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蜂窝织炎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表浅和深部的蜂窝织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表浅者初起时患处红、肿、热、痛,病变部位淋巴结常有肿痛;深部蜂窝织炎皮肤症状不明显,多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常用检查有物理诊断、血常规、血培养、药物敏感实验。
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的部位深浅通常分为表浅蜂窝织炎和深部蜂窝织炎:
病因
蜂窝织炎由细菌感染所致,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好发人群为婴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任何导致皮肤破损的情况都可以导致感染,如手术、割伤等。 主要病因
蜂窝织炎由细菌感染所致,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或其他性链球菌。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释放溶血素、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等,炎症不易局限,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扩散迅速,在短期内可引起广泛的皮下组织炎症、渗出、水肿,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内毒素血症,但血培养常为阴性。若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则因细菌产生的凝固酶作用而病变较为局限。 流行病学
本病具体流行病学数据尚未研究清楚。 传播途径
蜂窝织炎为非传播疾病。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如婴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 诱发因素
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破损可能诱发感染。 症状
表浅者初起时患处红、肿、热、痛,病变部位淋巴结常有肿痛;深部蜂窝织炎皮肤症状不明显,多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由于细菌种类与毒性、病人状况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有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新生儿皮下坏疽等特殊类型。可并发的疾病有淋巴结炎、坏疽、转移性脓肿、败血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典型症状
通常分表浅和深部。表浅者初起时患处红肿热痛,继之炎症迅速沿皮下向四周扩散,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此时皮局部皮肤发红,指压后可稍褪色,红肿边缘界限不清楚,可出现不同大小的水疱,病变部位的引流淋巴结常有肿痛。病变加重时,皮肤水疱破溃破出水样液,部分肤色变褐。深度的蜂窝织炎皮肤症状不明显,常因病变深在而影响诊治,多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体温极高或过低,甚至有意识改变等严重中毒表现。 其他症状
由于细菌种类与毒性、病人状况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特殊类型: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致病菌以厌氧菌为主,如肠球菌、兼性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拟杆菌或产气荚膜梭菌。下腹与会阴部比较常见,常在皮肤受损伤且污染较重的情况下发生。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结缔组织,不侵及肌层。初期表现类似一般性蜂窝织炎,但病变进展快且触感皮下捻发音,破溃后可有臭味,全身状态较快恶化。 新生儿皮下坏疽亦称新生儿蜂窝织炎,其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病变不易局限,极易引发皮下组织广泛的坏死。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变多发生背部与臀部,偶尔在枕部、肩、腿、腰骶和会阴等容易受压处。冬季易发,与皮肤不洁、擦伤、受压、受潮和粪便浸渍有关。初起时皮肤发红,触之稍硬。病变范围扩大时,中心部分变软变暗,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时有皮下浮动感,脓液多时也可出现波动。皮肤坏死时肤色呈灰褐色或黑色,并可破溃,严重时可有高热、拒乳、哭闹不安或昏睡、昏迷等全身感染症状。 并发症
淋巴结炎病菌如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从皮肤黏膜破损处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淋巴系统。淋巴结炎好发部位多在颌下、颈部、腋窝、肘内侧、腹股沟或腘窝处等。淋巴结炎轻者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但表面皮肤正常,可清晰扪及肿大且触痛的淋巴结,大多能自行消肿痊愈;炎症加重时肿大淋巴结可黏连成团形成肿块,表面皮肤可发红、发热,疼痛加重;严重者淋巴结炎可因坏死形成局部脓肿而有波动感或溃破流脓,并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炎症反应。 坏疽坏疽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一般感染并发的为湿性坏疽。临床表现如感染部位皮肤明显肿胀甚至发亮、剧烈疼痛、患处皮肤变为棕色甚至黑色,伤口可有恶臭,全身症状如疲乏、高热明显等。 转移性脓肿蜂窝织炎可并罚转移性脓肿,脓肿也可以并发蜂窝织炎。可根据药敏试验用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切开引流。 败血症少数患者蜂窝织炎病情非常严重,进展到败血症阶段。常见表现包括:发热,可伴寒战;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神志改变,如淡漠、烦躁、谵妄、昏迷;肝脾可肿大,可出现皮疹。治疗包括早期液体复苏、抗微生物治疗、控制感染源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罕见,表现为下肢肿胀、剧痛,有压痛,常伴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就医
当出现患处红、肿、热、痛,病变部位淋巴结常有肿痛或皮肤症状不明显,但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去皮肤科、外科就诊,向医生叙述病情,通过理诊断、血常规、分泌物涂片、药物敏感实验等检查,确诊疾病。但要注意与硬皮病、急性咽颊炎、气性坏疽相鉴别。 就医指征
当出现患处红、肿、热、痛,后炎症扩散、疼痛剧烈,病变部位淋巴结常有肿痛或皮肤症状不明显,但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医生询问病情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蜂窝织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代表患者体内有细菌感染。 物理诊断视诊、触诊患者皮肤、相应淋巴结对诊断蜂窝织炎有重要意义。蜂窝织炎患者皮肤红、肿、热、痛、肿胀明显,病变部位淋巴结肿痛。 分泌物涂片抽取患者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涂片可检出致病菌,对明确致病菌有重要意义。 药物敏感实验有助于治疗,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体征、白细胞计数增多等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患者有皮肤破损史,浅部蜂窝织炎患处红肿热痛,肿胀明显,淋巴结肿痛;深部蜂窝织炎患者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涂片可检出致病菌,血和脓液的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诊断与治疗。要注意与硬皮病、急性咽峡炎、气性坏疽等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治疗
蜂窝织炎的治疗无固定治疗周期,治疗主要可以通过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硫酸镁湿敷、或切开引流等方法进行治疗,部分患者还可以通过紫外线疗法、超短波物理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蜂窝织炎无固定治疗周期。
一般治疗
早期蜂窝织炎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敷贴金黄散、鱼石脂膏等。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必须及时隔离,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碘伏湿敷等处理。 注意改善病人全身状态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高热时可选用冷敷物理降温,进食困难者输液维持营养和体液平衡,呼吸急促时给予吸氧等辅助通气,若患者疼痛难忍可加用止痛药。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可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厌氧杆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根据临床治疗效果或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手术治疗
若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蜂窝织炎则应尽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其他各型皮下蜂窝织炎,为缓解皮下炎症扩散和减少皮肤坏死,也可在病变处做多个小的切口减压。 其他治疗
紫外线疗法紫外线疗法有杀菌、止痛消炎、促进伤口愈合、增厚皮肤角质等作用,近年来也用于治疗皮肤病、感染性疾病等。 超短波物理疗法超短波疗法是应用波长10-1米的超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适用于各种炎症,无创性治疗方法,无药物副作用。 预后
一般蜂窝织炎预后良好,能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但也有少数患者发展为全身的脓毒血症甚至威胁生命。故早期正规治疗非常重要,治疗后没有红肿热痛、淋巴结肿痛或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症状不需复查。 能否治愈
一般可治愈,极少数患者发展为脓毒血症甚至死亡。 能活多久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极少数病情严重者或未得到及时正规治疗可死亡。 复诊
无症状复发不需复诊,若有皮肤红肿热痛、淋巴结肿痛或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症状需复查。 饮食
饮食调理
蜂窝织炎患者饮食无特殊要求,注意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咖啡等;多吃水果蔬菜,平衡营养即可。 护理
蜂窝织炎的护理要根据药敏实验和临床效果遵医嘱用药,日常生活中要重视皮肤卫生,注意锻炼身体,随时监测病情。 日常护理
重视皮肤卫生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防治皮肤受伤。 运动平时应进行适当体育运动,增加抵抗力,防止感染。 用药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效果遵医嘱用药,可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若效果不明显或有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应与医生沟通及时换药。 病情监测
随时注意皮肤红肿热痛的情况,淋巴结是否肿痛,是否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预防
预防的总原则是重视皮肤卫生、防止皮肤受伤。感染多为机会致病菌,婴幼儿老年人抵抗力较弱,要特别注意。要尽可能避免外伤,积极治疗局部感染,减少医源性感染,合理使用药物,积极锻炼身体。 预防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