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为人处世要有原则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10

【原文】冉有曰:“夫子为1乎?”子贡曰:“诺2;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对子贡说:“老师会为了君吗?”子贡说:“嗯,我要去问问他。”

子贡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怨悔吗?”孔子说:“他们选择了仁而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的呢?”

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为了君做什么的。”

【说明】本节亦是紧扣全篇主题的一段对话。在《公冶长》第二十三节中,我们已知道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伯夷、叔齐他们两人不念过去的憎恶,哀怨是用在于仰望、冀求之上的。他们用仰望、冀求来祝福周武王能平定天下。而现在孔子在卫国做客,面对着君父子争夺君位,冉有、子贡他们害怕孔子牵连进去,十分着急。子贡便来问孔子,但他问得很巧妙,根本不题君父子争夺君位的问题,而是用伯夷、叔齐互相谦让君位之事来问孔子。子贡听了老师的回答,也就知道孔子仍然是赞同伯夷、叔齐的“仁”的,于是马上出来对冉有说,你放心,我们老师是绝对不会为君做什么的。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主要思想,同时也说明孔子为人处世是绝对有原则的。本节亦是紧接前两节的,孔子所慎重对待的是,平等,恐惧害怕,憎恶,对君父子争夺君位,肯定也不会予以赞成,当然也就不会帮助他们了。

——————————————————

【注释】1.君:卫出公蒯辄(kuǎi zhé折),他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kuì溃)的儿子,蒯聩因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逃亡晋国。卫灵公死,蒯辄立为君。晋国故意把蒯聩送回卫国和蒯辄争夺君位以达到乘机侵略卫国的目的。蒯辄父子争夺君位与伯夷、叔齐互相谦让君位正好相反。

2.诺:(nuò懦)《诗·鲁颂·閟宫》:“莫敢不诺。”《论语·颜渊》:“子路无宿诺。”《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说文》:“诺,应也。”这里用为答应承诺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