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0728教学手记——从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看高考语文146分考生的语文素养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本不想谈一字关于高考成绩与红榜的事,因为,我知道,当教育被房产中介给弄得晕头转向,当各地纷纷从七月份高考结束的那天又开启了新高三的滥战之时,教育早已落魄如乞丐瘪三了,也不用历史去证明,只要稍等一段时间,再回头看,今天的种种行为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肮脏的;可是,找资料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闻一多先生上课》一文,还是压抑不住这双手。

浏览微信圈,看到了“原色语文”公号推出的文章《语文146分,她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早些年所在单位考了个省状元的故事,当时中央七台连夜赶来采访,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学习秘诀是什么?状元说:没有秘诀。记者不信,老师不悦,认为该生不会表达;最后被逼极了,她愤怒地说到:如果有秘诀,我不教给我妹妹了!这话实在,如果有秘诀,论理在高一的她的妹妹也该像她一样优秀。

事情过去了若干年,也许经过近二十年中国教育的改革,现在的学生确实有秘诀了,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我翻阅了146分考生的经验总结。

结果大失所望。

除了成语积累、文化常识梳理之外,最有价值的也就是作文素材积累了。从头到尾我看不到该生有个性的阅读展示,看不到有创意的学习表达,看不到对社会时代他人的理解,看不到一个有价值的学习者所应体现出来的高质量的学习成果。我看到的是老老实实死记死背的听话好孩子,我看到的是亦步亦趋努力捞分数的考试者。也许,这里的展示并不全面,我渴望她有更多有创意有思想的学习成果,我们将拭目以待,四年后,六年后,十年后的她,在语文相关学科上是否有她独到的贡献。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笔下抗日战争时期的学习情景。

闻一多讲《楚辞》讲了一年,汪先生谦虚,说一年真读懂的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部《楚辞》讲了一年,我们现在的教学是按课时分割成块,每节课都给填满了任务,教师在拼命赶课,学生在拼命应付,真正学踏实学透彻的时候并不多,因此,过去用了很长时间,可以把一块地瓜焐透,而现在是拼时间抢效率,实质上看似穿梭不停忙碌异常,实则全是半熟或是三成熟。

闻先生讲晚唐诗,与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这样讲唐诗,必须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可是,现在教师,大多可能最爱读的一本书就是《五三》,《五三》已成为中国教师之癖,其罪罄竹难书。不读书、不写作已成为教师的标志性特征,更别说多才多艺了。

汪先生说自己“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庆幸汪先生没有投胎到当下啊,如果是现在,恐怕汪曾祺早被应试给折磨死了。

“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这简直不可想象,不考试,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候,不考试,学生还能学吗?事实证明,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各种高精尖人才。

汪曾祺替一个同学写了篇读书报告,闻一多先生极为赞扬,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得还好。”汪先生替同学的作业超过了自己的作业,其超越点在哪儿呢?原来报告里有这么两句话:“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凭这两句话就赢得了闻一多先生的大加赞扬。这两句话正是超越了一般眼光的创见,闻一多先生慧眼识才,看到了这两句话背后所蕴含着的智慧才识。因此,汪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读到这几句话,我就想到了我们146分的学王,好像只会抄书,创见不显呢!

当然,我们的习惯是,别人做的菜不好吃,你来炒一盘。

我想请看看,我的学生写的一点读书笔记吧:

《百年孤独》阅读札记

                     ——比较《百年孤独》与《红高粱》

高一(4)班 谭欣

【《百年孤独》摘要】

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红高粱》摘要】

这条狭窄的土路在白天颜色青白,路原是由乌油油的黑土筑成,但久经践踏,黑色都沉淀到底层,路上叠印过多少牛羊的花瓣蹄印和骡马毛驴的半圆蹄印,马骡驴粪像干萎的苹果,牛粪像虫蛀过的薄饼,羊粪稀拉拉像震落的黑豆。父亲常走这条路,后来他在日本炭窑中苦熬岁月时,眼前常常闪过这条路。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土路上主演过多少风流悲喜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

【分析】

两本小说都以相似的叙述方式开端,即用倒叙的手法预示了主人公乃至特定地域的命运。《百年孤独》较为含蓄。“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全文中多次出现,那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好奇心与求知欲第一次遭到惊吓的时候,也是马孔多这个新生的、偏僻的村庄第一次被吉普赛人带来的“新世界”的知识惊吓的时候。“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则暗示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马孔多不能一直在童年的平静中。《红高粱》也揭示了父亲和东北高密乡的命运。“后来他在日本炭窑中苦熬岁月时,眼前常常闪过这条路。”

不同的是,《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相当于一个历史感稀薄的新城镇,但也流着拉丁美洲的血液。它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他年轻的朋友们开创, “没人超过三十岁,也没人死去”“只要没有死人埋在地下,你就不属于这个地方”。历史感稀薄在叙述时间模式上带来的好处是:作者可以清晰地回溯马孔多的出生,通过一次次的的前后呼应来将这样一块新天地的盛衰兴亡和布恩迪亚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家族中各个人物表现。发展的大趋势为“新生-发展-高潮-衰败-回光返照-灭亡”。又伴有历史戏剧性的重演,螺旋式上升,“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不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轴将永远滚动下去。”——由此寄托作者对于历史变迁规律的思考。

《红高粱》中的东北高密乡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乡民在那片土地上世代种植高粱。“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美丽、丑陋、超脱、世俗、圣洁、龌龊、英雄好汉、王八蛋、能喝酒和能爱的血液世代流淌在高密人的身体里,他们的时间观非常久远,通过“高粱”一次次延续时间、重复时间。“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实际上是他们生活的反照。“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高密乡的由盛转衰的横向发展由此展现。

不敢说,谭欣同学分析得有多么深刻,但我认为这确实是她自己的东西。我必须让我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东西。我要让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审美观,有自己构建的人生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