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深情,古道西风话鱼梁

 僰俗 2020-09-18


作者:简子


“一根扁担三尺三,

挑起多少辛和酸。

翻过八十一道拐,

踩过九十九个湾。

一条路上撒血泪,

千里盐茶搁在肩。

挑的是盐茶文明,

担的是家国河山。”

100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重庆府綦江县篆塘地界的鱼梁(俗称“鱼拦河”,栏lan本地话读“轻音”),一群汗流浃背的脚夫,挑着沉重的盐担子,气喘吁吁来到鱼梁场上,在上场口的东升客栈落脚。

领头人高云天,35岁,高大粗豪,快人快语,能挑200多斤。他家住四川自贡,在这条道上做挑夫近20年。

鱼梁是早年的幺店子,后来官方设置为驿站。

据道光版《綦江县志》记载,蜀汉时期,关索、马超奉命南征,为部队南行开山修路,后来成了百姓、官府、军队来往于川黔之大通道,迄今为止近一千八百年了。

鱼梁驿站,随着云贵川贸易的发展,它和川黔古道的其他幺店子一样,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明清时期,因黔用川盐而达鼎盛。

“十里一铺,五里一墩;十里一停,五里一歇”,说的就是当时川黔茶马古道沿途的盛况。

(鱼梁之名,因郭扶河流中游有一庞大石鱼,它横亘东西连接两岸,河流上边被它阻成深潭,潭水从石鱼梁背部流下,人们形象称为“鱼拦河”,简称鱼梁。)

古代的幺店子(驿站),为往来行人、贩夫走卒提供食宿需要。

仅鱼梁就有大小客栈、酒家、茶馆、烟铺、杂货店十来家,有的还是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东升客栈老板娘陈芳云刚满30岁,轻盈俊俏,勤快能干,把店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她带着一双儿女,孝敬病弱的婆婆,一家人亲热和谐。

五年前,她丈夫任忠义,意外死于运盐途中。同行伙伴们把他葬在离鱼梁不远的马垭下边的小塆头。

高云天及同伴们,同情她上有婆母,下有儿女,大家凑钱给她盘下了这间不太景气的小客栈。

原客栈老板周运来因在三江赌场被人下套,输得一塌糊涂,又沉迷“福寿膏”,被官府衙役和本保保长敲诈,被逼贱价卖掉客栈,还了赌债。

他一贫如洗,一身轻松,随高云天去了自贡,说是挖盐去了。

周运来常年不事体力劳动,肩挑背驮不得力,又不耐吃苦,没干多久,被盐井老板辞退,后来不知所踪。

陈芳云接下高升客栈,因经营有方,童叟无欺,口碑甚好,各路挑夫们也特别的照顾,生意渐渐好起来,陈芳云一家总算解决了温饱。

每次高云天他们都是结伴而行,一来人多相互照应,二来势众防备土匪抢劫。他们有的是肩挑,有的人背驮。

若遇土匪,肩挑者扯下扁担就是武器,背驮者手里的杵路棍就是极好的打狗棒。

这些粗豪汉子,都是身强力壮之人。为了生计,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眼观四路耳闻八方,老弱病残者根本不能参加如此负重的长途跋涉。

高云天他们吃完老板娘准备的晚饭,天色尚早,他像往常一样,给陈芳云的一双儿女讲起路上的见闻来:

自贡出发,沿途都是人,但见人背马驮,骡嘘马叫,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他们挑着盐担,经重庆储奇门歇脚、海棠溪验关、黄角垭打望、老厂遇土匪差点出事儿,然后爬三百梯,经鹿角、界石、安澜……

一路走走停停,有惊无险,终于来到綦江,在新盛号房登记通关。

然后在沱湾打个尖,上桥河,经古剑翻马垭,下到鱼拦河(鱼梁)。

高云天口才并不算好,平凡的经历,讲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却让陈芳云一家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一边听,一边自动脑补想象他们路途所有的经历和各种画面。

眼看天黑,走了一天的脚夫们酣然入睡。他们睡的是大通铺,稻草、席子、糠壳枕头、粗麻被子,每人睡距不过两尺来宽。

陈芳云加班给这些弟兄们烙饼、做腌菜,捆好新草鞋。她感激这帮兄弟的情意,尽可能照顾好他们。

特别是高云天,那深情火辣的眼神,看得她心里直打鼓。如果不为他做点什么,心里就如小鹿乱撞,怎么也静不下来。

次日清晨天不亮,他们就得赶早上路。

她的心,会跟着那抹高大健壮的身影,上柑子垭、过金土地、上分水岭、下幺塘而过东溪,再过赶水、安稳、松坎,就到贵州地界了。

一想到他的细心关照,她就忍不住脸红心热,如暖流涌遍全身。但她只能拼命干活儿掩饰,不让任何人发现自己的小秘密。

高云天他们这次是把盐巴送到桐梓官仓盐库。他们一路风尘仆仆,爬山涉水,沿途得接受各地各关验明,也要谨防土匪,中途不得有任何闪失。

高云天他们也承接运送蜀锦、棉布、小米等生活必需品去桐梓、绥阳、遵义、贵阳等地,返回时候担回茶叶、药材及其他山货,总之往返都不能空着担子。

他们最远的行程,是从自贡送去贵阳城。据说,来回近两千里,若天气不给力,往返可能需要一个月,草鞋都要穿烂好几双。

途中的酸甜苦辣,各种艰辛,陈芳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到。因为丈夫也是风里来雨里去做了十几年挑夫,所以,她理解他们,心疼他们。

往返途中,她尽可能给这些汉子们细心照顾吃食、住宿,尽可能送出一份真诚心意。

她的贤惠,感动着挑夫们,也激励着她自己。

据说,高云天一生未娶。

陈芳云也没改嫁。

高云天长年累月不知疲倦来来往往,各种运送,只为多看她一回,再多看她一眼。

陈芳云守着她的客栈,白天生意兴隆,迎来送往。夜深人静时,给心里的他,打草鞋,默默思念……



岁月如梭,一转眼过了20年。

这年冬天,天溜路滑,九盘子上冻了。

同行的一个伙伴打滑摔倒,高云天急急逮住,谁知二人连人带货,一同失脚滚落山崖,魂断当场。

同伴大痛!

生的侠义,死的耿直!

高云天,享年55岁。

同伴带回噩耗,连同高云天的三尺扁担。

陈芳云脸颊贴在扁担上,痛哭失声。

几天后,她的儿媳发现母亲端坐床边,怀抱扁担,面色平静,却早已没了呼吸。

陈芳云,就这样静静离开了。50岁的人生,戛然而止。

她的儿女把她葬在马垭口下父亲的坟墓旁。陪伴她的,还有那根满是血泪的三尺扁担。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只听鱼拦河边,有人吼过悲凉的号子:

“茶马古道不见马,

铃儿叮当响天涯。

一曲号子恨无话,

悠悠古道谁念他……”



作者简介简子(原名简映竹,简贵莲)生于綦江区高青九龙峡,綦江区非遗“简氏剪纸”传承人,綦江区老字号“简子布艺”创始人,一个爱剪纸、爱布艺、爱古琴,爱讲故事的山里人。




僰俗》征稿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