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192)《泰伯篇》第4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

【原文朗读】

【注释】

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敬”是谥号。
动容貌:使容貌严肃,仪表堂堂。
:粗暴,蛮横无礼。
:轻慢,慢待,懈怠不敬。
正颜色:使脸色端庄,神态大度。
:话说出口。
辞气:言辞气度。辞:言辞。气,说话的口气声调。
鄙倍:浅陋,背理。鄙,鄙陋。倍,通“”。
(biān)豆:代指礼仪中的具体细节。笾,上边是竹字头,祭祀时盛果品干肉的竹器。豆,祭祀时盛带汁的食物的木器,形状像豆子一样。
有司:主管具体事务的小官吏,此处指主管祭祀的官吏。司,负责主管,比如司机、司仪、司药、司法,还有司马、司徒、司空等官职。
:在,在场负责。

【白话翻译】

曾子一生恭敬谨慎,但有时候也很直率很有勇气。
曾子患了重病,鲁国的大臣孟敬子去探望他,可能向孟子打听有关祭祀之礼的一些细节问题。孟敬子的爷爷孟懿子和父亲孟武伯曾一直跟着孔子学礼,现在孟敬子又向曾子问礼。但孟敬子的为人和为政都不太好,举动任情,出言鄙倍,做事苛刻,正事做不好,却热衷于礼仪上的一些细枝末节。这次一向小心谨慎的曾子实在忍不住了,便毫不客气出言正告劝诫孟敬子。
曾子说道:“鸟儿快要死的时候,它的鸣叫之声十分痛楚悲哀。人快要死的时候,他的肺腑之言非常和善诚恳。今天我就大胆向你进言,君子所注重的交往之道有三个方面,庄严自己的容颜仪态,就会避免粗暴傲慢。端正自己的神态风度,就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口气,就能够避免鄙陋悖理。这些才是君子所要注重的礼仪之道,至于祭祀仪式上的那些具体细节,自然会有主管祭祀的官吏们负责,你就不要过于关注了。”

【解读】

1.孟敬子是什么人?这件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为什么曾子提到了“笾豆之事”?

孟敬子是鲁国的一个大臣,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家族的第11代宗主,他也是大名鼎鼎的孟子的曾祖父。
为什么曾子在本章的末尾说了“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这句话,那可能就跟祭祀之类的礼仪有关了。很多学者在解读这段话时,没有把“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解释清楚,正因为有了最后这两句话,才能帮助我们对曾子的整段话的来龙去脉进行正确把握。
孟孙一家几代都注重学习礼仪,在论语的其它篇章也有记载。孟敬子的曾祖父孟僖子曾跟随鲁君出使外国,因不懂礼仪,在楚国受了屈辱,便发誓好好学习礼仪,临终前还嘱咐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跟着年轻的孔子学礼。孟懿子死后,他的儿子孟武伯继续跟孔子学礼。在《为政篇第二》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敬子的父亲孟武伯早于孔子两年去世,正因为孟孙家有学礼习礼的家风,所以孟武伯的儿子孟敬子也去向曾子学礼。
但为什么曾子对孟敬子那么不客气啊?因为孟敬子作为国家官员和大臣,他学礼就应该在为人处世和为政上做出表率,而不是单纯学一些祭祀礼仪,否则就有不务正业沽名钓誉之嫌。再加上孟敬子为人为政都很差,举止轻浮,说话粗鲁,行事鄙背,就连一向谨慎小心的曾子这一次也发火了,毫不客气劝诫孟敬子。

2.本章继续阐述第2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句话的哲理。

在本篇的第2章中,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上一章阐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的哲理,到了本章继续阐述“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句话。
曾子把“”和“”的分寸把握得很好,并没有让孟敬子下不了台,说话既有艺术性,说得也诚恳。曾子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作比喻,告诉孟敬子我说的话都是肺腑之言,虽然说得重了一些,但却没有恶意啊!
接下来,曾子从“容貌、颜色、辞气”几个方面指出了孟敬子的不足,告诉他修身养性的正确路径。
最后一句“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言外之意是说你作为国家大臣要“在其位,谋其政”,把功夫下在正地方,而不要过于关注那些祭祀之礼的小细节,这些事自然有那些负责祭祀的人去操心。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你还是干点正事吧!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作为个人,修身养性要按照曾子所说的几个重点。
作为一个单位的主管,或者作为国家官员,要“在其位,谋其政”,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至于其他爱好不要妨碍你的正事。几千年来,这样的官员有很多,把自己的爱好当成主要事情,有的还大肆炫耀,当引以为戒。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