所不及啊”。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rǔ)画”,孔子说“真的力所不及者,是半路上筋疲力尽实在走不动了,你却不一样,你是还没有做就有所畏惧,根本没打算去做呀,自己给自己画了一条线,这就叫画地为牢”。

3.孔子从另一个角度阐释道理,寄希望于“泰山神”不要接受季氏的贿赂

在本篇《八佾》的前两章,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说的是三家大夫僭越礼仪之事,但都属于单方面的行为。本章又加入了另一个角色,那就是泰山神,就可以互动起来了。

神灵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它是否真的有知?孔子反问“泰山不如林放乎?”。他告诉我们,神灵是有洞见之明的,是有知有辨的,它不会接受季氏无理可耻的拍马屁,也不会满足世人难以填满的欲念功利,更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那些野心勃勃的小人。

泰山神肯定不会接受季氏的贿赂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人人都做泰山神,钻营的小人将无机可乘无缝可钻。

请勿拍马屁

当今之世,有许多心术不正的人,把自己的权力前途寄托于神灵,不管上帝也好,菩萨也好,其它各种神灵也好,动不动就去求拜,妄图让神灵帮助其逢凶化吉财源滚滚官运亨通。

这种想法和做法大错而特错了!既然泰山神不会接受季氏的贿赂,那么所有的神灵也不会胡乱接受人的贿赂。

对应到现实社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都能像泰山神那样,不接受别人的阿谀奉承,那么这些小人就没有市场了,这就像《八佾篇》前面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上一章:论语连载(45)《八佾篇》第5章,“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