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王庙下的中峰古渡

 僰俗 2020-09-18


作者:简子

清溪蜿蜒过中峰,

大禹治水驱龙走。

福泽护佑桑梓地,

伟业丰功天地留。

听老街的八旬老人讲,大禹治水,经过綦江清溪河流域,降伏了任性妄为的本土龙王父子,把老龙王关押在老龙山中的伏龙洞,把小龙王制服在龙山的万丈岩下,自此中峰地区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

明清老街的神奇传说,都跟“龙”有关:蟠龙山,老龙山,龙山,回龙溪,回龙庙,回龙湾,回龙庄,双龙井,双龙场(大垭)……

龙凤之地,龙的传人,龙的传说……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了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中峰古渡的禹王庙,承载着人们对禹王精神深深的崇拜。人们时时祭拜,也表达对平凡人生最朴素最美好愿望。

建禹王庙,供奉禹王,属于中国传统的道教信仰。

道教信奉的神灵,都是俗世存在过的有功德于后世的圣人,比如药王神农、华佗和孙思邈、川祖菩萨李冰、武圣关羽、文圣孔子、城隍爷包拯等。

每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都会有信众自发到禹王庙燃烛上香祭祀禹王,感念禹王治水功德,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中峰古渡,位于清溪河和回龙溪交界往清溪河上游十多米的地方,距回龙溪新桥约100米,距中峰人行桥约200米。这里水势平缓,视野开阔。

古渡东渡口上方的矗立着禹王庙,庙里的禹王,神态安详,默默注视着清溪河面,保佑着两岸人民平安顺意。

最后守护中峰古渡的是张少文一家。他本是永新升平人氏,机缘巧合来到中峰为人们摆渡。

中峰古渡东岸,经禹王庙旁的石梯路,上中峰寺,有石梯近600级。

相传,虔诚的信众一上岸,就三拜九叩,经中峰寺山门,一路跪拜,上中峰寺朝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少文领着政府每个月两元人民币的工资,却热心而细致地服务着过往乡亲。

他的住宅就在中峰古渡东岸禹王庙旁,他守护着他的大棚船,禹王庙守护着清溪河沿岸百姓,也守护着他们一家。

图为中峰古渡西岸渡口,原有拴缆绳巨石。渡口停摆后,巨石被附近居民打成地基石修了住房。

自从上世纪1973年修成中峰大桥,连接中峰场镇东西两岸,行人弃船过桥,摆渡船儿几乎只用运送货物了。

据张平(张少文之长孙)回忆,他们家的船高约2米,宽约3米,长度超过10米,一次能摆渡二三十人。

在六十年代初,修建中峰河坝粮站之时,大棚船从五里程运送大量石头,张平的爷爷和父亲加班加点,每天往返几十次。中峰粮仓的建成,张家居功至伟,让人感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修建中峰至罗家的公路,张氏一家举家搬到中峰老街,他们的摆渡生涯自此落下帷幕。

中峰渡口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人行桥、两座公路桥,桥美景美心情美,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东岸渡口,禹王庙尚在,禹王的奉献精神永存。

古渡怀旧看夕阳,

满目青翠依故乡。

不尽岁月滚滚去,

水转山迴颂禹王。

(图为回龙溪边古渡口)

作者简介简子(原名简映竹,简贵莲)生于綦江区高青九龙峡,綦江区非遗“简氏剪纸”传承人,綦江区老字号“简子布艺”创始人,一个爱剪纸、爱布艺、爱古琴,爱讲故事的山里人。




僰俗》征稿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