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原文朗读】 【注释】 【白话翻译】 上一章孔子回答了樊迟所问的为政上的“知”和“仁”,本章全面详细阐述“知”和“仁”的性和用。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迂回婉转的流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凝重钟灵的高山。智慧之人的乐存于变通和豁达之中,仁德之人的乐存于宁静和沉思之中。智者得到性情的陶冶快乐无比,仁者追求崇高的向往使之恒久。”【解读】 1.“水”和“山”各代表什么?来自于古老的《周易》,也可以与老子《道德经》相互参照。 孔子用“山水”比拟仁者和智者的性情,这种比喻手法自古有之,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周易》。《周易》的宗旨是“借天象说人事”,古人将宇宙天地自然和人世间看成一个整体,将万事万物划分成八大类物质,即“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用八个卦来命名,那就是“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其中的“坎卦”代表水,“艮卦”代表山。分为八个卦有什么用啊?在自然界这八大类物质相互作用矛盾变化,造就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那么,把这八个卦形上下重叠组成八八六十四卦,就是为了模拟天地自然的变化情形和过程,展现人世间的各种吉凶祸福,让人们得以趋吉避凶,这就是《周易》对人的用处。区区的八个卦形何以就能代表万事万物?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从八个卦的主象扩展开来,只要能沾上边的都归为一类,还可以继续细分,这样就将宇宙天地自然人世间的万千气象全包含进来了。 那么“水”有什么特性?老子总结得最全面最确切。《道德经》第8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详细展现出水的7种善性。那么“山”又有什么特性?起码有沉稳、安静、耐得住寂寞等特点。2.孔子将人的天赋性格大概分为“仁、知”两大类。 智者是什么样子?仁者又是什么样子呢?用山水来形容仁者和智者,既形象生动又准确深刻。朱熹评论说:“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是智仁双全的人,作此形容非他莫属。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淌。水代表了聪明和灵气,水没有自己的形状,水依物随形,以附着物的形状为自己的形状,它进河成流、进坑成湖、升天成云、落地成雨,无论是杯壶盆碗,照样给你装得满满登登。你挡住了道,它就乖乖地从旁边绕过去;你垒起了坝,它就温顺地化作一湾碧波,这就是权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有智慧。所以用水来比拟智者,他永远是那样悠然安祥,这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般的气魄。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脉一样稳重而不迁,他能够包容,能与万物共存且衣养万物,使得万物各随其生。所以用山来比拟仁者,他永远是那样崇高伟大宁静。由此看来,人生之道不仅是道德的境界,也还是一个艺术的境界。某处风景秀丽,必定山水相依。天下古圣先贤,必定仁智双全。智者和仁者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智者乐,仁者寿”。智者洞悉了世间的一切,无论是贵贱,还是贫富,都能用一颗平常心去泰然处之,时时刻刻都是快乐无比的,即使像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一样会“不改其乐”。仁者由爱己始而爱人终,他们的人格和精神是永存不逝的,这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33章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3.与《周易》中孔子的思想相互参照。 孔子在去世前的几年潜心研究《周易》,编撰了《易传.十翼》,可以把《易传》看作孔子对自己一生学说的最后总结,所以学习《周易》对理解《论语》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作用。孔子在《易传十翼》的《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大意如下。人有大人圣人贤人君子俗人之分,圣人大人创立了易经,与天地合其德,其他人则只要遵照执行就行。贤人君子的秉性不及圣人大人,理解易道难免会有所偏失,大部分人都是依照自己的观点理解,不同之人从易道中汲取的营养也不一样。有仁德的人见此性此道即认为是仁,进而更增厚自己的仁爱之心,故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慧之人体察此性此道就认为是智,进而更深地增进自己的智慧,故称“智者见之谓之智”。至于普通百姓则是浑然不觉,虽然日常都在使用它,但却不知道这就是易道,故称“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此可见,真正能全面正确知解领会它的人是少之又少呀,故称“君子之道鲜矣”。【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山水各有千秋,仁和知都是我们的追求。既做宽厚的仁者,又做聪睿的智者。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