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透过事物表象,通达智慧本源

 控弦破左的 2020-09-19

在每件事物之中,都存在着智慧本源的道理,但是每一件事物都会让一个人产生迷惑,迷惑的原因就是在事物的表象。

当你想要通达事物智慧的本源时,一定不要陷入被表象迷惑的误区,这也是了解真才实学的根本法则。


有一天齐桓公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姓扁的木匠在下面做车轮,由于善于做车轮,别人就给他送一个外号叫轮扁。

轮扁看齐桓公正在读书,就问他:“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书里说的是什么道理?|

齐桓公听了觉得一个木匠对书里的东西感兴趣,真是难得,就把轮扁叫上来对他说:“我读的是圣贤之人的书。”

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

齐桓公笑着说:“你真是个木匠,圣人怎么可能活着呢,他们早就死了。”

轮扁说道:“那既然这样,君王所读的书里那些话不过是古人的糟粕。”

齐桓公一听这话,心里就怒火中烧,因为他当了这么多年君王,还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说他读的书是糟粕,于是生气地对轮扁说:“你一个小小的木匠居然敢如此放肆,我在这里读书没碍着你的事,你居然胡乱议论,今天你要说出所以然,为何我读的这些书都是糟粕,如果说不出来就要治你的罪。”

轮扁看了之后不急不躁的说:“大王请息怒,我慢慢跟你说。

我是从做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我制作每个车轮的时间都不同,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有的制作过程又舒服质量又好,有的做着又累但是质量又不好,如果想要做好车轮,就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怎么样才能做到不紧不慢,做的质量又好呢,这里面的技巧只有我心里知道,嘴上都说不清楚,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自己逐渐摸索。

我儿子想学这个技术,我都没有办法教他,我死了,这些技术就会跟着我一起埋葬,从这个角度看,那古人的道理和思想,岂不是同他们一同死去了吗?”

齐桓公听了之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轮扁的这个道理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其中却也说明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每个人心中的学识以及他对于事物感悟的境界,都是不能言说的,能够言说和流传下去的,都是留在书面上的文字和自己说出来的话,但是这些话只是智慧的承载,而不是智慧的本质。

这也正说明了任何事物都能够承智慧,但是不能拿表象的承载当做实质,不管是做车轮的技术,还是我们所读的书都是如此。

所以说读书要思考,思考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表象背后的智慧。

《围炉夜话》之中说: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朱子在《大学》的“格致”篇章中加以补充说明,唯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是维护孔门的正教。王守仁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就是怕学子徒然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贤之理只知道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大学.格致》篇章中有一句话,叫“致知在格物”,朱熹将这一句话注解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

意思就是任何事物之中都存在的道理,这就像齐桓公故事之中的木匠一样,他能够通过做车轮的技术通达智慧的根本。

而王阳明身上也发生了一个关于“格物”的小故事。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要当圣贤,在年轻的时候就想到学习朱熹的“格竹子”,希望通达圣贤之路。

于是每天不吃饭不睡觉的盯着竹子看,还拉着朋友一起来,想从竹子中获得道理,但是最后不仅没有“格”出智慧,最后反而把自己折腾病了,他的朋友先生病,王阳明多坚持了两天,最后也病倒了。

而王阳明之所以没有在“格竹子”事件上通达智慧的道理,就是因为每件事物之中虽然存在着道理,但是绝不是存在于表象之中,更不是盯着事物表象去看,就能寻找得到,而是在事物之内潜藏着智慧存在的规律。

所以不管是读书还是求取学问,都要抛开表象看本质,才能通达智慧的本源。

文|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