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原文朗读】 【注释】 礼让:前一个“礼让”说的是尧舜让天下和伯夷叔齐让国,后一个“礼让”说的是诸如卫灵公儿子和孙子争位之事。 为国:治理国家。 何有:何难之有,有何困难。 如礼何:还要礼做什么? 【白话翻译】 上一章说不要唯利是图,那么该怎么办? 孔子说:“一个人放于利而行,会招致多怨。如果人人都唯利是图,整个社会就会尔虞我诈。怎么办?要相互谦让,你看尧舜都能让天下,伯夷叔齐都能让国,这样的天下何愁治理不好,还能有什么困难呢? 再看看当今社会,为了争位打得不可开交,导致父子成仇,兄弟势不两立,这样的国家还能治理好么?你还如何用礼来教化民众啊?” 【解读】 本章紧接着上一章,上一章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一个人唯利是图,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但是如果人人唯利是图,那社会还不乱套了。所以孔子紧接着给出了对策,那就是“礼让”,孔子从正反两面来阐述道理。 1.“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首先,展示古圣先贤“禅让”的高风亮节 虽然没有明说,但从“礼让”二字可以猜出来。其一,尧舜禅让天下,尧帝让给舜帝,舜帝再让给禹。其二,伯夷叔齐让国,他们是商末孤竹国人,在当今的河北秦皇岛一带。他们的父亲准备把君位传给老三叔齐,父亲死后,叔齐觉得应该是嫡长子伯夷继位,伯夷觉得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愿,他们让来让去,谁也不想当君王,所以先后离开了,把国君之位让给了老二。孔子说,他们几个连天下和国家都可以相让,还有什么可争的?有这些明君圣人在,治理天下和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啊? 尧舜禅让 《论语》中几次提到伯夷叔齐,在《公冶长篇第五》中,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在《述而篇第七》中,冉有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季氏篇第十六》中,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在《微子篇第十八》中,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2.“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接着,孔子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让”风气的失望 争权夺利 展示了“不礼让”的几个典型。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手足相残者有之。最典型的当属卫国发生的事,卫灵公去世后,卫国人立卫灵公的孙子蒯辄为君,先前逃出国的太子蒯聩也在晋国的支持下宣布继位,这样卫国内外有两个君王,父亲和儿子争夺君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以礼让为国”。 孔子说,你们作为君王和执政者,都不顾廉耻你争我夺,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你还如何用“礼让”教化你的民众! 3.《论语》中有关尧舜伯夷叔齐以及卫国父子争位的记载 在《述而篇第七》中有一段关于伯夷叔齐与卫国父子争位的记载。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上面这段话什么意思?孔子师徒第三次来到卫国,这时候国君是卫灵公的孙子蒯辄,但在国外还有一个国君,那就是卫灵公的太子蒯聩,他们父子俩都宣称自己是卫国君王。孔子的徒弟们不清楚孔子到底支持谁,毕竟蒯辄要给你吃给你喝呀。冉有提出了疑问,因为子贡口才好,所以子贡自告奋勇去问老师。子贡不愧是说话高手,他没有直接问,而是拐弯抹角请教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孔子当然听出来了,也没有点破,而是称赞伯夷叔齐放弃王位却无怨无悔。子贡出来,便对其他人说,我们的老师谁也不会支持。 在《子路篇第十三》中,还有一章相关的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话又是什么意思?紧接着上一段的事情,子贡出来说了之后,子路是一个急性子炮筒子,觉得老师没有明确说支持谁,便直接闯进去问老师说“如果卫君用你,你该怎么做”,孔子说“我要先正名”,子路急了“老师你咋这么迂腐啊,这都啥时候铺了,你还这么说”,孔子也急了“由啊,你说话也太粗鲁了”,接下来便对子路说了一连串道理,估计对此时的子路也是对牛弹琴。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延伸到普遍的人事上,孔子倡导要礼让,不要争权夺利,尤其统治阶级要以身作则带好头。 礼让是一种谦恭的美德,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一县、一乡、一村、一家也是如此,这一根本的原则永远都不会过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