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日课164:我们都渴望答案,但首先要学会提问

 新用户7922tYMY 2021-07-28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7.14)

卫君,就是卫出公,也就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最宠幸的南子,出逃到宋国。等卫灵公死后,卫国就立太子蒯聩的儿子辄继位。这时晋国企图帮助蒯聩夺权,卫出公辄拒不让位。父子为权力而对决。

当时,孔子弟子高柴、子路都在卫国当差,孔子本人也正好在卫国。弟子们不知道孔子是否会出山帮助卫出公,故有此问。弟子问得巧,老师回答得也妙。

冉有不问孔子,反而去问子贡。感觉这个问题,自己问不如子贡问更合适?还是有其他原因?值得琢磨。

子贡去问孔子也不直截了当,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伯夷、叔齐的事情。伯夷叔齐何许人也,我们在论语日课115中讲过:

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大儿子,庶出;叔齐是小儿子,嫡出。孤竹国君将死时,遗命立叔齐继位。叔齐不肯,让给伯夷;伯夷也不肯并且出走,结果叔齐也一起出走西岐,最后反对武王伐纣,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孔子称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认为他们求仁得仁,有什么怨恨呢?一个是父子争位,一个是兄弟让位。正如《集解》引郑玄言:

父子争国,恶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也。

子贡由此推断,孔子不会出山。后来,孔子也真的离开了卫国。我们不得不承认子贡很会提问,善于沟通。当时孔子身在卫国,不便于直接表态,子贡根据自己对老师的了解,选择了伯夷叔齐的话题。这可不是临场发挥,而是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

渴望答案没错,也不要忽视提问的准确性。在什么时候问合适、怎么问恰当,会不会引起不快,能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都要仔细斟酌。

实在不行,就求助于人,就像冉有求助子贡。不过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自己去问,毕竟多一次锻炼机会,不要成为知识的伸手党。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尔雅书苑

微信:eryashuxuan

传承经典  涵养性情

温故知新

论语日课163:做一个幸福的学习者

论语日课119:多关心自己,少操心别人

论语日课109:和朋友交往,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朋友吃亏

论语日课027:在知识焦虑的时代,如何成为一个高手

论语日课010:在这焦躁迷茫的时代,如何做个明白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