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盥而不荐”和古代的祭祀大典《每天学一点周易》之(169)


 “盥而不荐”和古代的祭祀大典 《周易》之所以晦涩难懂,其中一个原因是太过简练了,比如第20卦观卦《卦辞》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那么“盥而不荐”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观卦是讲观察之道,圣人借观瞻祭祀大典来阐释观察之道的宗旨,君王祭祀天地神灵,民众聚集到宗庙观瞻祭祀大典,同样蕴含着深邃的观察哲理。古代大的祭祀分春夏秋冬四季,春祭曰礿(yue)或禴(yue),夏祭曰禘(di),秋祭曰尝,冬祭曰烝,《千字文》写道“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描述了祭祀时诚惶诚恐的神态。后来祭祀活动更为繁多复杂,秋天大获丰收牛羊成群,祭祀当然丰盛,“禴祭”是春季的祭祀,青黄不接家无余粮,祭品自然比较简陋。天佑有德之人,所以祭品虽然极为丰盛,但如果人无德心不诚,上天也不会接受的,这一点在《古文观止》和《春秋左传》里记载了很多很多。古代盛大的祭祀大典主要分为“盥”、“灌”、“荐”三步。“盥”字下“皿”为盆,上面有“水”,“水”两边的笔画像是人的双手,“盥”是指洗净双手,手不干净是不能碰祭品的,免得亵渎神灵。这一点上世界各种信仰的风俗是一样的,穆斯林的沐浴斋戒,基督教的餐前祷告,佛教徒的焚香沐浴,还有现在的婚丧嫁娶的仪式的前奏,我们常见到的开会前或体育比赛前的唱国歌升国旗等等,其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安静肃穆的氛围,让参加观看之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摒除杂念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久久不能忘怀,这是“观”的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此处的“盥”不是单单洗净手那么简单,而是指包括洗手在内的一系列前奏。“灌”,指浇酒于茅草上,敬天敬地,这一祭奠祖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经久不衰,此过程短暂而简单。“荐”,其本义为“草垫子”,后引申为进献敬献,古人不像现代人有那么多的桌椅铺垫之物,铺一层茅草在上就可以了。“盥”和“灌”之后,接下来就是“荐”的过程,进献各种酒品牲畜荤素佳肴,品种杂多程序繁琐,看不了多久就会使人热情减退索然无味了,我们在参加各种婚丧嫁娶及其他活动时,都有这样的感触。通过观察祭祀者的净手过程就能感受到他是否真诚,还未等到进行“灌、荐”这些进献祭品的繁琐礼仪,观众的诚敬之心已肃然而生,故称“盥而不荐”。我们还可以参考《论语》中的有关章节,在《八佾篇第三》中,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是一种祭礼仪式,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孔子说,祭祀大典是祭祀天地祖先的大礼,要怀着敬畏之心,如果内心不诚敬,却去一味追求场面的宏大和仪式的繁琐花样,哪还有什么意义啊!就像现在举行的禘祭,等到敬酒仪式完了后,下面的进献祭品环节我就真不想看了。观卦中提到了“盥”和“荐”,《论语》中提到了“灌”,正好凑齐了“盥灌荐”这三个祭祀大典的完整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