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昌“德政”牌坊的政绩观 ——隆昌石牌坊的綦走思辨(二)

 僰俗 2020-09-18

 作者:搬螃蟹 

阅读索引:

一、牛树梅:巧唱“红歌”  立竿见影 官运亨通

二、刘光弟:深耕隆昌  鞠躬尽瘁 惨淡隐退

三、肃  庆:善作敢为  狠招胜灾 以身殉国

牌坊并不稀罕,即使在破四旧时代被疯狂地毁坏,綦江也可以数出六七座,但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多是散落各地孤独存在。但安徽的歙县棠樾石牌坊群和四川的隆昌城区石牌坊群,却是多座按纵轴线近距离有序排列,实属罕见。前者太远,綦走顶多只能是眼光到达、思想到达。而后者,也就全高速190公里,綦走辛苦一程即可以解馋。所以,第265次活动,綦走得以首进隆昌,观瞻牌坊。

既然走了,綦走肯定不是走了就算了。既然看了,綦走肯定不是看了就算了。綦走有綦走的思考,綦走有綦走的想法。不管这思考是不是幼稚可笑,不管这想法是不是“行(hang)实哥”不屑一驳,綦走还是要记录下来。在隆昌外宣及众多爱好者对南、北关牌坊群解读的基础上,綦走不想当文抄公,专就北关牌坊群中的三座德政牌坊供主的政绩观,谈一点綦走的见解。

牛树梅:巧唱“红歌” 立竿见影 官运亨通

牛树梅,甘肃平襄人,道光廿一年(1831年)进士,道光廿四年任隆昌知县,再一年正月即调任到条件更好的彰明县,且很快升任知州,后官至四川按察使。离开隆昌时,绅民为他立“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政坊和“憩棠留荫”德政碑。

该牌坊是隆昌第一座德政坊,坊上178字的政绩匾文概括其“体察民情,执政勤勉;轻车简从,操守清廉”的德政。短短数月,牛知县干得出什么惊隆昌天地、泣隆桥鬼神的大事?老百姓真的能感同深受?

綦走了解到,隆昌有两座节孝总坊,先后于咸丰五年(1855年)、光绪四年(1878年)建立,共旌表了348名国家级妇女楷模,其中隆昌云顶寨郭氏家族就占了28名。这在中国大地上,可谓史无前例,后无来者。有戏言曰:隆昌这块土地圣洁得似乎将一根筷子插进去都能长出贞女来。

綦走思索着,为什么几乎所有死了丈夫的隆昌年轻女人都自愿守节?难道是隆昌人民礼教伦理素养全国一流?难道是隆昌妇女夫纲认知都能达到理学大师朱熹的高度?

綦走在牛坊旁,发现了一个“恤嫠会”的介绍,对3500个常用字都不能全认的綦走团来说,真认不识中间那个字,反应敏捷的@茉莉花当场查找,读“lí”,指寡妇。

綦走再深入了解到,原来牛知县上任伊始,即“支使”隆昌社会名流晏棻、范泰衡、王柄楠等,成立了这个“官办民干”的社团组织“恤嫠会”,用现代行话就是“救济寡妇委员会”。其举措就是:

一、将全县的寡妇造册登记。

二、制定守寡优待政策,并四处张榜公布:

1.按守节年龄,差别发放优抚金。

(1)十余岁、廿余岁的,每月600文。

(2)三十余岁的,每月500文。

2.国家法定节日,给予慰问费。

主要有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每节至少200文。

3.家人死亡,给予安葬费。

(1)公婆去世,给予4000文。

(2)本人身故,给予6000文。

三、在县城考棚立“恤嫠碑”,刊刻“恤嫠序”。

牛知县还亲自宣读造势,带头捐铜钱200串(折银20两)号召慷慨解囊,“成一人之节而数世祖孙罔受惠,全不幸之操而百年伉俪感知恩”。

政府倡导,舆论压迫,利益蛊惑,示范效应。在彼时的隆昌县,守节这个古时尚,再次焕发出巨大的道德能量,节妇从此猛然陡增。牛知县的这一形象工程很快就有回报,因其“淳化”民风之政绩,几个月后就被提拔重用。

客观来讲,牛知县倡导的恤嫠会帮助失去经济支柱的寡妇渡过难关,解决其生存困难,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现在看来,牛知县这样狠抓思想教育,培育道德模范重大举措的负面作用非常明显:短期来看,牺牲的是万千妇女的人生幸福;长期来看,还阻碍了隆昌地区的人口生产、经济发展。

在这348名节妇的“荣耀”光环下,年过30岁守寡的5人,20岁以下的23人,20~30岁间的320人。其中又有多少孤儿寡母在暗夜里哭泣:

14岁出嫁,刚刚当上妈妈两个月就守寡的王雷氏……

17岁结婚,半年就守寡,曾萌动改嫁念头但父亲不允的彭蓝氏……

19岁新婚7天死丈夫的廖卓氏……

结婚一年却为丈夫守节77年,寿高95岁的梁孔氏……

19岁时嫁给病入膏肓的丈夫做继妻冲喜,并无夫妻之实,却不听娘家父母改嫁劝告,义无反顾抚养4岁继子的郭刘氏……

还有婆婆梁曾氏、儿媳梁江氏、孙媳梁李氏,一门三代共同守节12年的故事……

……

她们的悲凉人生是怎样的凄凄惨惨戚戚?

除了这348名“可歌”可泣的节妇,还有多少隆昌寡妇因为生活所迫需要依靠,因为生产劳动催生情素,但又迫于舆论压力,不敢光明正大再走一户,酿成惨剧?

仅咸丰五年,隆昌就发生了12起守节不成而被浸猪笼、漂河灯的祸端,仅有一对保全了性命。这只是暴露了的,没暴露的又有多少呢?说也说不清楚。

从这个角度来看,牛知县的“德政”却算不上“仁政”。这一显著“政绩”并不值得大力宣扬。

綦走还了解到,牛知县到任之时恰逢立春。他便亲率衙门官员到南郊开犁,激励百姓春耕。这就是“春牛坪”地名的由来。

以上两绩可以看出,牛知县很会抓工作亮点,宣传效果非常好。上级满意,很快就得到重用提拔。加上部分乡绅名士献媚,裹挟百姓上“万民折”为他建坊立碑,也就不奇怪了。

刘光弟:深耕隆昌 鞠躬尽瘁 惨淡隐退

刘光第,天津进士。道光十四年(1834年)首任隆昌知县;道光十六年奉召运送军粮到两广,年底回任至十八年;道光廿一年复任至廿三年;道光廿五年又再次复任至廿九年。能够四度复任隆昌知县,累达12年,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一可能是隆昌这块地盘不好打整,知县换来换去,都不平静,还是刘光弟整得住。比如在咸同年间乱世三度出任綦江县令的杨铭就是例子(详见《綦江现存唯一的县令德政碑——公来何莫也》)。

二可能是刘光弟只干实事,不会溜须拍马。不管干得多好,都不会得到提拔。綦走查阅相关资料,确实没有查到刘光弟担任过比县令更大的官职。他于道光廿九年从隆昌离任后,即回老家天津赋闲养老,说明綦走的推论不无道理。

德政坊明间正背四联及匾文,是其德行的高度概括。也能印证綦走的上述两个可能的分析:

政去㥧苛閭阎自有生全乐,民安惸独风雨同铭覆载恩。横批“仁心善政”。盛赞刘光弟时期官民风雨同舟,让平民百姓安居乐业,正如侧联“飞来榆次双栖凤、种得河阳万树花”描绘的胜景,百姓由衷勒石记恩。

匾文实录刘光弟德行“薄于自奉,出则裁卤薄,居则省厨傅”“候性宽平,不矜才,不枉法”,“下车后询民利病,择而行之”“凡劝课农桑,断理狱讼,恳矣如与家人语,其户口赋役钱谷给纳诸事,一导循章卸繁以约。民间孝友节善闻于乡闾者,百诸宪司激劝以培风教。岁科汇试及考校诸生,尤尽心评骘,未尝以鞅掌辞”。更是对得起两侧间匾额阴刻“民说、无疆”(语出《周易·益·彖》“损上益下,民说无疆”)的赞词。

鸿雁抚流民德布万家樾荫,鸱枭驱暴客风清百里花疆。横批“政成化洽”,盛赞刘光弟整顿社会治安,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百姓安乐祥和。侧联“简以驭繁周官廉善、宽能济猛万代循良”更是对刘光弟施政睿智的褒奖。

匾文作歌狂赞刘光弟“贤哉邑侯,为民司牧。练达者才,恢宏者度。德性以坚,芳型夙树。冰雪聪明,神仙风骨。抚我黎元,惠我兆庶。不徇不阿,以忠以恕。德洽与情,独歌㳟祝:贤哉邑侯,熙朝石柱”。所以“黎民、怀之”(两侧间匾额阴刻,语出《尚书·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据隆昌乡土史志载,刘光弟于道光廿五年第四次回来主政时,隆昌因为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不但盗贼横行,周边官府、土豪棒打驱赶的乞丐和流民纷纷拥入,治安形势恶化。刘光弟在强力打击抢匪的同时,决定在县城南、北二关修建栖流所、检殓亭,还带头捐献半年俸禄,使上百名无家可归的流民能有安身之地,以免冻死、饿死、病死,并置义冢、施棺木,收殓全县暴尸。

刘光弟还明白授人以渔更为重要。请来石、木、泥瓦、弹花、理发等匠人,教乞丐流民学会一门手艺,从此可以自力更生。

再回顾刘光弟之前主政隆昌政绩:

首调隆昌则重修回龙观,文运再开。二任隆昌爬水车劝农桑,借本钱给县人购仔母猪,开办种、养、编织技术培训、交流活动,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隆昌夏布工艺的提高。

綦走继续深挖刘光弟履历:押送军粮至两广后,亲见鸦片贩运恶瘤,上书支持林则徐禁烟运动,因此于道光十九年被朝庭派往广东参与禁烟。后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被革职,刘光弟于道光廿一年被遣回隆昌,三任知县,仍然励精图治。《南京条约》签订后,主战派受打击,刘光弟受牵连,于道光廿三年被贬调偏远的汶川县。

……

刘光弟德政坊建于道光廿六年,当时尚在第四次隆昌知县任上。封建社会有“生不修祠,活不建坊”的原则,官员更不能在任上建坊。但隆昌百姓却在刘知县四度回任的第二年,给他建活人坊,这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牌坊史上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确属极为罕见。有说法是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明万历年间因云南平叛“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加恩眷酬”的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许国以后,在任官员活人建坊第二人。綦走资料有限,权且信之。

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综上可见,綦走认为,刘光弟的政绩,经受得住隆昌百姓感恩戴德自发建坊。只是,好官难当,刘知县的勤政业绩没有得到朝庭的“实质”认可,未能提拔重用,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肃庆:善作敢为 狠招胜灾 以身殉国

肃庆,慈禧太后一族远亲,以笔帖式授知县,咸丰五年(1855年)至十年宰隆昌。肃庆德政坊建于咸丰六年,与刘光弟德政坊一样,都是任上所建。不同的是,刘坊是百姓长时间感受德政后的“大器晚成”,肃坊却如牛坊那样,任职不久即获民众拥立。

这个满族县令又是什么高招,第一堂课就赢得隆昌黎民满堂喝彩?

肃庆上任伊始,就处理了火烧眉毛的急难险重三件大事:

一是春旱,不但小春几乎绝收,连春种夏播都很困难。他令衙吏遍访老人,找水打井,保障人畜饮水的同时抗旱保苗。“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训劝改种耐旱粮作物。还因庄稼欠收,官粮减半征收。

二是奸商屯粮不粜,哄抬粮价。微服私放,抓住黄家场粮商葛天齐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证据,设“鸿门宴”遍邀全县富绅到文庙听大戏庆端午,杀一儆百威逼其他粮商平价卖粮。

三是“八惯盗”“棒老二”两个匪团为非作歹,凭借隆昌地处荣昌、泸县、富顺三县交界的有利地形,“官(兵)进匪退(邻县)”,铲除不得。他一改之前县令只在隆昌地界征剿的自我设限,打破官场规则带兵越境追捕,将恶贯满盈的8名匪首处死,百姓自此得以安宁。

四是次年春荒大饥,冒着杀头风险,等不及皇帝审批就毅然决定先行开仓放粮,总共平粜粮食近两千石,使民众平安度过饥年。

以上政绩,条条硬核,隆昌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自发捐建德政坊顺应民心——该!该!该!

我们来看肃庆德政坊题刻:

“政在养民”,与今天所倡导的执政为民是不是同出一脉?

“子惠困穷”,是肃庆扶持困穷民众,拯救黎民于饥馁交迫的真实写照。至于“子惠困穷”派生出来的一则民国故事,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附件,增加谈资。

正面主联“输款免零星,鹅洞苍生沾子惠;粜平逾数月,隆桥黎庶鲜庚呼”。意思也很直白:肃庆制定“去尾原则”,把征收粮款的零头免除,大家都能蒙受到他的恩惠;他又平价出售公粮数月,隆昌百姓灾年也能吃饱,很少听到半夜喊饿的声音。

侧联“清廉不必鱼生釜,仁爱尤欣凤集庭”。同样比较好理解:肃庆过于清廉,节俭得自己都快无米下锅了;他仁爱待人,引导人提高修养,隆昌道德高尚的人越来越多,非常令人欣慰。

清矣、直哉”的两侧间匾刻更是一语中的。

背面主联“槐幄风清牛刀小试;莲峰浑溥骥足终腾”。寓意肃庆施政有方,有才能的人终会飞黄腾达。

侧联“室尽鸣弦口碑共表三岑异;案无留牍心镜偏逾一叶清”。上联把肃庆比作唐朝名宦岑羲与其弟仲翔、仲休,公务干练、及时,效率高;下联把肃庆比作明朝名宦钱塘知县叶宗人,简讼词,又自奉甚俭。

恩雨、欢雷”的两侧间匾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隆昌人视肃庆为“久旱逢甘雨”的如雷贯耳欢呼声。

赞歌匾文“簪缨世曰:经济非常,清廉高洁,勤慎慈祥,口碑载道,心镜悬堂,贤哉神父,允矣循良。膏流郇黍,化及名棠,鸠民有则,鹅羽无伤。恩如春雨,德以冬阳。昭垂姓字,日月同光”。写尽了肃庆在隆昌百姓心中念念不忘的地位!

述完这些,再与牛坊相比,綦走认为:肃庆短期受坊表的政绩岂是牛知县可敢比的

况且接下来的几年,隆昌对肃庆的考验也没有停歇。

咸丰九年,云南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暴发,攻入四川。十年正月初四,义军控制整个自贡盐场以后,队伍扩大到了十余万人,数月后扩充至三十余万人。这年十月,义军在隆昌与富顺交界的牛佛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各路首领大会师。确定了兵分三路的军事策略,其中一路“东下,直指重庆”,隆昌首当其冲!

肃庆作为地方主官,责无旁贷亲率团练抵御,身中三十七刀殉职,举县同哀。尤其可泣的是,入殓时,其数年俸禄仅余一两三钱银子。还是隆昌百姓捐银三千两,抚送其灵柩回其东北老家长白山!

回顾綦走历程,肃庆与5月31日才发掘的咸同年间三度出任綦江县令累计9年的杨铭一样,同样是首任数月就获德政碑(只不过杨铭事迹不明),同样是经年御匪,同样是任期最后在御匪前线不怕牺牲(杨铭是兄弟捐躯弟媳及子女三人殉夫父),同样是行事果敢、善打胜仗、保境安民的优秀县令(详见《綦江现存唯一的县令德政碑——公来何莫也》)。

相比牛树梅、刘光弟,肃庆还有一个满族身份,其在隆昌的作为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满人官员残酷压迫汉民的第一印象,他在160年前就撰写了“满汉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剧本,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清朝历史。

据了解,隆昌石牌坊群因其德政坊凝聚的“勤政、廉政、仁政、德政”的历史源流和文化内涵,已于2018年成为全省24个省级廉洁文化基地之一。怎样利用好这个基地,对现任官员进行德政教育,綦走的这篇另类分析,好象也可以作为一份生动的材料作为参考。

行文最后,綦走还想表达的是:不管是牛树梅,还是刘光弟、肃庆,以及本文没有介绍的李吉寿、觉罗国欢,他们与当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社会风气,都很不“合群”,所以能够享受德政牌坊,供万民供奉,后人敬仰。从刘光弟道光十四年起至肃庆咸丰十年牺牲止,短短的27年时间,隆昌就诞生了5名德政清官、能吏,除了他们本人的道德素养外,是否也与隆昌清廉的社会风气有关?抑或是隆昌人最会察颜观色搞奉承?这个答案就要靠有兴趣儿的读者各人去悟了。

附:杨森与肃庆德政坊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四川军阀杨森(字子惠),带兵打到隆昌县城。经过道观坪,当他看到肃庆德政坊上的“子惠困穷”匾额时,猛然吃了一惊,心想,我字“子惠”,这“子惠困穷”不是在暗示我要在此被围困吗?

于是急令部队绕开牌坊改道退兵荣昌。然而还是迟了一步,被滇军团团围困在隆昌县城半个月,几乎弹尽粮绝。

最后,不得已装了十几麻袋银元驮在马上,马尾挂上鞭炮,然后将点燃鞭炮、割破麻袋的马从东门放出。趁着马儿四处奔逃,麻袋里银元滚滚落地,围城的滇军只顾抢银元乱作一团之机,杨森才仓皇带着部队打出东门,逃向了荣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